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81

第81章 历史悠久的蒜文化

蒜是舶来之品,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不仅进入中华百姓的日常饮食生活之中,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蒜文化。

早期的中国没有蒜,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很多域外物种,大蒜就是其中之一。大蒜传入中国后,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蔬和佳料,作为蔬菜与葱、韭菜并重,作为调料与盐、豉齐名,食用方式多种多样。

魏晋时期,大蒜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据说晋惠帝在逃难时,还曾从民间取大蒜佐饭。此外,《太平御览》记:“成都王颖奉惠帝还洛阳,道中于客舍作食,宫人持斗余粳米饭以供至尊,大蒜、盐、豉到,获嘉;市粗米饭,瓦盂盛之。天子吱两盂,燥蒜数枚,盐豉而已。”可见,食蒜之俗已经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期,食蒜习俗得以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很多新的食用方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一种“八和童”的制作方式,其中重要的一味原料就是大蒜。其云“蒜:净剥,掐去强根,不去则苦。尝经渡水者,蒜味甜美,剥即用;未尝渡水者,宜以鱼眼汤半许半生用。朝歌大蒜,辛辣异常,宜分破去心,全心用之,不然辣,则失其食味也”。制作中,“先捣白梅、姜、橘皮为末,贮出之。次捣粟、饭使熟,以渐下生蒜,蒜顿难熟,故宜以渐。生蒜难捣,故须先下”。由此可见,蒜是八和童的主味之一。

到了唐代,食蒜之风大为兴盛,蒜成为一些人的生活必须之品。宋代时期,食蒜风气更为流行,还出现了很多新的蒜食烹制方法。如浦江吴氏《中馈录制蔬》就介绍了蒜瓜、蒜苗干、做蒜苗方、蒜冬瓜四种食蒜法。如蒜瓜:“秋间小黄瓜一斤,石灰、白矾汤焯过,控干。盐半两,腌一宿。又盐半两,剥大蒜瓣三两,捣为泥,与瓜拌匀,倾入腌下水中,熬好酒、醋,浸着,凉处顿放。冬瓜、茄子同法。”由此可见,宋代人食蒜的方式比较多元,不仅生食,还用于烹调。

元明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大蒜的各种食用功用,此时人们的烹蒜手法也更为成熟。如明人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记载了“蒜梅”的做法:“青硬梅子二斤,大蒜一斤,或囊剥净,炒盐三两,酌量水煎汤,停冷浸之。候五十日后卤水将变色,倾出再煎,其水停冷浸之,入瓶。至七月后食。梅无酸味,蒜无荤气也。”

到了清代,人们的食蒜方式已经接近今天,此时的烹蒜方式也逐渐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北方的烹蒜法在山东人丁宜曾的《农圃便览》中有详细的记载。如“水晶蒜”:“拔苔后七八日刨蒜,去总皮,每斤用盐七钱拌匀,时常颠弄。腌四日,装磁罐内,按实令满。竹衣封口,上插数孔,倒控出臭水。四五日取起,泥封,数日可用。用时随开随闭,勿冒风。”

南方的烹蒜法,总的来讲手法细腻,加工讲究。如《调鼎集》中记载了江浙一带的烹蒜方式。如“腌蒜头”:“新出蒜头,乘未甚干者,去干及根,用清水泡两三日,尝辛辣之味去有七八就好。如未,即将换清水再泡,洗净再泡,用盐加醋腌之。若用咸,每蒜一斤,用盐二两,醋三两,先腌二三日,添水至满封贮,可久存不坏。设需半咸半甜,一水中捞起时,先用薄盐腌一二日,后用糖醋煎滚,候冷灌之。若太淡加盐,不甜加糖可也。”但是南方人的好蒜程度比不过北方人。

蒜的药物作用

蒜是药、食同源之物,也备受医学界的重视,蒜制品也将在未来百年成为全世界优选的长寿保健品。近代研究发现,大蒜具有很强的杀菌、抗真菌作用,可以治疗痢疾和急性肠炎,以及真菌感染性疾病。每天吃一些大蒜可以预防感冒。另外,大蒜还有防治高血脂的功效。实验证明,大蒜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还可作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或食品。大蒜虽对人体健康有益,但也不可过量使用,否则会损害人体健康,变利为弊,这是应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