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10851300000023

第23章 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除了让孩子在思想上有主见外,更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具备自理能力。当孩子具备较强的自理能力时,就能学会分析身边的事物,遇到事情的时候才能自己进行科学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一位母亲向朋友抱怨:“我的女儿已经12岁了,一天到晚只知道读书,什么也不管。自己的房间乱得一塌糊涂,从来不知道自己收拾,我只能整天跟在她后面忙个不停。”

这位母亲的担心非常典型,许多孩子年龄不小了,却还不能照顾好自己,许多事情还要家长操心。有人认为,孩子以后长大了就会好的。但是,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父母尽管爱孩子,但是不能过于宠爱他们,正确的做法是注意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孩子接受锻炼。此外,还要使孩子树立生活自理意识。一般来说,孩子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主动地配合父母的要求,从儿使彼此的努力发生共振,产生良行循环。

在这里,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要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基本原则。比如,对3岁的孩子,可以训练他们自我服务的本领,包括吃饭、洗手、刷牙等;对4岁孩子,则可以让他们学习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对5、6岁的孩子,则要求他们能够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自己洗脸、洗手,并可以从事扫地、浇花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就能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长的快乐。其实,让孩子学会自理,是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所以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反复进行,在实践中不断巩固。

作为父母,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一天比一天懂事。当孩子具备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父母不仅感到孩子可以替自己分忧了,更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欣慰。对那些习惯用双翼把儿女揽在怀里的父母来说,如果总是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儿委屈,经一点儿风雨,凡事都要包办代替,最后只能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没接受过“磨难”教育,将会在日后成长遭遇很多无法想象的困难。

所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才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孩子是教出来的,父母不必过低地估计孩子的独立能力,而要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环境。那些表面上疼爱孩子的父母,不给孩子自我训练的机会,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他们的人格缺陷。孩子不能独立自主,就难以迈出人生坚实的步伐,这个后果,父母应该考虑清楚。

“专家建议”

(1)针对幼儿独立性格的培养,父母要从认知、意志、自信心三个方面入手。在认知方面,要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在意志方面,可以让孩子参加各种劳动,锻炼他们的坚持性、耐心、克服困难的能力等品质。在自信心方面,父母要注意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对他们多表扬、少批评。通过上面的方法,一般能有效增强孩子的独立性。

(2)让孩子学会负责。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对别人负责,才能敢于面对眼前的挑战,并做出积极的努力。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会不断观察父母的行为,以及身边的事物。这时候,父母要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能够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学会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以后,他们就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品质。

2.通过做家务培养孩子勤奋的个性

“家训”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尢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曾国藩家书》

“释义”

我家正在丰盈的时际,不等天来刮平,也不等人来刮平,我与各位弟弟应当设法自己刮平。自己刮平的道理如何?也不外乎清、慎、勤三个字罢了。我近来把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白浅显,确实有下手做的地方。

“学家教”

曾国藩在家书里把“勤奋”作为维持人生发达的要诀之一,足见“勤奋”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勤能补拙”,让孩子成为一个勤奋的人,这是保证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在家庭教育中,秉承“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念,让孩子学会做家务,是培养勤奋个性的良方。

1.参加家务劳动是孩子生活的必需

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通常很少参加家务劳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一些孩子早起后不叠被子,卧室里乱七八糟,有的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也很常见,有的孩子干脆没有帮助父母擦过桌子、扫过地……孩子不参加家务劳动似乎天经地义,许多父母和孩子都认为:孩子的任务是专心念书,家务劳动等琐事的事情干不干无所谓。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伟大的志向和抱负,都要吃饭穿衣,在家庭生活中都有一些家务劳动必须完成。在正常的生活范围内,学会做家务,解决吃、穿、住等问题,才能实现生活自理。对孩子来说,参加家务劳动是了解生活、锻炼自我的必需。道理很简单,孩子从小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种“不劳而获”的做法会让孩子养成懒惰、不思进取的个性,对个人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孩子会做必要的家务劳动,是能够生活自理的表现,是家庭生活的需要。因此,世界各国都重视对学生的家务劳动教育和训练。在日本,学校专门开设了学习家务劳动的课程,从而让学生掌握洗衣、缝补、做饭等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在德国,100多年来一直要求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劳动,一些地方甚至颁布法律规定儿童参加家务劳动的具体内容。自古以来,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从小学会做家务、参加简单劳动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做家务培养孩子勤奋的个性,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除此之外,经常参加家务劳动,还能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品质:

(1)参加家务劳动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从人类的进化历史可以发现,劳动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劳动带动了语言产生、直立行走、思想进化。所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够促进孩子的智能提高。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讲的就是动手劳动可以促进智能的发展。

(2)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会面对各种琐碎、繁重的事情,为了完成这些劳动,孩子必须开动脑筋,甚至依靠坚强的意志来实现。所以,无形中就在物质上、身体上、技术上、心理上让孩子得到训练。

(3)参加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关心他人的品质。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分子,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是在尽自己的义务,同时也是在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能够促进家庭和睦。当父母看到孩子从事劳动的时候,不仅能感受到孩子懂事了,更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孩子的孝顺,获得被关爱的感觉。

2.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做家务

小亮曾经是妈妈得力的小助手,每当妈妈说:“小亮,把杯子递给我。”小亮都会急不可待地跑过去,给妈妈拿过来,并且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神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小亮越来越懒于帮助妈妈做家务。每次妈妈让他帮忙时,他开始变得无动于衷,直到妈妈口气硬了起来才慢吞吞地行动。

面对小亮的变化,妈妈认为应该显示出自己的威严来,才能改变孩子满不在乎的样子。于是,日后让小亮参与家里的劳动时,如果他做得不好,妈妈都会极力催促,甚至发脾气,结果小亮做得更粗糙,让妈妈很上火。

妈妈想不通,为什么小时候那么爱劳动的孩子,长大后却不听话了呢?其实,小亮的妈妈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孩子在做家务方面的需求。孩子小的时候帮妈妈做事,对他来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当孩子意识到自己能做事了,能像大人一样行动了,自然乐于主动帮妈妈打杂。

但是,当孩子长大以后,他们开始接触到外界更加有趣的东西,做家务就不能吸引他们了,于是就有了自愿与被迫的不同。特别是一些家务劳动驾轻就熟,既没有新鲜感,更没有学习新技术所带来的刺激,孩子做家务劳动时就会对枯燥的过程感觉到厌烦。而当父母对孩子加以催促甚至是斥责时,孩子更会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厌烦。

因此,父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劳动中增加一些新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去做这个,去干那个”。假如因为孩子不听话就大发脾气,甚至大加训斥,那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更是错上加错,最后只能恶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所以,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做家务。

(1)父母要转变观念,让孩子喜欢做家务。首先,父母要家长要把做家务的关注点放到提升孩子的素质上来,而不仅仅是为了为了减轻成人的劳动。当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独立性、自信心等品质时,就能采用更好的方法引导孩子做家务,激发他们的热情。

(2)父母要学会赋予家务劳动不同的意义,从而提高孩子的兴趣。比如,对年纪小的孩子,父母可以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劳动的兴趣。此外,还要注意劳动的内容必须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以自我服务为主,不能太复杂。

(3)在劳动过程中,父母要对孩子多进行表扬。当孩子认真地做完一件家务劳动后,父母最好及时地给以肯定,从而让孩子产生自豪感、成就感。通常,父母可以让全家人一起欣赏孩子的劳动成果,或者给予孩子亲切的拥抱,进行大声赞叹。

“专家建议”

(1)父母要勤劳,才能引导孩子多参加劳动。如果父母站在一边不做事,单纯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就会引起孩子的厌烦,甚至是反抗情绪。所以,在鼓励孩子做家务劳动时,父母首先要表现出应有的责任感。

(2)从小让孩子接触家务劳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往往感到他们碍手碍脚、愈帮愈忙,所以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但是,等孩子大一点,再让孩子做家务,却发现他们养成了懒惰的个性,不喜欢做家务。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让孩子把做家务作成一种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