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40岁后要懂的120个养生常识
10852700000002

第2章 当你依旧贫寒时,不要看轻自己

生活原本是一杯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人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有人喜欢丰富刺激的生活,把它拌成多味酱。有人喜欢苦中作乐的生活,把它搅成咖啡。有人喜欢在生活中多加点蜜,把它和成糖水。有人喜欢把生活泡成茶,细品其中的甘香。还有人什么也不加,只喜欢原汁原味的白开水。更有人不知不觉地把生活熬成苦药,甚至是毒药,亲手把自己的生活埋葬。

人对自己的认识就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渐进过程,并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便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纵使别人反映的你有千万种,但是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是至关重要的。

人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反应和判断,也可以反观自照,把自己当成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进行反思。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的形象和身体、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过去和现状,以至于自己所具备的价值和应承担的责任,都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些自我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就因人而异了。

有些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也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却看不到自己一点长处。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弱点,但有人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

尤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处于各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有人会批评、责备你,还有人会歧视你。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你”呢?你是会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以此来丰富自己、改善自己,还是会就此丧失了自主精神,湮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其实,人对自己的认识就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渐进过程,并不是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便是这种状况的真实写照。纵使别人反映的你有千万种,但是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认为的形象来采取行动的,换言之,你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往往比你真正表现出来的形象更为重要。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之后,才能在适应整个环境的基础上,获得满意的结果。正确地认识自我,是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第一步。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因素,即对自己是否满意。健康的心理要求一个人对自己要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要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尤其是自己尚处于贫寒之时,更不能妄自菲薄,而要给自己足够的信心,正确的评价自己。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健康的观点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因此心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故总是自苦、自卑、自惑,以至自毁。悦纳自己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好的自我评价,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虽然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虽然五官端正,却并不欢喜自己;有些人虽然并不富裕,但却知足常乐;有些人虽然有钱有势,但却并不觉得快意。

相传古代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的财宝、无穷的权力,但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自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当然,成功的规律也并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无法成功。自卑的人虽也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的条件和时机,但他总认为这些条件和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与自己并不相干,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这些条件和机会。因此他们就不努力奋斗,也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自卑的人就是这样替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越过他自己所设置的障碍。

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跪着。”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你经过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另外,人能够正确的评价自己,还表现在自我控制上。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行为有自觉性,而动物的行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不需要学习的,动物的本能行为不管如何复杂,总是直接地、自发地、没有节制地进行。动物一方面借助这些本能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隶。然而,人却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且能理智的驾驭自己的本能。如果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像缰绳,没有缰绳的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缰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有用的马。只有用意志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本能,理智地支配自己,并达到目的,才能通过对自身的支配去驾驭世界。

历史上有很多不可一世的人,他们能控制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最终身败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个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己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行为与理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总之,对于自身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有一种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