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40岁后要懂的120个养生常识
10852700000100

第100章 收藏——在你心中,钱不再那么重要

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有一个色彩斑澜的收藏天地。在我们生活的琐碎细节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能步入这个看似“神秘”的收藏天地。

有不少人感到奇怪:收藏有什么意义?其实我们静静地回想一下,就会明白;人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失正在悄悄地从我们的眼前消失,若干年后,再寻觅就困难了。比如,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章、语录本、小人书,以前每个家庭不下数百个、几十本,现在就不知遗落何处了?小时候,踢毽子用的方孔铜钱,随处可见,现在要找,真的很难;老一辈留下的一些坛坛罐罐,随着几次搬迁,不是残了,就是扔了,或是卖了,根本再也找不到它们古朴古美的身影……当我们在参观收藏展览时,在路过古玩市场时,惊奇地发现,其中的一件或几件自己也曾拥有过。这说明,喜欢收藏的人,不仅在收藏历史,同时还可以弥补由于时间的因素造成的遗憾。如在集邮界中长期争论的清朝大龙邮票何时发行的问题,若当时有人收藏大龙邮票发行的首日封,就能找到确实无疑的答案。在考古发掘中,伴随着件件文物的出土,当时的一枚古钱,会帮助我们确定文物的年代。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

私人收藏家的收藏是对政府收藏的有力补充,它们是参与收藏的另一支生力军。这些收藏家一般来自士大夫阶层: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他们的收藏,与内府的收藏可以说是呈互相消长的态势:内府收藏的基础,是建立在私家收藏之上的;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将政府散佚出来的加以收集汇拢,使之不致于长期流落下去,然后,又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机重新流入政府。

私人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

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现在,可达到3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收藏品不仅是财富、更是品位、修养、以及地位的象征。尤其是近年来众多企业参与收藏,充分展示现代企业的层次和魅力,使其在激烈的商战中永远成为大众关注的对象。

收藏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说,藏品之于内府,不过是众多国家财产中一部分而已;而对于私人收藏家来说,每一件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一件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韵都了然于胸,而且熟知关于它的故事和传奇。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与你息息相关。

因此,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