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东南亚概论
10854000000003

第3章 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概况

自东南亚国家独立以来,各国的民族经济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东盟国家的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增长,70年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4%,80年代中期有所放缓,经过调整后,1988年~1990年上升到年均增长率为8.6%,其速度居于世界前列。至90年代,是东南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为经济腾飞和区域合作迅猛发展。这一时期,东南亚国家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各国之间关系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盟国家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四小龙”中的新加坡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马来西亚、泰国的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被誉为亚洲“新的小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南、老挝、柬埔寨以及缅甸的政局趋向稳定,经济开始好转,走上了改革开放和向市场化过渡的发展道路。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一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二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

三是汇率制度僵化。在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四是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尽管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给东南亚地区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但该地区仍然是一个容量和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的市场。其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要素,如经济已有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力、开放的市场、灵活的政策,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较好的基础建设等都仍然存在。为了尽快摆脱经济衰退,东盟国家在经济战略和具体政策上实施了一系列调整。

1.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是围绕出口产业实现结构优化。逐步减少依靠增加对工业部门的投入来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将主要依靠产业升级、增加技术和资本的密集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2.加快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

在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后,东盟国家纷纷把发展科教事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根本,同时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打好基础。

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对外开放

为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应对引进外资和扩大出口等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东盟认识到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加快了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投资区的步伐。同时,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趋势,同时也为达到WTO的有关规定,东盟国家继续对外开放,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放松投资领域的限制,改善投资环境。

4.强化金融改革,进行资本重组,完善监管机制

比如,马来西亚政府积极整顿金融体系,实行严格的外汇和资本管制及固定马币汇率的政策。

5.扩大预算赤字,调低利率,刺激内需

为促使经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复苏,东盟国家政府扩大财政预算赤字以刺激经济。此外,政府还通过降低利率促进银行贷款和刺激个人消费,同时也降低当地工业和商业的金融成本和利息负担。

经过各国的努力,至2000年,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经济普遍恢复增长,并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东盟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发展仍然表现不错。1990年~2000年,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7.9%、7.8%和7%;一直以来经济较落后的老挝和柬埔寨也开始加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6.5%和4.6%;即使经济增长相对较慢的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年均增长率也分别达到4.2%、4.2%和3.2%,均高于同期2.8%的世界平均水平。

经济增长也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2000年,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三国的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还超过50%,表现出农业国的结构特征。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其他国家的农业比重都已降低,表明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工业化。从产业结构动态发展的角度看,东南亚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已符合一般规律,也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比重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尚面临诸多挑战,但各国已着眼于21世纪的长远竞争,把发展科教事业作为重振经济的根本,增加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引导,力争在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先机。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在采取措施刺激内需方面也已初见成效。因此,尽管东南亚经济要从整体上恢复持续高速增长还面临诸多困难和考验,但其整体经济实力仍在不断增强。

二、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层次

由于独立以来所选择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道路不同,因而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总体而言,新、马、泰、菲、印尼、文莱等六个老东盟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远远高于越、老、柬、缅等四个新东盟国家。从地理上来看,大致呈“南富北穷”状况。就经济体制来讲,东盟十国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市场经济国家和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就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目前东南亚十一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一)发达国家新加坡和石油富国文莱

新加坡是东南亚十一个国家中自然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但是它善于利用自身人力资源和地理位置等优势,使其经济以转口贸易、加工出口和航运业为主。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后,在坚持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同时,政府采取积极引导和干预,制定并推行了工业化战略,改变了单一的经济格局,建立了工业为主导的多元经济体系。经过努力,新加坡从发展中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东南亚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934亿新元(约为1,162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4,666新元(约26,832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4%。

文莱是东南亚人均拥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最多的国家,文莱已探明原油储量为14亿桶,天然气储量为3,900亿立方米,因此它靠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成为该地区的另一个富国。2005年,文莱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8.21亿文莱元(约为59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6,500文莱元(约为15,900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3.6%。2004年,文莱的出口额达到了85.627亿文莱元(51.58亿美元)。

(二)加紧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迈进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第二层次的国家中发展得最好的国家,它既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和橡胶、棕榈等热带作物资源,又拥有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发展经济有较好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前,经济以农业为主,依赖初级产品出口。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945亿林吉特(约为1,349亿美元),增长5.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30美元。

泰国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资源等农业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走农业工业化道路,然后逐步引进外国资本,接受外国技术和设备的转移,逐渐成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海外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同时大力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从而使泰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96年被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然而,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泰国以沉重打击,使其经济陷入衰退,直到1999年才开始复苏。近年来,泰国政府主张内外发展并重,提倡“双轨式”经济发展模式:对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强化基础经济,增加公共投资和支出。扶持弱势群体,着力解决贫困问题。推行经济改革,成立国家资产管理公司处理银行呆坏账,组建人民银行。对外大力推动多边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吸引外资,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出口。经过一系列努力,泰国的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为71,000亿泰铢(约合1,762.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7,001泰铢(约合2,655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

菲律宾经济属出口导向型经济。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1982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此后受西方经济衰退和自身政局动荡影响,经济发展明显放缓。

阿罗约总统执政后,加大对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内需和出口,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坚定推行财政和税收改革,宏观经济运行良好。尽管受到国际油价上涨、国内政局动荡等不利因素影响,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5.38万亿比索(相当于1,03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经济在建国初期发展缓慢,在苏加诺执政期间(1950年~1965年),其GDP年均增长仅2%。苏哈托执政后,20世纪60年代后期,印度尼西亚政府调整了经济结构,经济开始提速,1970年~1996年GDP年均增长为6%,跻身中等收入国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受到了重创,经济严重衰退,货币大幅贬值。加上人民不满政治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民主运动如火山爆发,苏哈托政权终于在1998年垮台。1999年底,印度尼西亚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其GDP年均增长3%~4%。2003年底按计划结束了国际货币组织(IMF)的经济监管。近年来,其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均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农业和油气产业系传统支柱产业。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303万亿盾(按全年平均汇率折算,约合2,678亿美元),增长率5.13%。

(三)处于革新发展中的越南

越南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模式与其他东南亚国家有较大的差异,而与中国近似。1986年,越南调整了内外政策,开始实行革新开放,推行市场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20世纪90年代,越南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7%。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2005年,越南经济尽管受到禽流感及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但总体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均获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8.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40美元。

(四)发展程度较低的柬埔寨、老挝、缅甸和东帝汶

柬埔寨、老挝、缅甸和东帝汶是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程度最低的四个国家。然而,这四个国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情况,因此经济发展前景也不一样。

柬埔寨于1953年11月正式独立后,由于内外战争等原因,始终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总体情况。目前,柬埔寨依然属于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农业仍然是经济第一大支柱产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近年来,柬埔寨政府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把农业、加工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才培训作为优先发展领域,推进行政、财经、军队和司法等改革,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取得一定成效。2005年,工业生产在服装加工出口带动下平稳增长,农业生产好于往年,粮食实现自给,旅游业发展迅速,GDP增长率为9.8%,达到54亿美元,人均388美元,外贸额达到了64.2亿美元。同时,服务业发展迅速,比上年增长了4.5%,产值占GDP总额的35.8%。

老挝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一个内陆国家,是自然环境最受限制的国家。它没有出海口,没有铁路,交通不便,商品出口和引进外资都不大容易,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从1988年起,老挝开始推行革新开放,调整经济结构,即农林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优先发展农林业;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对外实行开放,颁布外资法,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经济关系,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1991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7%。2001年至2005年,老挝经济年均增长6.2%。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4亿美元,同比增长7.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91美元。

缅甸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作为东南亚面积第二大和中南半岛最大的国家,缅甸拥有丰富的石油、宝石等矿产资源,它还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平原,人口密度小,人均占有资源多,但是由于多年来实行军事管制、闭关自守,因此经济发展缓慢。1987年12月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缅军政府上台后,废除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行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人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004年~2005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60亿美元,但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未足300美元。

东帝汶于2000年独立后,经济处于重建阶段,经济主要依靠外国援助和国际机构拉动当地消费。2005年,东帝汶石油收入有较快增长,农业收成较好,但国内消费市场仍处于萧条之中,非石油业增长缓慢。2005年非石油领域国内生产总值3.499亿美元,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4美元。

三、外资在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东南亚各国在经济复兴和发展的过程中,都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外资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并在利用外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东南亚各国利用外资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从东南亚各国独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为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东南亚的投资来源国主要是英国、法国、美国及荷兰等原先的殖民地宗主国,投资的领域集中在传统的采矿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商业、服务业等方面。在此阶段,尽管东南亚国家经验不足,对外资的管理过于松弛,但是外资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复兴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第二阶段,东南亚国家吸取了前阶段的教训,在利用外资方面已经显得较为成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引进外资的法令、法规,以更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印度尼西亚1967年颁布的《外国资本投资法》、菲律宾同年颁布的《投资奖励法》、马来西亚1968年颁布的《投资奖励法令》和泰国1972年颁布的《投资奖励法案》等。此外,东南亚各国还为外国投资者提供种种方便条件,并把财政预算和筹措到的外国贷款的相当部分用于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条件。

由于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措施比较恰当和有效,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吸引的外资逐年增加。1967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五个国吸引直接外资为21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外资总额的6.3%,1978年增加到126亿美元,比例上升至14.3%。到1981年底,这五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第三阶段,外资在东南亚的投资不仅数额很大,而且在投资的来源、流向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从投资的来源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韩国)的资金比重增加较快,美国和英国的投资所占比例在下降。1982年以前,在新加坡的外资中,美国资本一直占据首位。1985年前,美国资本在菲律宾居首位,英国资本在马来西亚占首位。1985年起,日本和中国台湾在东南亚的投资迅猛增加。1986年~1989年,中国台湾对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四国的直接投资为41.2亿美元,占其全部投资的63%。中国台湾对马来西亚投资在1989年达10亿美元,居马来西亚吸收外资的第二位。1987年~1989年中国台湾对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投资数额分别为6.5亿美元和2.6亿美元,均占第二位。1987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新加坡的最大投资者。1989年,日本在马来西亚的投资金额为23.3亿美元,占全部外资的41%,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一大投资国。1989年,日本对泰国的投资达12.7亿美元,远远超过美、英等国。1986年起,日本对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投资增长也很快,是它们最大的投资国。

从投资的国别分布来看,1986年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后来居上。泰国的外资从1986年下半年起迅速增加,在1988年达到顶峰。1989年起,泰国出现投资饱和状态,交通、通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同年外资申请件数比上年度减少了30%以上。而在同一时期,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外资却在继续增长。1988年以来,随着菲律宾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外资也有了较大的增长。新加坡从1986年起,外商投资连续几年呈上升势头。

随着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越南、老挝等国纷纷开放市场,吸引外国投资。为振兴经济,吸引外资,他们相继颁布外商投资法。1998年1月,越南颁布了《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这一新投资法由于条件优惠、形式灵活、吸引外资的领域广泛、向外资企业所征收的所得税低,因而被西方人士誉为“亚洲最自由的外资法”。1988年7月,老挝颁布《外国在老挝投资法》,实施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缅甸从1950年开始接受外援,但在建国初期,它着重进行清除殖民残余的工作,因此接受的外援不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受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缅甸政府开始注意向其他国家学习实行对外开放的经验,以加快经济发展。

从外资投入的部门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在制造业部门的比例有明显的增长,尤其以化学、纤维、电子电气等部门增长最快。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东南亚国家积极把外资引向制造出口产品的工业部门,另一方面日本、中国台湾等投资者与作为投资对象的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分工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者的主要目标不是为占领东南亚国家市场,而是利用这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把东南亚国家当做生产产品的基地,把产品出口到美国、欧洲或返销到本国、本地区。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国外资本纷纷撤离了这一地区,使东南亚各国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承诺人民币不贬值,而且还给了东南亚国家多方面的援助。经过努力,东南亚各国在1999年终于从危机中摆脱出来。进入21世纪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走上了正常的轨道,国外资本开始重返这一地区。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泰国,2005年,外国对泰直接投资净额为26.97亿美元,较2004年猛增223%。同年,越南和马来西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58亿美元和4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5%和32%。

利用外资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外资是东南亚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之一。资金短缺曾是东南亚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而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高效率的资金补给,使东南亚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对资金的需求,从而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同时,伴随着外国投资进入东南亚国家的还有生产技术、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和情报信息,并为东南亚各国准备了现成的从原料采购到商品销售的全球性网络。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东南亚各国科学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用于研究开发和设备改造的费用投入不足,因此,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取得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成为东南亚各国技术和设备升级的主要途径。

其次,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增长带动,而这些国家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是由于外资大量投资于生产出口商品的部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东南亚国家吸引的外资对于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意义很大,主要表现为:一是促进了东南亚各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1988年,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出口总额分别达到192亿、158亿、206亿、71亿和390亿美元。二是制成品在全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增大。1989年,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制成品出口分别占本国出口总额的49%、69%和59%。三是制成品出口种类不断增加,部分制成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不小份额。印度尼西亚的制成品种类由1983年的18种增加到1988年的388种,其中纺织品和成衣、鞋类成为除石油和天然气以外的创汇最多商品。1989年,印度尼西亚出口的纺织品和成衣达到了16亿美元,是美国纺织品和服装的第九供应国。马来西亚电子电器的出口金额占其工业制成品总额的一半以上。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纷纷制定或修改外资政策,放宽了对外资投资的限制,扩大了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范围,同时加强对外资投资的引导和管理。

越南:2000年越南国会颁布的《越南外国投资法》和《越南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规定,外国投资者可以在越南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进行投资,其中鼓励向以下领域投资:(1)生产出口商品;(2)饲养、种植及农、林、水产品加工;(3)使用高技术和现代技术投资与保护生态环境;(4)使用劳动力较多,从事原料加工,并有效使用越南资源的行业;(5)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业企业。

老挝:除了涉及国家安全、自然保护、国民医疗文化以外的领域外资均可进入。对农业、林业、制造业、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手工业、通讯、交通运输、建筑、旅游观光、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予以奖励。

缅甸:凡是不属于国有企业经营范畴的均允许外资进入。具体的限制行业有:(1)柚木的采伐和销售;(2)宝石的采掘和销售;(3)天然气、石油的开采和销售;(4)邮电、通讯;(5)铁路、航空运输;(6)广播;(7)电力;(8)银行、保险;(9)国防军用物资。

泰国:1999年10月,泰国国会通过外资企业法修正案,并于2000年3月正式实施。该修正案过去的63个限制外资的行业削减为43个。同时,即使在限制行业中也允许在一定资本金的条件下让外资进入部分行业。该法案公布后,零售业、国际贸易代理、海洋运输业等20个行业开始对外资开放。

柬埔寨:鼓励投资的领域包括:生物工程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创造就业的产业;出口型产业;旅游观光业;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区域开发;环境保护;对特别鼓励的区域的投资。限制投资的行业有电信领域和天然资源开发等。

马来西亚:停止以往的“不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于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并允许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增聘外国劳工;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放宽金融保险业外资的持股比例,允许外资控股;取消外国人购置产业缴付10万马币捐税的规定;允许外资在销售业的持股比例从30%提高到50%以上;允许外资在马来西亚股票交易所的股权从30%提高到49%;允许外资在船务业的持股比例从49%提高到70%;允许外资在报关业的持股比例从30%提高到49%;投资于“多媒体超级走廊”的外资企业不设任何股权限制,对制造业的全部新投资项目(包括扩张规模和扩大经营范围的项目)不再要求资本和出口的条件或义务,投资者可以100%出资,但无须承担出口义务。

马来西亚鼓励投资的产业和项目主要包括:(1)高科技产业,特别是“多媒体超级走廊建设”项目;(2)先锋企业,指从事国家鼓励的产品生产的企业(定期公布产业目录);(3)投资金额巨大,对马来西亚有广泛、关联性影响的战略性项目;(4)为关联企业和非关联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服务的项目和为公司内部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5)提供技术或职业培训的项目;(6)出口型企业,特别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7)马来西亚公民拥有70%以上股权,生产的产品为国家鼓励的产品的制造企业。

新加坡:全面放开电信市场;取消对外资持有本地保险公司最高49%股份的限制;外国公司可无需预先获得批准,以新元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持牌,但所筹的新元须存在新加坡的银行或兑成外币汇出,已在新加坡挂牌的外国公司,可将股票的外币报价转为新元报价;放宽对外国机构发行新元债券的管理,允许所有外国企业和政府,不论是否已获得信贷评级,均可发行新元债券;商业、外资、租赁完全对外开放,外商可自由申请设立企业,但在审批时也要求外商所属国政府给予新加坡企业同等的市场准入机会。此外,广告内容须报新加坡新闻艺术部审批。

新加坡没有规定禁止外资流入的领域,但是限制民营企业进入国防军工以及公共服务领域(电力、煤气、上下水道、通讯、大众传媒等)。限制外资流入的行业有:旅游业、不动产业、制药业、餐饮食业、零售业。新加坡也没有明确奖励的行业,但是欢迎含有新技术的投资,研究开发类投资,制造业的信息化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开办地区总部的投资。

印尼:2001年9月印尼政府公布了新投资法的概要,其主要内容是:对外国投资者给予国内投资者同等待遇;削减限制投资的行业;废除有关投资额,投资资金来源,销售市场等投资规模和方式的限制;简化法人登记和取得土地权利(建设权、使用权、开发权)的手续;对利润、利息和红利的汇出等外汇交易实行完全的自由化;允许外资向印尼国营商业银行融资;现有的外资企业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投资。

除国家安全和公益事业领域外,其他领域均允许外资进入,印尼政府在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时决定优先领域,并将其列为鼓励外资投资的行业。印尼政府将出口为主的项目列为鼓励领域。

文莱:除了煤气、上下水道等公益事业以外,文莱对外资的投入领域没有限制,最为看好的投资领域有: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林业及其关联产品的开发、木材及其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渔业及其加工、制造业等。

菲律宾: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国内零售业;国家电力公司民营化;允许投资于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落后地区、优先领域的外资成立独资企业。菲律宾鼓励投资领域主要包括:优先发展的产业(每年公布清单);产品70%以上出口,外资的出资比例高于40%;在开发区登记的企业;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菲律宾最为看好的投资领域有:电子产品、信息技术服务、机械设备、基础设备、农业及渔业现代化、旅游业等。

四、华人经济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

中国是东南亚的近邻。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开始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更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中国移民从唐宋以后大批进入东南亚,近代以来,这个地区成为华侨、华人人数最多、分布最密的地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华人华侨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社会力量。在殖民统治时期,西方殖民者根据其开发殖民经济的需要,有时利用华侨经济,有时则限制华侨经济的发展。战后东南亚各国取得政治独立以后,当地的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掌握了政权,控制了当地的主要经济命脉,握有经济垄断的权力,对在当地拥有一定经济地位的华人华侨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措施,以限制其经济发展,扶植本土民族振兴经济,表现出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倾向。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华人华侨当地化程度的加深和东南亚国家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东南亚一些国家重新评估了华人经济在当地民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给予了优惠政策,使华人华侨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从海外华人所拥有的资产总额来讲,1992年7月英国《经济人》杂志首次公布其对华人资产的评估,指出散居在东南亚地区的华裔人士的财富,估计达到4,000亿美元。其次,从华人经济在当地经济所占的比重来讲,东南亚华人经济已占该地区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对当地经济的控制力也在50%以上。第三,从海外华人资本的经营领域和范围来讲,其经营领域已经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投资由单一行业向多元化转变,投资地点遍及亚洲各国及北美、欧洲等国。在新加坡,华人经济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资企业遍布各个经济领域,在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原来大部分是小本经营,20世纪80年代后,华人资本积极向制造业、电子工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跨国企业集团,在该国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菲律宾华人经济遍及该国各行各业,20世纪80年代后,华人资本形成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跨国集团公司,对菲律宾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华人经济在印度尼西亚经济重建中起了主要作用,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华人经济占泰国经济的60%,占私人经济的80%左右,并形成盘古银行、正大集团等一批跨国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文莱华人经济是文莱经济的重要补充,在商业及种植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缅甸官方1994年的统计,缅甸华人经济在其国家注册的私营公司有14,546家,其中,华商和出口分别占80%和30%以上,华资银行占私营银行个数的80%以上。柬埔寨华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是柬埔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挝华人经济大部分是小本经营,规模有限,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展迅速。越南华人经济就整体而言多为家庭式的小本经营,大企业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华人经济地位有限。

由于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居留的主要地区,其经济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大。根据2002年泰国《亚洲时报》统计资料显示,在全世界约3,000万华人华侨中,居留在东南亚各国华人华侨人口总数有2,452万左右,约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其经济实力估计为1,500亿~2,000亿美元,约为全球华人华侨经济资源的70%以上。事实上,华人华侨作为居留国的少数民族(新加坡除外),尽管所占人口比重很小,但在经济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资料显示,1993年,在印度尼西亚最大的300家私营财团中,197家主要为华人所有,85家完全由原住民拥有,18家由华人和原住民合营。

总之,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华人资本经历了同当地民族资本由对立到融合的过程,东南亚各国对华人资本也由排斥、限制到认同和支持。这一转变使东南亚华人资本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整个东南亚来看,华人华侨资本在东南亚各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尚未处于支配地位,但经济实力相对于当地资本而言却占有较大比重,对促进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