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文化遗产集成(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64500000112

第112章 融日常生活与养性为一体——饮茶文化

饮茶在古代中国不但流行于上层社会,而且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把茶列为日常生活中的七件大事之一,可见饮茶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之重。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起源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然都是传说,但有一点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药”用效果。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茶”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早已为人们发现。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饮品发展成生活中日常的的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人家不可一日无茶”,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茶经》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诞生的,《茶经》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文化渗透了宫廷和民间,和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一样成为中国的符号。

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和娱乐联为一体。茶文化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扩大的。中国的茶文化注重品味节操,以雅为主,着重于表现诗词书画、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释家的哲学色泽,并演变为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第一部茶文化典籍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唐朝的茶学大师陆羽所著。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茶道发展史上的划时代巨著。它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而且是一本阐述茶文化的书。它将生活中普通的饮茶行为升格为具有哲学与美学根基的精神文化。它的出现对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是一次重大的推动,对世界茶文化的发展也拥有巨大的意义。

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最珍贵的是作者还留下了大量的插图资料,对茶叶的形状,纹理都有极其详细的描述,是研究茶学的重要依据,使茶叶生产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基础。

茶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延伸阅读

普洱茶的传说

据说普洱茶生于深山,且茶树高大,山地地势险要,极难采摘,山中猴群常集聚于茶树。

一天,采茶人结伙攀岩采茶,遇到猴群骚扰,行进受阻,无奈,以石块击打猴群,猴群四散,立即爬上茶树,并以茶叶团还击。采茶人停留观望,见猴子将茶叶采下放入口中润湿,掌压成团,随即扔下击打采茶人。茶团紧密,茶香宜人,采茶人欣喜万分,继续来往还击,直至天黑方罢,采茶人收获可想而知。

众人下山返乡,个个如获至宝,茶团久放不见腐烂、霉变,一传十十传百,远近茶乡耳闻目睹,成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