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84

第84章 《礼记 内则》: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

《礼记》是中国最早的古代典籍之一,其不仅是中国研究夏商周时代历史的珍贵史料,更反应了很多那一时代的饮食文化。

《礼记》成书于春秋,内容包括夏商周典章制度、社会变迁、社会生活,其中的《内则》篇比较详实的记录了商周时代特别是周代的饮食发展状况和饮食思想,该书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饮食文献。商周时代在中国的饮食发展史上曾经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北方菜系就成于该时代,这时的“周八珍”宴更加闻名遐迩。

《礼记

内则》中的周八珍

谈起中国古代的饮食名馔,人们总会提到八珍。八珍原来指八种珍贵的食物,后来又指八种罕见稀有的烹饪原料。最早的八珍出现于周代,之后中国历代都有八珍之说,其内容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迁。八珍最早的提法见于《周礼天官冢宰》,其中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具体的八珍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资料中也确有记载,在《礼记内则》中,就有对这8种食品原料、烹饪工艺、炊具、注意事项的具体记载。按照《礼记内则》的记载,八珍是这样的八种食物:第一种,淳熬。“淳”是沃的意思,指加入动物油搅拌;“熬”是煎的意思,指煎肉酱。它的具体做法是,把肉酱煎热之后浇在陆稻制成的米饭上,之后再向里面倒入动物油搅拌。这种饭、肉酱、油脂的组合,混合了各种味道,不需要其他的菜肴相配同食,这种饮食与现在的盖浇饭很类似。

第二种,淳母。这种烹饪方法和第一种“淳熬”相同,只是淳母的饭食原料不是陆稻而是黍米。“母”在这里的读音是“模”,表达像的意思,即和“淳熬”相似。

第三种,炮豚。炮豚的烹饪方法非常的复杂,要选用小猪作为主料,将其内脏掏出,并用枣装满在已经清空的腹腔内,用芦苇将其裹起来,外面还要涂上一层带着草的泥巴,放在火种用猛火烧制。炮完之后,清掉上面的泥,用洗干净的手搓揉掉猪体上面因烧制产生的皱皮,再用调成糊状的稻米粉涂遍小猪的全身,还要把其放入到装有动物油的小鼎之中,这些动物油必须要淹没猪身。之后还要将小鼎坐在装有水的大锅里面,且大锅的水面还不能高出小鼎边缘,用来防止水进入鼎中。最后还要用火烧熬三天三夜,将小猪用醋、肉酱等调和食用。

第四种,炮牂。炮牂的烹调工艺与炮豚相同,只是材料不是小猪,而是小母羊。

第五种,捣珍。这种烹饪调料要选用羊、牛、鹿、麋鹿、獐等动物的里脊,将其反复的捶打,直到去掉里面的筋腱,煮熟之后将其取出揉成肉泥食用。

第六种,渍。这种烹饪方式一定要选用刚刚宰杀的新鲜牛肉切成薄片,并且放在美酒里面整整浸泡一夜,之后还要佐以醋、肉酱、梅浆等作料食用。在这道菜品中,肉要新鲜,切肉之时还要视肉的纹理横切。

第七种,熬。这种烹饪方式的食料选用牛肉或者鹿肉、獐肉、麋肉等。首先要将原料捶打,去掉其中的皮膜,摊开放在苇蔑之上,撒上桂、姜和盐面儿,用小火烘干。这种食物类似于后来的肉脯。这种制成的食物干、湿两吃。想吃干的就要捶打松散,想吃湿的就放到肉酱里煎制食用。

历代都有“八珍”一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八珍”的内容有了改变,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都结合了中国华民族的食品精华。

第八种,肝 。 的意思是指肠上的脂肪,也泛指脂肪。制作这种珍品,需要选用狗肝一副,并且要用狗脂肪将其盖住,加上适当的汁放在火上烤,让脂肪慢慢的进入肝内,烤制时也不能用蓼草作为香料。最后还要用米粉糊来润泽,用狼的臆间脂肪切碎,和稻米一起合制成稠糊。一起食用。

从《礼记内则》中,我们能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就掌握了很多复杂的烹饪方法。他们不仅懂得选用动物不同部位的肉来烹饪,更知道烹饪过程中应该注重卫生和规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烹饪文化的悠久历史。自周代后,中国历史上历朝民国时期的八珍民国时期的八珍分为上八珍、中八珍和下八珍,这些分类按照地区的不同,分类也就不同。北京上八珍:猩唇、燕窝、驼峰、熊掌、猴头(菌)、豹子、胎、鹿筋、哈士;烟台上八珍:猩唇、燕窝、驼峰、熊掌、猴头(菌)、脯(野鸭胸脯肉)、鹿筋、黄唇;北京中八珍:鱼翅、广肚、鱼骨、龙鱼肠、大乌参、鱼、鲍鱼、干贝;烟台中八珍:鱼翅、广肚、鱼、银耳、果子狸、哈士 、鱼唇、裙边;北京下八珍:川竹笋、乌鱼蛋(墨鱼卵)、银耳、大口蘑、猴头(菌)、裙边、鱼唇、果子狸;烟台下八珍:川竹笋、海参、龙须菜、大口蘑、乌龙蛋、赤鳞鱼、干贝、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