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当人体受到侵袭或内伤情志后,即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而拔罐疗法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疗法之一,能很好地针对疾病的起因起到治疗作用。
一、拔罐疗法简介
拔罐疗法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是传统医药学中传承下来的一个重要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是选用口径不同的玻璃罐、陶瓷罐或竹罐等,通过燃火、蒸煮或抽气的办法使罐内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即形成负压,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吸拔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古人使用“兽角”作为治疗工具,故称为“角法”,民间俗称“拔火罐”。
1.拔罐的原理
拔罐是利用罐内负压,将罐吸附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产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根据中医学理论,在人体一定部位拔罐可疏通经络,活血散瘀,吸毒排脓,并能通过经络的内外连通,起到调节全身机能、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拔罐通过机械和温热刺激,除了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等局部作用外,还有全身调节功能,能兴奋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2.罐具的种类
根据罐具的材质和用途一般所常见的有3种:
(1)玻璃罐:擦欧普美国耐热硬质透明玻璃制成,在拔罐过程中可清晰观察皮肤淤血、出血等情况,便于掌握,缺点是易碎;
(2)抽气罐:分连体和分体两种,通过气阀将罐内空气抽除产生负压以达到效果,可以避免烫伤同时也缺少了火罐的温热刺激;
(3)多功能罐:增强了单纯拔罐的疗效,拓宽了罐法的适应证,且操作十分简便。但这种多功能罐往往存在吸拔力不强等问题。
3.拔罐的吸拔种类
常用的吸拔方法有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气法三种,其中火罐法最为常用,是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氧气,并借助火焰的热力是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罐内原有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罐外,借以将罐吸着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
二、胃炎的常见拔罐疗法
1.胃脘痛为主证的拔罐法
(1)取穴(分3组)
①胆俞、肝俞、脾俞、胃俞、膈俞、三焦俞、内关、足三里。
②大椎、脾俞、胃俞。
③身柱、胃俞、中脘。
(2)施术
取①组穴位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取②、③组穴位施行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后,用闪火罐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每次1组,留罐10分钟,隔日1次。
2.虚寒性胃痛拔罐法
(1)取穴(分四组)
①胃脘部、背部夹脊、上脘、足三里、三焦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膈俞、巨阙、建里。
②大椎、脾俞、肝俞。
③天柱、胃俞、中脘。
④神阙。
(2)施术
用大型或中型火罐,每次取1组穴位,各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次留罐10~15分钟。
3.胃部保健拔罐法
日常生活中患者可坚持进行一些保健拔罐,既可防治脾胃病,也可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
(1)取穴 神阙、足三里。
(2)施术
取适合口径的玻璃罐用闪火法吸拔肚脐、足三里,可反复快速拔罐4—6次,然后吸拔在上述穴位处,留罐10分钟,每日一次。
三、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因要暴露体表皮肤,故须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初次拔罐及体弱、易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具,且拔的罐数要少,宜用卧位。
3.拔罐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皮薄肉浅、五官七窍等处不宜拔罐。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4.拔罐动作要稳、准、快,可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吸拔力的大小。一般来说,罐内温度高时扣罐、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吸拔力则大,反之则小。若吸拔力不足则要重新拔,吸拔力过大可按照起罐法稍微放进一空气。
5.拔罐部位肌肉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稍薄,如头部、胸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
6.拔罐时,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问互相挤压而脱落。
7.拔罐后若出现小水泡,可不做处理,注意防止擦破,任其自然吸收;也可涂少许甲紫,或用酒精消毒后,覆盖消毒干敷料。
8.有出血倾向者,或患出血性疾病者,禁忌拔罐;身体状态不佳,如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等,不宜拔罐。
胃炎的拔罐疗法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时还要注意急性期,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为严重时,应先急则治其标,待急性证候缓解后再进行拔罐治疗,因为拔罐疗法在部分急性胃炎患者应用时会加重症状。广大患者在应用拔罐疗法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病情,在相关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