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10851300000006

第6章 放纵孩子不会有好结果

“家训”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

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颜氏家训》

“释义”

齐武成帝的三儿子琅邪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他天生很聪慧,武成帝和明皇后都非常喜欢他,吃的穿的,与太子一样。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赞他说:“这可是个机灵孩子啊,今后会成器的。”等到太子即位,琅邪王被迁到北宫去住,太后给予他的礼遇过于优厚,与他的兄弟们都不一样;即使这样,太后还说优待不够,常挂在嘴上。琅邪王十岁左右时,骄横放肆得没有节制,穿的用的,一律要与当皇帝的哥哥相比。

后来,琅邪王讨厌宰相和士开,就假传圣旨将他杀了,又担心有人来救,竟命令手下军士把守殿门。其实,他琅邪王没有反心,受安抚后就撤了兵,但后来终究为此事被朝廷秘密处死。

“学家教”

人人都渴望自由,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规则,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些约束范围内活动,才能实现理想和发展目标,走向成功。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要熟悉世事人情,为日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父母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孩子熟悉周围的环境、学会与人打交道、懂得做事的方法。显然,迁就孩子,甚至放纵他们,都会与我们的良好初衷背道而驰。道理很简单,放纵孩子,他们一定会盛气凌人、骄横跋扈,做人不讲原则,做事不讲规矩,最终害人害己。

1.“放纵”最容易导致孩子任性

和其他孩子一样,马小军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疼爱自己的父母。生活中,他常常说一不二,只要是提出什么要求,父母一定会不折不扣地满足。

起初,父母也不想过于迁就孩子,但是看到马小军痛哭流涕的样子,他们就不忍心强硬起来了。时间一长,就索性对孩子听之任之了。

有一天晚上,马小军吃过晚饭就照例看起动画片来。这时,爸爸走过来微笑着对他说:“小军,马上要期末考试了,先复习功课吧!”马小军正看得高兴,听到这里没好气地说:“躲一边去!”

爸爸真为孩子的考试着急了,所以禁不住多说了几句。结果,马小军气冲冲地一甩门就出去了。爸爸以为他又象往常一样去邻居家玩了,就坐在屋子里生闷气。几个小时后,小军还没回来,爸爸急忙去找,哪知道他根本没去邻居家,竟然离家出走了。

一家人急忙四处寻找,还到公安局报了案。但是,几天,十几天过去了,马小军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孩子因为任性,让父母承受了无尽的痛苦煎熬,也毁灭了自己的一生。

孩子任性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父母的宠爱下,他们有时表现出一些过火的举动是很自然的,是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如果孩子过于任性,甚至以此要挟父母,这就是一种性格缺陷了,也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成长有百害无一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不听话、任意乱来呢?客观地说,孩子的自我意识太强、父母对孩子态度蛮横等,都容易让孩子走向极端;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父母放纵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放纵”最容易导致孩子任性,而这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孩子好比树苗,要想让其成材,父母必须注意及时修剪整枝。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地放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时,就要坚持用爱的理由拒绝他”。

特别是对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更不能放纵,而应加以引导,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成为一个懂事的人。一些父母对孩子放任自流,对他们的不良品格、习惯听之任之;这种姑息养奸的做法,从小的地方来看会让孩子养成骄气、不可一世的性格,从大的地方来看则可能蕴成大祸,孩子成不了大业。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管他是想更快地得到那个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地加以拒绝。”“拒绝”,是为了避免放纵孩子,让他们懂得凡事都不是随心所欲的。这样一来,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而不是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2、坚持“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颜氏家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大司马王憎辩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严谨方正,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丝毫不放松要求。王僧辩年过四十的时候,已经是三千士卒的统领,但是他一旦犯了错误,老夫人就会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辩最后成就了一番功业。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位学士才华出众,从小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这位学士如果说了一句漂亮的话,他父亲巴不得过往行人都晓得,逢人便说。而当学士犯了错误时,父亲则会百般遮掩,加以粉饰,不让周围的人知道。长大以后,这位学士凶暴傲慢的脾气越来越大,后来因为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掉,据说肠子也被抽出来,鲜血被拿去涂抹战鼓,结局十分悲惨。

其实,上面两个故事中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却完全相反。魏老夫人对孩子要求严格,学士的父亲却放纵孩子,结果前者的儿子功成名就,而后者的儿子却命丧黄泉。由此可以看出,“爱”孩子,就要严格要求他们,把“爱”与“严”结合起来,而不能对他们娇生惯养。

我国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具体来说,父母的爱子之心是正确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应该怎样爱孩子。只有对子女既有爱,又对他们严格要求,才能真正让父母的“爱心”开花结果,否则就成了溺爱和放纵,孩子会因为娇生惯养毁了前程。

现实生活中,父母放纵孩子的情形非常普遍,对孩子的爱可真是到了“顶在头上怕飞了,捧在手里怕飞了”的地步。问题是,我们要把握好“爱”的“度”,无原则地“爱”就是溺爱、放纵,在“爱”的同时不遵循“严”的原则就会导致孩子自生自灭,使他们错过了良好的成长机会,有百害而无一利。放纵孩子,只会让他们轻松一时,面对未来的挑战则会寸步难行。

“专家建议”

(1)父母要称职、负责。大多数父母会因为溺爱孩子而放纵他们,但是还有一种情形需要引起注意——父母缺乏责任感而对孩子放纵。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难以管教、屡教不改,逐渐丧失了信心,于是对孩子索性不管了。这种放纵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孩子的危害性更大,往往容易引发孩子自暴自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在“爱”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智力培养、日常生活等方面,既要给予充分照顾,又要严格要求,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回忆过去,总是那些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给自己最深的印象。”这是因为,严厉的老师让自己朝着更高目标前进,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知识。同样的道理,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把“爱”贯彻到“严”里面去。这样一来,孩子在自觉性、耐性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不放纵自己,获得良好发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