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东南亚概论
10854000000004

第4章 民族与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等;而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观念等则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东南亚各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变成了一个富于多样性的地区。在这个广阔的区域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为人种多样性、民族多样性、语言多样性和宗教多样性等,有学者形象地把东南亚称为是“世界民族博物馆”。

一、东南亚的民族

(一)东南亚民族的类型

东南亚民族众多,生活着400~500多个民族,它们构成了世界上民族最为众多、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现代东南亚各国具体的民族构成情况大体如下:柬埔寨除了主要的民族高棉族以外,还有二十多个较少民族,有占族、卜侬族、老族、泰族、斯丁族等;老挝人数较多的有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缅甸有五十多个民族,缅甸族是主体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有克伦族、克钦族、克耶族、若开族、孟族等;泰国泰族是主体民族,其他少数民族有马来族、高棉族、孟族、克伦族、傈僳族、苗族、瑶族、克木族、拉瓦族和华族等;马来西亚有三十多个民族,其中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比较多,少数民族有塞芒人、塞诺伊人、原始马来人、伊班人、达雅克人、卡扬人等;新加坡主要有三个民族即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印度尼西亚有一百多个民族,除了主体民族爪哇人,还有马来人、米南加保人、巴达克人、布吉人、亚齐人、班查尔人、望加锡人、达雅克人、托拉查人、华人等;菲律宾比萨亚人是最大的民族,其他民族有他加禄人、伊洛克人、比科尔人、邦板牙人、邦阿锡南人、伊富高人、摩洛人、阿埃塔人、华人等;文莱的民族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当地土着人和来自印度和英国的印裔和欧裔等。

从人种上看东南亚民族可以分为四个类型:(1)南蒙古利亚人种:中南半岛上,除了马来西亚人外,泰国人、缅甸人、越南人都属于此类人种,特点是肤色黄、头发直。南蒙古利亚人种是东南亚比较重要的一类人种,占了东南亚总人口的绝大部分。(2)马来人、印度尼西亚人种:分布于马来半岛和南洋群岛,肤色呈浅褐色。在东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马鲁古和努沙登加拉,是一个介于南蒙古利亚人种和马来印度尼西亚人种之间生物渐变的地区。(3)巴布亚人种:主要居住在新几内亚的伊里安岛,肤色黑、卷发、面部突出,与南蒙古利亚人种和马来人种差异较大。(4)土着人种:多居住在山林边远地带,过着刀耕火种或渔猎的生活,尚未进入农耕社会,主要是尼格利托人、维达人和原始马来人。他们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原始住民或首批进入东南亚的种族群。

(二)东南亚民族分布

在5亿多人口的东南亚各国中,民族众多,这些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国家里,其中民族较多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挝、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其中仅印度尼西亚内就有一百多个民族,菲律宾有九十多个民族,老挝也有六十八个民族,民族成分较单纯的新加坡也有3个主要民族,即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东南亚国家的民族分布存在以下的三种类型:

1.拥有一个占有绝对优势的民族

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在东南亚十一国当中多数国家属于这种类型,比如越南虽有五十四个民族,但是京族却占了总人口的90%;在柬埔寨,高棉族占了80%;在新加坡,国内主要的民族是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华人占总人口的76%,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则较少。

2.国内分布着众多的民族,但其中一个民族的人数相对较多

东南亚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老挝、缅甸和马来西亚等国。老挝有60多个部族,其中老龙族约占总人口的60%。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和其他土着居民占总人口的66%。缅甸国内有135个民族,其中缅族占总人口的65%。这种类型的民族分布同样存在人数占有优势的民族,但比例不如第一种类型那么高,只为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而其他少数民族的比例则相对更小。

3.国内分布众多民族,但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和人口达到国土面积和人口总数的一半

东南亚十一国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属于这种类型的多民族国家。印尼爪哇族占全国的45%,巽他族14%,马都拉族7.5%,马来族7.5%,其他民族占26%。菲律宾共有九十多个民族,比萨亚人约占全国的42%,他加禄人是菲律宾第二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吕宋岛南部以及马尼拉等地区,比例却相对较小。

东南亚地处人口迁移的重要地段,千百年来,欧亚大陆上的民族或种族浪潮不断地在东南亚国家流动,有的自北向南,有的自西向东,又有的自东向西,从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时间迁移到东南亚各地,但是东南亚民族分布的类型特点是和文化发展、宗教传播等紧密相连,同时地理上的相互隔绝也成了阻碍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因素。由于一些因素的限制,形成了现代东南亚民族分布的复杂特点和类型。

二、东南亚文化

东南亚地处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交叉的十字路口,是一个文化多样性十分突出的地区,历史上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对这一地区产生过影响,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均有传播,同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

(一)东南亚文化的特点

1.多样性

东南亚是一个极富多样性的社会。民族文化从形成之初就开始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又与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进行了融合发展,导致东南亚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在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千秋。语言方面,众多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语言,这构成了东南亚复杂的语言体系,东南亚国家共有25种语言和250多种方言。不过,一些国家主体民族使用的语言往往是通用的。东南亚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马来—印度尼西亚语,这种语言有众多的方言,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广大地区主要通用的语言。此外,菲律宾南部、越南沿海、柬埔寨、泰国等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也受到马来—印度尼西亚语的影响;其次是泰佬语,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泰国的主体民族人群、老挝的老龙族中,而且缅甸的掸族以及柬埔寨西部、东北部和马来半岛北端的一些少数民族也使用这种语言;再次是越芒语,使用人数也相对较多。传统文化方面,新加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以及文莱深受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菲律宾和东帝汶则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在宗教方面,更是纷繁异彩,各个国家内部并不只是存在单一的宗教信仰,往往多种宗教同时并存。柬埔寨、缅甸、泰国和老挝是典型的佛教国家,同时国内又还存在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一些宗教;而菲律宾则是东南亚国家中拥有较多基督教徒的国家,全国90%的人是基督教教徒。当然,有的国家明确地把某种宗教定位国教,比如马来西亚和文莱的国教是伊斯兰,而有的国家却承认多种宗教的存在,比如印度尼西亚官方共承认五大宗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孔教。

2.相对统一性

虽说东南亚社会具有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得各国在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表现得纷繁复杂,但是文化方面还是具有整体性的,各国在一些民族习俗和信仰上,有许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比如妇女地位较高、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等一直具有较大的影响。东南亚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和碰撞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以种植水稻为特征的农业文明长期延续了下来,形成现代东南亚发达的稻作文化;村社文化的长期存在,是当代东南亚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而东南亚国家的文学、艺术同样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正如英国着名学者、东南亚史学专家D。G。E。霍尔所说的一样:“东南亚历史的整体性,与欧洲的整体性一样是真实存在的。”霍尔肯定了东南亚历史上的整体性,同样就是肯定了文化作为整体性的存在。

如果将东南亚国家作为一个统一体加以考察,那么它的整体性便会显现出来,谁都不能否认它的整体性,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入东南亚文化的各种因数越来越多,东南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会日益得到发展。

(二)外来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11世纪以后东南亚各国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才发展和确立下来,并在整个地区内形成东南亚文化世界,这个被称作东南亚文化世界的范围主要是指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四国;接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和马来半岛以及接受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菲律宾。因此,在东南亚文化世界里,外来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文明和宗教自踏进东南亚诸国以后,就不断地发展教徒和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国原有的文化之中,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各具特色的文化。

1.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宗教上。在印度文化传入东南亚国家以前,东南亚国家信奉的主要是以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增多,印度文化传入了东南亚地区,并与原始宗教逐渐相互结合。佛教是由印度传入东南亚国家的,已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至公元初年,佛教已经在东南亚国家传播开来,其传入路径有南面的海路,主要经过斯里兰卡传入。北面是陆路,经过中亚,进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越南等国。古代东南亚婆罗门教—印度教昌盛,海岛地区的室利佛逝王国和麻喏巴歇王国有着高度发达的佛教—印度教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则在中南半岛诸国流行,10至14世纪开始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形成了王权神授、王权与神权相互结合的古代东南亚文化普遍的特征。

印度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学、习俗和艺术等方面。伴随着印度文化的传入,东南亚国家也出现了印度的梵文和古典文学作品,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呵婆罗多》成为东南亚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印度文化也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深厚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婆罗浮屠和吴哥古刹,突出体现了印度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和建筑风格。“佛教及婆罗门教的政治理想及宗教美术,给东南亚各小国带来了国王的神圣化、阶层秩序观念、行政法典、梵文以及技术高超的建筑、雕刻和音乐等等,这对土着君主统治的正统化以及整合和发展他们的国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日本学者和田久德对印度文化、对东南亚民族文化影响所作的高度评价。在当今东南亚国家中,中南半岛上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四个国家都以佛教为主,这些国家民族文化里体现了佛教与本地风俗的结合。比如在泰国,佛教是国教,有90%的人信奉佛教,法律中有许多保护宗教的条文,人们对寺庙和佛教信仰要绝对的忠诚。而柬埔寨信奉佛教的人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寺院既是宗教活动的地方也是教育和藏书的地方,柬埔寨的佛教分为两派:摩诃尼迦耶派和达摩育特派,两派各有僧王,由国王分别任命。可见,印度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是很大的,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东南亚文明印度化”。

2.中国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条件,中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长期发展起来的海路和陆路交通,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系在了一起;第二,越南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郡县,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三,华人源源不断地流入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第四,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众多的跨境民族,这使得文化上具有不可割断性。中国的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体现为儒学的传播。儒学中的核心价值是围绕仁义来展开的,可以拓展为仁爱、精诚、忠恕、孝悌、信义等基本观念。这些观念在东南亚国家中主要体现在以四书五经、朱子思想为教材以及对孔子和朱子的祭祀上,越南和新加坡两国是实践儒学文化的典型范例。

儒学传入越南比较早,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国统治者就在越南设立了郡县,用儒学治理越南。儒学加速了越南的封建化,对古代越南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越南提倡保持越南传统文化,重视弘扬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学。

新加坡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华人占大多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许多中国移民不断地移居到新加坡。到19世纪中期以后,华人就开始在新加坡总人口中占了多数,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占到76%。同时,众多移居新加坡的华人把儒家文化也带进了这个国家,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儒家的核心价值和观念,一方面,具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他们又力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忠信正直等美德,由此使儒学在新加坡有了稳固的基础。

新加坡是实践儒学的经典范例,其现代民族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新加坡于1965年取得独立后,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社会急速变革,传统思想受到严重挑战。于是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开展了旨在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的运动,注重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强调儒家的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强调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观。儒学中以修养德性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对促进新加坡的社会整合,弱化工业社会功能、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刑事犯罪等社会问题,都起了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教育使一般青年具有社会使命感、同胞感情和国家观念,对西方文化持独立态度,而且鄙薄西方的物质主义的价值观。

除了越南和新加坡外,中国文化的影响还渗透到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其他的东南亚国家,儒学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地被接受和认可。

3.伊斯兰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10世纪中叶以前,伊斯兰教徒在东南亚海岛地区长期居住过,到13世纪以前,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已有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居住,逐步形成了穆斯林社会,建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须文达那—巴塞王国,这是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群岛上最早的立足点。15世纪初,马六甲王国兴起,成为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南部岛屿相继伊斯兰化。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海岛地区以后,由于伊斯兰教在团结当地人民反抗殖民侵略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得到继续发展。到今天,印度尼西亚已有85%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马来西亚也有了半数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而且宪法还规定,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的国教,国家有权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在穆斯林群众中传播其他宗教教义;禁止印刷、出版、发行有损于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的书刊及其他出版物,穆斯林除受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约束外,还有义务遵守伊斯兰教法;涉及穆斯林“私人身份”的民事纠纷和宗教事务,皆由伊斯兰法院裁决。据统计,世界上共有伊斯兰教徒7亿~8亿,仅在东南亚国家就有20%左右。可见,伊斯兰文化在东南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文莱三国的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而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伊斯兰教徒最多的国家。因此在这些国家里,民族文化体现为对宗教教义的尊崇和保护,比如在马来西亚,回教徒傍晚祈祷期间,不允许受人打扰,触摸小孩的头也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西方文化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于16世纪时就传到了东南亚国家,并对本地民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宗教文化的传播来体现。

基督教和天主教是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国家后才传入的。从16世纪开始基督教势力伴随着西方殖民者进入这一地区,1593年多明我会神父胡安高宝(Juna Cobo)与当地华人教徒耿容合作编印闽南语《基督教教义》,由此基督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统治了350年,并把基督教传入印度尼西亚,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西部苏门答腊巴达克地区,爪哇岛、东部安汶、马鲁古、米纳哈沙和西伊里安等地。印度尼西亚的基督教徒建立了许多教堂,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约有教堂370座,仅巴达克地区82座,雅加达地区74座。菲律宾和东帝汶是东南亚主要的天主教国家。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在占领和统治菲律宾的过程中,天主教会一直是殖民者的得力工具和支柱。西班牙殖民者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仅用了半个世纪就使菲律宾当地居民放弃了原始宗教而改信天主教,到现在菲律宾有84%的人信奉天主教,只有4.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越南由于历史上曾受到法国人的入侵,天主教成为其第二大宗教。

现代东南亚文化是与来自世界的各种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它们构成了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这种状况,既同东南亚近代分别沦为不同的殖民地有关,也同东南亚各国属于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圈有关,它既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思想,又接受了19世纪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形成了近现代东南亚文化的特点,即具有明显的外源性,也就是由于外部的传入,而非是东南亚原有的文化基础上自发产生出来的。正是由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外源性,才使得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等方面体现得纷繁复杂,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导致了今天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