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003

第3章 武王伐纣

大约在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占领商都,并宣告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周兴商衰的转折点,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

文王积极备战

与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商王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的西方属国——周的国势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公刘、古公亶父、王季等人的积极经营,使周迅速强盛起来,其势力伸入江汉流域。文王姬昌即位后,任用熟悉商朝内部情况的贤士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积极从事伐纣灭商的宏伟大业。

牧野之战展开之前,文王采取政策,即政治上,积善行德,裕民富国。广招人才,发展生产;外交上,争取其他诸侯,最大限度孤立商纣。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牧野之战

此时的大商几乎被与东夷旷日持久的战争拖垮,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东部,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掳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纣王只好登上鹿台放火****。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商朝的灭亡。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1122年。

延伸阅读

比干挖心

比干终日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的暴行,很生气,但他认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于是他冒着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喝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