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55

第55章 百菜百味的川菜

川菜作为的八大菜系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麻辣风味而闻名古今,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川菜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从地域上看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醇厚,不仅为四川人所喜爱,而且深受全国各地民众的青睐。

川菜的起源和发展

川菜的历史久远,大致形成于秦到三国之间。当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烹饪技术,对川菜生产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汉代,四川一带更为富庶。张赛出使西域时,为四川引进了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当时国家统一,商业繁荣,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三国时刘备更是以四川为“蜀都”,为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川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渐诞生的。此后,唐代、宋代也经久不衰。元、明、清建都北京后,随着入川官吏的增多,大批北京厨师前往成都落户,经营饮食业,使川菜又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地方菜系。

李白、苏轼的川菜情缘

唐代诗仙李白自幼随父迁居锦州隆昌(现在的四川江油),在四川生活了20多年。他很爱吃当地的炯蒸鸭子。厨师宰鸭后将鸭放入盛器内,加上酒等调料,再注入汤汁,用一大张浸湿的绵纸封严盛器口,蒸烂后鸭子又香又嫩。到了天宝元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入京任职。他将炯蒸鸭子献给玄宗,皇帝吃了非常高兴,将此菜命名为“太白鸭”。

苏轼从小业深受川菜的影响,苏轼的诗歌中,很多都写到了以蔬菜入馔,如“秋来霜露满冬园,芦旅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芥蓝如菌葺,脆美牙颊响。白藕类羔羊,冒土出熊掌”。这些诗句表达的是诗人对川菜的怀念。此外,苏轼还创制了东坡肉、东坡羹和玉掺羹等佳肴,为川菜作出巨大的贡献。

川菜的独特风格

川菜的风味主要囊括了成都、重庆、乐山、自贡等地方菜的不同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味型多样,变化无穷。川菜以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为主要调味品,不同的配比方式可以变化出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由此可见,川菜所用的调味品不仅品种多样,还极具特色。尤其是号称“三椒”的花椒、胡椒、辣椒,“三香”的葱、姜、蒜。此外,醋、豆瓣酱的使用数量之多,也远非其他菜系能相比。川菜还有“七滋八味”之说,“七滋”指甜、酸、麻、辣、苦、香、咸;“八味”即是鱼香、酸辣、椒麻、怪味、麻辣、红油、姜汁、家常。

川菜的烹调方法很多,如炒、滑、爆、编、烧、炯、炖、摊、垠等,以及冷菜类的拌、卤、熏、腌、腊、冻、酱等。但不论官府菜,还是市肆菜,都有许多名菜,且色、香、味、形俱佳。

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郁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样,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

延伸阅读

川菜名菜——麻婆豆腐的来历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她丈夫死后,为了维持生活,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再加上辣椒、花椒、豆瓣等作料,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十分受人欢迎。于是,她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由于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兴旺。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麻婆豆腐”也成为一道家常菜随处可见,深受国人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