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专家解答失眠
10856700000025

第25章 失眠患者的心理保健法

失眠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失眠以后,特别是长时间失眠症患者,在失眠的痛苦日子里,如何树立信心,平和心态,寻找合理、有效的方法战胜失眠,才是最为关键的。除了药物治疗之外,失眠症的治愈主要靠自己。

失眠患者在生活中的饮食、劳作、心理方面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理。如果生物节律紊乱,如生活规律改变等,就可能要调理生物钟来消除失眠;如果属于精神上的困扰,如情绪波动、紧张、过于劳累等,就要从心理方面来着手治疗失眠;如果属于某些脏器疾病,以及服用某些药物等造成的失眠,除了找专业医生调治以外,还需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来进行调理,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就要使用一些日常保健的方法,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据统计,目前我国睡眠障碍患者约有3亿人,睡眠不良者高达5亿人。而在失眠人群中,有80%左右的失眠与心理、精神有关。睡前喝牛奶、热水泡脚等固然能辅助人体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但如果失眠是由心理、精神压力过大造成的,排除压力,解决心理上的失眠负担,才是正道。失眠的心理治疗的原理是借助外在的语言和自己的行为通过患者自己消化,达到深入患者的内心及思想,使不健康的心理趋于健康,放下压力,恢复良好的睡眠状态。目前治疗失眠较好的方法是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通过心理医生的帮助找到病因,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心理治疗。

一、心理调节克服失眠的方法

一般来说,某段时间工作学习的压力过大的话,那么就有可能晚上很难入睡。最重要的是不要超过11点休息,因为那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的状态,如果你做类似于看电视上网这些提高兴奋性的事,肯定是不利于你的睡眠。下面是克服失眠心理调适方法:

1.放松情绪法

失眠固然不好,但失眠本身的危害远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忧虑所造成的危害大。对失眠的恐惧与忧虑,会产生恶性循环的精神交互作用,即失眠一恐惧一紧张一失眠一加重一恐惧加重一紧张加重一失眠更重。因此患了失眠症后,放松情绪,冷静地接受现实至关重要,同时要认识到失眠时,只要能做到心身放松,即便是整夜不眠,也无大碍,高僧经常静坐(卧)不眠却能长寿就是证明。

2.逆向导眠法

对思维杂乱无法入静的失眠者,可采取逆向导眠法。就寝后,不是去准备入睡,而是舒坦地躺着,想一些曾经历过的愉快事件,并沉浸在幸福情境之中。若是因杂念难以入眠时,不但不去控制杂念,反而接着“杂念”去续编故事,而故事情节应使自己感到身心愉快,故事的篇幅编得越长越久远越好。这些有意的回想与“编故事”既可消除患者对“失眠”的恐惧,也可因大脑皮层正常的兴奋疲劳而转入保护性抑制状态,促进自然入眠。

3.放松微笑导眠法

平卧静心,面带微笑,行六次深而慢的呼吸后,转为自然呼吸,每当吸气时,依次意守(注意力集中)头顶一前额一眼皮一嘴唇一颈部一两肩一胸背一腰腹一臀和双腿一双膝和小腿一双脚,并于每一呼气时,默念“松”且体会意守部位松散的感觉,待全身放松后,就会自然入睡。必要时可重复2~3次。

4.心理调节克服失眠的方法有紧松摇头法

仰卧床上后,先行双上肢收缩用劲,持续10秒后放松,并体会放松感觉,重复3次后,同法依次做下肢、头、面部和全身的紧张后放松训练。待彻底放松后,微闭双眼,将头部以正位向左右摇摆,摆身为5一10度摆速为1~2秒1次,一边摆一边体会整个身体越来越松散深沉,摇摆的幅度和速度也渐小,这样的自我摇摆仿佛婴儿睡在晃动的摇篮中,睡意很快就会来临。

归纳以上几条,就是保持乐观、知足者常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保持人的正常睡——醒节律;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杯牛奶等,只要长期坚持,就会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的入睡;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声、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饮酒等;自我调节、自我暗示,可玩一些放松的游戏,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限制白天睡眠时间,除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外,应避免午睡或打盹,否则会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另外,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的治疗效果。但是,如果你感觉状况比较严重而且是这段时间突然出现失眠的话,那么建议你去正规的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因为可能是你的身体某部分出了点小问题,失眠是你的肌体给你的警告,所以尽早去医院找出原因是很必要的。这样才能早日解脱失眠的困扰。

二、不同类型失眠的心理调理

1.急性失眠

很多人都认为偶尔睡不着觉不用担心,只要过几天自然就会好了,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即使是只持续几天或几周的失眠也应该及时地治疗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理,因为这也是失眠这种临床综合征的一种失眠类型——急性失眠。

出现急性失眠症状的患者除了会感到入睡困难、睡眠延续困难等不适之外,如果没有及时地进行恰当的处理,接受治疗,时间长了还可能转变为慢性失眠,到那时不仅失眠痛苦程度加重,治疗也会变得困难。

产生急性失眠的原因有很多,一些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及突然出现的某些心理社会因素都会引起急性失眠的出现。如果是各类疾病引发的急性失眠,患者应需要针对病因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失眠,调理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消除和淡化心理症结、抑制大脑精神性兴奋、摆脱心理冲突、消除焦虑上。

除了主要接受治疗之外,对于急性失眠的调理也很重要,倾诉和倾听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心因性急性失眠调理时采取这种手段是非常适合的。

在进行急性失眠治疗的心理调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倾听患者的陈述时要耐心,了解导致其难以安睡的真正原因。倾听过程中不要打断患者的讲述,让他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感情全部吐露出来,这一环节也有利于患者释放压力。

(2)焦虑情绪由心因引起,会导致失眠,也可令原来的失眠现象变得更为严重,如果患者因为失眠而出现明显的焦虑表现,就应尽量让患者认识到失眠是暂时性的生理节奏失调,对健康不会造成任何重大的破坏。开导患者、让其尽量顺其自然、不可焦躁。

(3)在患者倾诉之后,倾听的人要负责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心因或淡化心因引起的应激。

2.焦虑性失眠

焦虑性失眠常见的表现:入睡困难和频繁觉醒、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梦中惊醒后出现恐惧感。

(1)克服焦虑性失眠的具体方法:①除了睡觉以外,其他任何时间都不要在床上。把床当做睡觉的专用场所,不要在床上从事任何与睡觉无关的活动,例如,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听广播等。②在一整夜的时间里,只要中途醒了而不能迅速再入睡,都要按照上面的方法做。③每天早晨坚持在同一时刻起床,不管晚上睡得如何。④白天无论怎样都不可以睡觉。

(2)焦虑性失眠的刺激控制疗法:治疗焦虑性失眠最有效的方法是行为疗法,而刺激控制疗法更是治疗焦虑性失眠首选的行为疗法。刺激控制疗法是一套帮助失眠者减少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和建立规律性睡眠——觉醒模式的程序,目的就是在于帮助失眠者与睡眠建立联系,并促进肌体形成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

需要注意的是,睡不着离开房间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带着自己最终还会回到床上的念头。在中途起床后所进行的活动,要温和、平静、少刺激、灯光应尽量暗一些,一定不要抽烟、吃东西或做体操。

刺激控制疗法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而要建立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疗效。开始时,会睡得很少,但如果能坚持训练下去,睡眠时间一定会加长的。

3.改善因恐惧引起的失眠

恐惧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所害怕的特定事物或处境是外在的,尽管当时并无危险。恐怖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症状。当事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处境,恐惧反应与引起恐惧的对象极不相称,他本人也知道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的或不合理的,但并不能防止恐怖发作。

对因恐惧引起的失眠,可用减轻恐惧情绪和心理暗示的方法:

(1)转移刺激:把刺激物暂时移开,避免看见或接触刺激物。虽然这种方法其效果不是太理想,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刺激物的恐惧,但这种方法能使恐惧的情绪暂时有所控制。

(2)转移注意:使自己从恐惧的对象上转移到与它无关的方面去。比如,有的小孩最怕打针,但为了治病必须打针。这时医务人员在给他打针时,让小孩看看墙上的画,或给他个小玩具,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画或玩具上,而不再注意打针,恐惧也就消除了。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对于恐惧性失眠患者来讲,可以把害怕睡不着的心理转移到其他地方,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3)掌握知识法:人的恐惧大多是缺乏科学知识胡思乱想而造成的。愚笨和不安定产生恐惧,知识和保障却拒绝恐惧。知识完全的时候,所有恐惧,将统统消失。所以人们要多学习知识、多看书,以科学的头脑去取代恐惧的心理。这种方法不但效果好,而且还可增长知识。

(4)减轻恐惧情绪:包括直接动作,这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接触恐惧的东西,达到消除恐惧的目的。例如,有人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以后凡是遇有这种场合,自己非但不退缩,反而主动讲,锻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5)积极的自我暗示: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床后,对自己说20遍“我接纳自己,我相信自己!”通过这种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逐步改变我们心里以前对自己的否定观念,学会悦纳自己,培养自己的信心。

(6)系统脱敏训练:改变是不大可能一步就到位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地来战胜自己的紧张心理。

对恐惧引起的失眠进行心理调理,包括情绪释放和疏泄,急性的情绪释放有助于急性神经症和应激反应患者。但是,反复多次的疏泄并不合适,因为它无助于心理安全感和自知力的建立以及社会适应的再建。采取较缓慢的情绪释放方式,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并缓解情绪压力,由此来获得良好的睡眠。

4.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症的治疗

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都有基本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常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压力,使有些人无法从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松弛下来,以致使一些人彻夜难眠。

失眠症并不是单一的一夜睡不着觉,它还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使人感到疲倦、精神不能集中,且因担心次晚难以成眠而紧张,如此反复进行而成恶性循环。如果失眠数日,个人则会感到所面对的任务繁重、困难无法克服,精神处在紧张状态之下。治疗并改善因紧张而造成的失眠症,可采用如下方法:

(1)首先要缓解情绪过度的紧张。

睡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动抑制过程,任何一皮层区域产生的抑制过程广泛扩散,并扩散到皮层下中枢时,才能引起睡眠。如果情绪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瞻前顾后,就会在皮层相应的区域形成一个很强的兴奋灶,干扰入睡抑制过程的扩展,所以难以入睡。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比赛,或其他重大事情,在经过反复认真的准备之后,直到临战前夕,都应充分相信自己的工作及准备,坚定必胜的信念,做些轻松的运动或娱乐,使精神放松,消除对成败的种种顾虑及杂念,这是得以安眠的重要前提。

(2)要纠正对睡眠的种种误解,消除对失眠的畏惧心理。

人以为“要是少睡了多少时间,就得补多少时间,否则就会影响精力”,这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在战争或其他非常紧要时期,即使少睡了一些时间,同样也会感到精力充沛,这说明人的精力是有很大潜力的。人的精力和体力都具有一定的保险系数。所以,即使一时难以入睡,你也千万不要着急;相反,越急就越难入眠。

(3)正确评价自己。

很多的紧张是因为对自己的行为未能正确评价所产生的,所以,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自己的行为,发现真善美,看到优点、长处和成绩,就可使自己的心情好转而减少紧张。

(4)客观看待外界他人,学会疏导自己。

应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采取不同的观点来看我们所生存的周围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心情好转而消除紧张。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对自己也不可过分苛求,要学会自己疏导情绪,也要学会“屈服”于别人。能抛开不愉快的事情,保持心理平衡,对防治失眠有妙不可言的益处。

二、正确认识失眠与梦的关系

经心理学家观察证实,人每夜睡眠中,总有5~6段时间是在做梦(称“有梦睡眠”),每段持续时间5~30分钟。有梦睡眠有别于其他睡眠时间的特殊表现是,眼球运动明显增快,脑电图呈低幅快波图形。在有这些特殊表现的几段时间醒来或被叫醒的人都说是在做梦,梦境清晰;而没醒的人至次晨起来时则对梦一无所知。有梦睡眠时间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家认为,有梦睡眠是整理储存来自外界和肌体信息的重要时刻,是大脑功能恢复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对做梦一定不要误解。

人体每天都是在做梦的,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与快速眼动睡眠(REM)每夜交替出现4—6个周期,构成一夜的睡眠。借助多导睡眠仪的一些研究,梦能够影响认识过程,对思维活动有益。做梦是在想象中生活,是以右侧大脑半球的活动为主,通过梦的重新组合,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整理存储,使之成为自己的智慧。

梦是在快波睡眠期出现的一种必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主动的生理过程,其表现形式有表象成分又带有感性性质的记忆活动和超常规的联想。而梦感则是指醒来后对梦中某些情节的回忆,或只留有曾做过梦的印象,连梦的内容大多也很难讲清楚。主诉失眠伴多梦或失眠无梦的人所说的梦应该指的是梦感,而梦感又与情绪因素和性格特点有关。比如,性格内向的人,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受,睡眠较表浅易醒或惊醒,常能回忆起生动的梦境;情绪抑郁、焦虑的人容易从梦中惊醒,因而自感梦多且睡而不实。研究人员还发现,梦多与睡眠的惊醒程度密切相关,自诉平日梦多的人,睡眠中都比较易惊醒。在睡眠实验中,只要20分贝的音量便足以唤醒他们,他们的梦境回忆程度也高。临床上常常见到突然多梦的人,往往与受到七情所伤、心情不畅、睡眠不安有关,因此失眠者往往伴有多梦。

临床观察及实验结果都证明:失眠,尤其是长期失眠的主诉是不可靠的。许多学者对主诉失眠的病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失眠与心理紊乱有关。他们对睡眠潜伏期往往估计过高,而对实际睡眠时间又往往估计过低。实验测试时,失眠病人对有关睡眠参数的叙述与客观记录不符,不是夸大就是缩小。大多数专家认为,失眠的体验与情绪、性格有关。

为什么很多的失眠患者诉述自己“整夜做梦或梦多”呢?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睡眠知识及睡眠与梦感的关系所知甚少:许多人不了解睡眠的周期交替变化,不知道梦在睡眠中的地位,在生理上的作用,以及梦与梦感的区别,不知道梦或梦感没有什么副作用。旧的传统观念、封建迷信思想对梦的不科学解释,使人对梦怀有恐惧感,以讹传讹,使许多人盲目陷入对梦的恐惧中。

(2)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关:许多人对情绪障碍缺乏认识,不知道情绪障碍是一种疾病,往往忽略了情绪障碍本身,都过分注重情绪障碍伴发的失眠、多梦、疼痛等症状。不知道如何调节和改善自己的情绪,反而夸大了不太客观的体验。

(3)对自己的健康过分关心,对梦感过分关注,导致梦感增强;梦感增强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重对健康的担心、对失眠的恐惧,以至形成恶性循环。

(4)有些人在快波睡眠期醒来或紧接着快波睡眠期之后醒来,致使对梦境的回忆程度增高。

(5)个体功能状态差异:不同的个体对梦感不同,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功能状态不同,对梦感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人一段时间梦感强(梦多),另一段时间梦感弱(梦少)。

失眠作为一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梦作为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也绝非多余。我们承认失眠的存在,但不能认为失眠和梦感有必然的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失眠患者的心理保健是最为重要的。解开心魔,以一个正常的心态去面对失眠。相信通过多方面的治疗,失眠患者一定可以回归到正常的心态,从容面对失眠。心态不能决定一切,但是心态可以影响一切。对于失眠患者,在不能暂时改变外界环境的前提下,先改变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