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10858800000021

第21章 孔子食事之礼

孔子的饮食观念和他的政治主张一样著名,他把礼制的思想渗透到了饮食生活之中,他主张的送迎礼、交接礼、布席礼、进食礼对中国饮食礼仪产生重要影响。

宴饮能满足人类的食欲,更能体现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孔子主张的食礼既有贵族官场饮食的礼仪规范,也具体到一个人在宴饮场合的文明修养和应该遵循的规范。

送迎之礼

孔子认为,送迎来访客人应该遵循一套规范:宾客和主人的身份等级相同,主人要到大门外迎接客人;客人身份低于主人,主人在大门内迎接。进每道门时,主人都要请客人先进。进到内门,主人请客人允许自己先进门为客人布席,然后出来迎接客人。客人二次推让,主人引导客人进屋。

主、客分别从东、西两边拾级而上,若客位卑则应循主人之阶随进;主人再次相让,然后客仍从西阶上;主人先登,客人跟随。登台阶的方法,拾东阶先迈右脚,由西阶行者先迈左脚,且在每一阶并足之后再向上迈,不可如行路一样越阶迈步,如此则主、客可以微侧身示礼,又显得格外郑重。

交接之礼

孔子认为,宴饮交接应该遵循一套规范:在幄幔和帘之外,走路要轻缓,不可急快;如果客人手拿着玉一类贵重礼物走路,为了显示安全和郑重就更不可迈步急迫。在堂上走动时,每步的距离应当是后脚接着前脚;堂下行走移步的距离是两足间约略容下一履的长度。举止动作不能过于随意轻浮,并排坐时不要把臂膊撑以起防止影响到他人。献礼时,如果尊者站立,为了避免尊位的人弯腰才能接纳,卑位的人不要用跪姿;如果位尊的人是坐姿,为了避免失礼,卑位的人不能用站姿。

布席之礼

孔子认为,宴席布置应遵循一套规范:如果客人的身份比主人尊贵,在扫除时应当将扫帚放在簸箕之上,双手拿着进入。清扫之时,为了避免扬起的灰尘落到客人身上,应用袖头在前遮掩着倒退着扫。收拾扫积的秽物时,箕口不应该对着客人而是朝向自己。设席应该左高右低;座次若一排散布,左为上座;如果围坐,则应向位尊的客人请问其习惯和愿意坐的位置,坐席、卧席都要遵从地位尊贵之人的选择。如果按照东、西方向设席,与宴者成面北、面南坐式,则西方为上(古人认为,坐在阳则贵左,坐在阴则贵右,南坐是阳,其左在西,北坐是阴,其右亦在西,俱以西方为上);如果南、北方向设席,则以南方为上(东坐在阳,其左在南,西坐是阴,其右在男,具亦以南方为上)。

进食之礼

孔子认为进食的礼节应该是:大块的带骨熟肉放在左边,小片的无骨的熟肉置于右边;燥热的饭位于左,羹居于右。饭、羹就近,脔胾在饭羹之外,醯酱放置略远一些,再远之处置脍炙。在醯酱的左方是生葱和熟葱两种佐料。若是客人的身份低于主人,进食之前要起身向主人表示谢意,主人也要起身致谦辞,于是客、主复坐。

之后主人率先、客随之以少许饭置于豆之间的地上,除了鱼腊醯酱之外的肴品也同样“祭食”。三饭之后,主人请客人进食带骨的肉。之后依次吃肴、肋脊、骼、腿,吃完腿肉即是饭“饱”之时了。待到主人也吃过腿肉之后,客人喝上一口酒荡荡口,谓之“虚口”,以浆荡口则为“漱”,目的是清洁口腔,以助消化,同时表示自己用膳完毕。如果客人身份比主人尊贵,则主人要主动给客人进馔,客人拜谢;如果主客身份地位相同,则主不进馔、客不拜谢。

延伸阅读

孔子倡导循礼

孔子强调习礼、循礼,自己也循礼而食、循礼而眠。他认为:君长赐给的果实类食品,如果带核,吃剩下的核不能当面扔掉。君长将吃剩下的食物赏赐给一旁劝进食的人,如果食物是盛在漆一类可以洗涤的器皿中,可在器皿中食用,用后洗净;如果是其他器皿则应随即倒于别的器皿之中再食。

在子孙掌家事宴宾或妻族宴饮时,父辈和丈夫虽受食而不祭。孔子关于族中祭时的食规食礼主张亦属其广义食礼思想见识的组成,其中“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等主张,则是当时有普遍实践意义的食事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