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71

第71章 荐举制

荐举制,中国古代的一种人事选拔制度,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确立。井田制的破坏和宗法等级制的崩溃,动摇了世卿世禄制的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地位上升,政治上要求取得地位和权力;各诸侯国战争不断,要取得霸主地位,就要鼓舞军队士气,按军功大小授官;要联合他国,攻击敌国,就需有外交才能的人。随着争霸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变法中,进一步削弱乃至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做官的办法。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时期官吏的选拔任免由国君做主。国王选拔官吏的原则和途径是:根据耕战的功劳大小,“尚贤使能”,“量能授官”,通过荐举发现人才。这就使那些贤能而有经验的人,被选拔到统治阶级的行列,有利于国家政治效能的提高,对维护新生的封建政权及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秦朝的选拔制度

秦朝一方面奖励军功,另一方面继续采取荐举的办法选拔人才。秦统一全国之前,制定了一套任免官吏的法律制度。对官吏的选用条件、任免、考核、奖惩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秦统一全国后,进一步推广到全国。为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巩固中央集权,忠君成为任免官吏的根本政治标准。官员的选拔除根据军功之外,还采取保举的办法,由在职的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秦王朝时间虽短,它开创的这种选官方式在汉朝得到了充分发展。

荐举制度的分类

1.制度荐举。是由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责成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长官等据此考察和推荐人才。人才推荐上来了,还要分科考试,然后才根据成绩高低分授官职,称为察举。

2.私人荐举。是指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这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行最长久和制度化的选拔人才方式,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定期向君主保荐人才,由朝廷授以一定官职甚至破格升迁。但如果发现被荐人名不副实,或者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

3.自荐。是因袭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的习俗形成的入仕制度。在汉代,吏民可以直接上书,介绍本人的才能和时政方略,由大臣评判,有区别地奏告给皇帝。当时确实有人经由这样的渠道进入仕途,但也较普遍地存在着自我夸张、虚浮泛滥。这种自荐式的仕途逐渐为舆论所不齿,沦为入仕的窄途。

荐举制的赏罚

中国古代的荐举制度,还包括着对荐举者的赏罚。“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南北朝时,殷景仁提出“百官荐材,以所荐之能否黜陟”。由此可见,举人不当,应依法连坐。清代,从入关前到后期,荐举与连坐之法,始终相沿。天聪年间,宁完我就向皇太极建议当行连坐法:“所举得人,举主得其赏;所举失人,举主当其罪。”清朝后期,徐延旭犯罪发配新疆,荐举他的张佩纶、张之洞也“均被诃责”。

延伸阅读

毛遂自荐的故事

公元前251年,赵国都城邯郸遭受秦军围困。相国平原君受命出使楚国,想游说楚国与赵国联手共同抗秦。平原君要挑出20个有勇有谋的门客与之同往,可挑了19人后就再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了。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自荐,要求随同前往,这就是毛遂自荐的故事的起源。平原君对毛遂根本不熟悉,也没听人说起过他,便认为他没本事,不愿让他同行。毛遂却大胆地说:“如果您早一点注意我,恐怕我早已像置入口袋中的锥子,锋芒毕露了。现在请您把我放入口袋吧!”听了此话,平原君终于同意了。来到楚国后,不料,楚王不想联赵抗秦,平原君也无计可施。毛遂便作为代表上前劝说楚王,分析了赵楚联合抗秦的好处。楚王终于被他的勇气和言论所折服,遂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同意联合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