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05

第5章 黄帝兴灶作炊

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教民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从此,“吃饭”的概念产生了。“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相传黄帝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长居姬水,又改姓姬。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中华文明的先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将轩辕黄帝列为帝王本纪之首。几千年来,中国的汉族一直自称为黄帝子孙,可见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显赫。

黄帝的传说

相传,一天晚上,轩辕黄帝的母亲附宝看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淮南子》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由此可见,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另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教民蒸谷为饭

原始社会后期,人口渐增,现成的食物原料渐少。黄帝率领臣民,刀耕火耨,发展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广袤的土地上,开拓了一块块平畴绿田。黄帝倡导的“艺五种”,就是广种黍、稷、菽、麦、稻五种谷物;他躬行的“抚万民”,倡导关心民食。

黄帝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之一在饮食方面。据西汉刘安《淮南子》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艺五种,抚万民”,“黄帝作釜甑”;三国谯周的《古史考》载,“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在黄帝以前,先民虽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烧的,烹饪受到制约。黄帝改灶坑为炉灶,并按蒸气加热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锅——陶甑。从此,蒸饭煮粥,“吃饭”的概念产生了。古籍《大戴礼记》上说“稷食菜羹”,是指主食稷食加菜汤组成的一餐饭。这是黄帝时“蒸谷为饭”给中华民族饮食结构带来的新变化,这种饮食构成一直延续到现在。

制盐、用盐与烹调

据相关史料记载,黄帝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这是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说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制盐和用盐来调味了。盐的出现,又是人类饮食史上的一个飞跃。在此之前,有“烹”而无“调”。有盐之后“烹调”这个概念才算完成。盐不仅使食物更加的美味可口,而且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黄帝时期中国饮食状况已有了突出的改善。

黄帝之死传说

据说黄帝活了110岁,死于荆山。《史记 封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关于黄帝之死,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有一天,黄帝正在巡视,忽然晴天一声霹,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歇息吧。”黄帝不愿离开自己的臣民,但自知天命难违,只好恋恋不舍地骑上龙背,黄龙腾空而起。当黄龙飞越黄帝的故土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但黄帝还是走了。人们把从黄帝身上拽下来的衣物、弓箭埋葬于黄帝生前曾经久居的桥山之,撮取黄土,起为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