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63

第63章 始皇刻石

秦始皇东巡,刻石凡六,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至始皇帝三十七年,前后历经九年,始于邹峄,次泰山,次琅邪,次之罘,由碣石而会稽,最后病死,遂有沙丘之变。始皇刻石,无非铺张其灭六国平天下之事功,然余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其坊民正俗之意竟与揽辔澄清之事业相提并论,亦可见里巷民风与庙堂经济,同为天下大事,轻易忽慢不得。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云:“论世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又云:“其(秦始皇)坊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

其言民间风化,在泰山则云:“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在碣石门则云:“男乐其畴,女修其业。”这个意思真是好,所谓男耕女织,正是农耕文化了。文字如它的意思一样清静,仿佛午后无事,在窗前看一幅又有炊烟起、又有鸡犬相闻的乡村风景,一点不见攻战之后的杀伐。这样删繁就简的文字,也只有大家才会写得出来,据说铭文多出自丞相李斯之手,而李斯是荀子的学生,怪不得功力深厚得轻描淡写。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祭大禹,看了一回南海日出,立石刻颂秦德。其文有云:“饰省宣义(整治罪恶,宣达义理),有子而嫁(夫死有子,弃之而嫁),倍死不贞(死二次也不足以抵其贞操)。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豭,公猪。是说丈夫淫放如专供配种的公猪)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谓弃夫而逃嫁於人),子不得母(儿子可以不认其母),咸化廉清。”概当时,越地民风尚淫,故训戒如此。据《国语》记载,越王勾践怕国内人口太少,于是大力提倡多生滥生,并不禁止淫泆之风,传至六国之末,其风犹存。勾践曾有奖励多生子的政策,其中说“生丈夫,二壶酒,一犬。”至今南方人自谦其子曰“犬子”,即源于此。而南方蔑称淫泆男人为“公猪”,亦是越俗之遗。有学者称,“寄豭”(豭音“家”)可比作“入赘”的“赘婿”,似不妥。

关于刻石之后,之罘、碣石、会稽三刻久亡,峄山,唐时焚于野火,虽有摹本,但“枣木传刻肥失真”了。只有琅邪一刻存十行,坊间多有拓本,清末遭雷击碎,弃之荆棘,后经寻找粘接,现陈列中国历史博物馆。泰山一刻存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毁於火,今仅残存十字,现存泰山脚下的岱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