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的性格:布衣读《资治通鉴》
10857200000043

第43章 东汉风俗

《易》有不易、简易、变易三原理。衣履舟车,理应时过境迁,而道德本原,却是千古不易,所谓公理自在人心。考之东汉末,强横如曹操,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畏名义而自抑故也。东汉一朝,政治并不如西汉光鲜,然于风俗教化,独称淳美,皆光武起用卓茂,孝明帝、孝章帝临雍拜老、横经问道之遗化。

光武帝刘秀本是儒生出身,尝游学京师,受《尚书》于中大夫许子威,因资用贫乏,与同窗韩子合股买驴,以出租所得供日常开支,算是史有记载的勤工俭学第一人。以故东汉国学兴盛,至顺帝时,太学生至三万余人。太学有房屋二百四十栋,一千八百五十室。其寝室之大,也是后世所罕见,竟至有会客的地方和留客人夜宿的客房(见《后汉书·仇览传》)。而太学生议政,不避豪强,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有时公卿大臣们竟还要登生员之门来拜访,其畏公议如此。

东汉用人,不管朝中大臣,还是地方小吏,咸选用经明行修之人,至如行武之人也都熟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忠厚清修之士,不但为有身份的人所取重,亦为百姓所推崇。品行不良之人,不但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司马光说:“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因此,孝和帝以后,虽然外戚擅权,宦官干政,赏罚无章,贿赂公行,贤愚浑殽,是非颠倒,可以说是乱了套了。然而民间风俗尤不沦丧者,在朝廷有公卿大夫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李膺之徒面引廷争,用公义以扶其危,民间则有布衣之士符融、郭泰、范滂、许邵之流,立私论以救其败,竟至有为忠义而视死如归者。

党锢之祸起,李膺自赴诏狱,死于狱中,其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皆连带遭殃。时,侍御史景毅之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有关部门在登记名册时将景顾忘了,因而逃过一劫。景毅却说:“本来认为李膺贤人,才送儿子去跟他学习,怎能因为漏夺名籍,而苟且偷安呢。”于是上书自表,免官归蜀,时人义之。

当此之时,如有一二贤明之君,力挽颓局,尤未有宗庙丘墟、王室荡覆之败。可惜桓、灵昏虐,不堪大任,于是而有何进欲诛宦官十常侍,召董卓带兵入京,不料反被张让所杀。司隶校尉袁绍闻何进被杀,和堂弟袁术杀入宫中,尽除宦官。随后董卓进京,掌控朝政,而山东群雄并起,开启军阀混战的局面,终致汉朝覆亡。

“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司马光说,只有蠢货才会把风俗教化不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