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6400000105

第105章 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的皇帝大多信佛,但太武帝在位时却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太武帝灭佛,使佛教在其发展的历史上遭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这也是佛教遭受的第一次灭顶之灾。

北魏太武帝拓跋寿,崇尚异术,最初推崇佛法,后来因受到道士寇谦之的影响,信仰太师道教,并认为佛教是“西戎虚诞”,“为世费害”。于是,太武帝开始限制佛教,禁止王公以下庶人私养僧人,并在僧侣中征兵。

信佛到排佛

太武帝刚即位时本也相信佛教,常召高僧交谈;每年四月八日,和尚用车载着佛像上街出巡,太武帝在门楼上观看,并散花表示礼敬。平定北凉后,大批和尚也随迁民来到平城,平城的寺庙和尚陡然增多。其中有些和尚颇有法术。如来自夏国的惠始,出家50多年总是坐禅,从未躺下睡过觉;他赤脚行走,从不沾泥,人称“白脚僧”;他在八角寺坐着去世,停尸10多天面不改色。

太武帝青年即位,志在建立武功,统一北方。他虽敬重和尚,却未阅读过佛教经典,也不了解佛教教义。后来遇到了寇谦之,开始相信道教,认为道教讲清净无为、得道成仙,讲辟谷、服气、导行等方术更有道理。他亲自到道坛受符,甚至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道教称号作为年号的道士皇帝。

从此,太武帝就对佛教疏远起来。当时的宰相崔浩与寇谦之关系密切,不断在太武帝面前诋毁佛教,说佛教虚无荒诞,和尚不交租税不服兵役,消耗大量财富等等。崔浩学识渊博,太武帝十分相信他,就对佛教更加厌恶,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杀和尚毁佛像

太平真君六年(445)盖吴起义后,太武帝御驾西征,来到长安。当时长安寺院的土地上种了不少麦子。看马士兵到寺中喂马,太武帝也跟着进去看马。侍从官向他报告,看到寺院室中有许多弓箭、长矛和盾牌,太武帝不禁怀疑说:“和尚要这些东西何用?定与盖吴通谋。”此时又查出寺中还有许多酿酒工具和富人寄放的财物,更发现一些暗室。太武帝顿时大怒,下令把寺院的和尚全部杀光。一旁的崔浩又乘机进言,劝太武帝废除境内所有佛教。太武帝同意,下诏诛杀长安所有和尚,焚毁佛像,并令其他各地皆按长安办法办理。

太子缓宣诏书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武帝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一宗(后周世宗)”灭佛事件的首次法难。

这样的恐怖气氛前后大约持续了四五年,到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被杀后,太武帝有些后悔,禁令才宽弛下来。有些地方上的和尚又偷偷地穿起法服诵起佛经。但总的来说,在太武帝去世前,佛教仍不敢抬头。直到正平二年(452)太武帝死,其孙文成帝即位,佛教才恢复发展起来。

延伸阅读

北魏太武帝东巡碑

北魏太武帝东巡碑,碑额原题《皇帝东巡之碑》,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水注徐水条称此碑作《御射碑》,盖北魏定州地方官为纪念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东巡、回归平城时于路演示神射而立,故碑名可两存之。

郦书之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满城县条,也曾提及此碑,称引的内容有溢出郦书者。此后东巡碑湮没无闻将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鸿宝)先生在河北易县南管头之南画猫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觅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带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东巡碑才重新现身,为艺林所重。

但是拓本都仅拓碑阳文字,不及碑阴,而郦道元称“碑阴皆列树碑官名”,文字之繁多,当逾于碑阳。可能当时石碑已风化严重,碑阴文字漫漶难识,无法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