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读家训学家教:家长必修的7堂课
10851300000012

第12章 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人们常常以“舐犊情深”表达“母爱父爱”的伟大。在这个世界上,这种亲情是广博而悲悯的,令人景仰。“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不再是古代父母制下的死板教条,它适应新时代要求继承了关爱父母等最本真的内涵。

孝顺父母,不但是为了报答长辈的养育之恩,也是为了营造一种人人相互关爱的良好家庭氛围。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母亲因为孩子的孝顺感受到人间温暖,舍弃了轻生的念头。

一位母亲患了癌症,尽管还没有发展到晚期,但她已丧失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有一天,她准备了大量安眼药,决定最后看女儿几眼就服药自杀。

傍晚,上中学的女儿放学回到家里。母亲望着女儿,做最后的诀别。忽然,她想起自己小时候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形:一边听故事,一边吃香喷喷的煮蚕豆。母亲不禁自言自语地说:“煮五香蚕豆真香啊!”

一向孝顺的女儿听到这里,急忙跑出去,冒着雨买回来一包生蚕豆:“妈,我买回来泡好的生蚕豆了,一会儿煮好就能吃了。”说着,女儿把花椒、大料放到锅里,煮起蚕豆来。一会儿,锅里冒出阵阵香气,蚕豆煮熟了。母亲吃着女儿煮的蚕豆,思绪万千,猛然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泪水簌簌地滚落下来。

后来,这位母亲在女儿的鼓舞下,接受了手术治疗,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孝顺能够感化家人,带来浓情爱意,它的力量实在不能忽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现代家庭中,孩子成为明日的希望,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父母倾注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然而,一些孩子不具备孝顺的个性,不能不说是成长中的缺陷。

特别是在现代家庭中,许多独生子女被娇生惯养,养成了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以自我中心,从来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孝顺也就无从谈起了。在这里,父母肩负着引导、教育孩子的责任。一味给孩子提供优裕的生活条件,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亲朋好友对其交口称赞,并非什么好事,只能让孩子沾沾自喜,变得任性、享乐。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岁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化阶段,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自我中心化的过程,表现在能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能有利他行为(如谦让、分享、助人等)。”因此,父母朋友必须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注意培养孩子孝顺的个性,让他明白“长幼有序”的道理。而对稍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则要引导孩子学会尊敬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护比自己年幼的人。

在这里,父母朋友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孩子学会尊敬自己、孝顺自己。

(1)孩子要看得起父母,不能轻视。无论父母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他们的文化水平如何,他们都为社会也为子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儿不嫌母丑”,即使父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孩子也没有理由不尊敬他们。

(2)孩子要保持与父母聊天的习惯。双方保持沟通,不但能增进感情,还能让孩子从父母这里征求中肯的意见,避免了因自做主张导致各种错误。而对父母来说,自己得到重视,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关爱。

(3)孩子不能与父母赌气、说气话、顶撞,因为这种做法会极大伤害父母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孩子对父母的缺点要能谅解,对生活小事应该虚心倾听父母的意见。

此外,学会关心、照顾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平时留心父母的心情和身体,帮助干些家务活儿,父母生日时送一件小礼物,都能给父母带来愉快和温暖,表达一份孝心。

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发展机会,亲情淡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丢失“孝道”这一传统,不妨碍我们热烈地表达对父亲母亲的爱心。教育孩子遵守孝道,重在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孝顺父母的好习惯,才能建立富有人情味的家庭文化,实现“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局面。

2.兄弟如手足,培养孩子的亲情

“家训”

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边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颜氏家训》

“释义”

兄弟,是一母所生,外表不同,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案盘:穿衣是哥哥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虽然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却不会不互相爱护。

“学家教”

“兄弟如手足”,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兄弟姐妹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得到哥哥、妹妹的帮助很容易度过难关。父母要引导孩子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进步,这不仅能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但是帮助孩子与伙伴、同学建立兄弟般的情感,也是很有必要的。而对那些重新组合的家庭来说,如何让同父异母、同母异父或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融洽相处,则是摆在父母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1.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天地里,存在着长辈与晚辈、同辈之间等各种关系。孩子在家里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将来才能到社会上和各种人打交道。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俗语道出了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关系,也给父母引导孩子与兄弟姐妹相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首先,孩子成长需要伙伴,兄弟或姐妹无疑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搭档。教育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需要“同伴”这一角色,那些有兄弟或姐妹的孩子往往比那些独生子女在心理、个性等方面更出色。

其次,学会与“同伴”相处,孩子才能掌握与人打交道的基本技巧。显然,哥哥、姐姐要谦让弟弟、妹妹,弟弟、妹妹要尊敬哥哥、姐姐,这里面就包含着人与人相处的大学问。经验表明,那些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女常常更懂得谦让、克制自己,这是因为他们更早学会了如何与同伴打交道。

再次,孩子具备了浓厚的亲情,往往会更有爱心,这不但对他们的成长会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更容易给予他人必要的帮助,也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支持。一个不孤独的人,一个有爱心的人,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由此可见,孩子从小学会与最亲密的同伴交流、沟通,并建立相互帮助的情感,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培养孩子之间的亲情,是父母分内的事情。在这里,父母要掌握让孩子融洽相处的基本方法。

陈鹤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有7个子女,长大以后都走上了革命道路。在陈鹤琴的家教经验中,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想到他人,照顾他人”。

在孩子们刚刚懂事的时候,陈鹤琴就教育他们不只看到自己,还要时刻注意他人的感受。比如,兄弟姐妹中有人生了病,陈鹤琴就带头和孩子们一起来细心照顾,还做好吃的东西,送来图书画报。通过这种方法,孩子学会了怎样与兄弟姐妹相处,也掌握了关照他人的方法。

生活中,有的孩子经常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发生争吵、肢体冲突。面对这种情形,一些父母袒护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做只顾及了自己的面子、孩子的争强好胜,却没有教给孩子解决冲突、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假如孩子长大以后只看重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很难获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实现成功的发展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办事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他交朋友的水平,也就是他能不能与人建立兄弟般的友谊与合作关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从孩子与兄弟姐妹相处那一天开始。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孩子未来的成长、发展不仅需要“亲兄弟”的帮助,还需要更多身边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教育孩子与兄弟姐妹建立良好关系,就是教给他们未来成功的法宝。

2.重新组合的家庭更要培养孩子的亲情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但是对重新组合的家庭来说,孩子面临着异父异母或非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面对这种情形,父母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学会让他们融洽相处。

父母离异,会对孩子的心灵带来难以估量的消极影响。而当父母再婚,重新组织家庭以后,孩子面对陌生的家庭成员,又会产生心理距离。这时候,孩子通常会对“新成员”敬而远之,对陌生的兄弟(姐妹)有很大的芥蒂。

为了让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为了让孩子与家庭新成员建立互信、互爱的关系,父母要主动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在他们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共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睦。

有一个新组织的家庭,父母两人都因为工作关系在外出差,只请了一个保姆照顾两个孩子的饮食起居。有一个周末,哥哥和弟弟为了一个玩具争执起来。哥哥说:“这个玩具是我的,你不能玩!”弟弟毫不示弱:“那是我爸爸给你买的,那是我爸爸的钱买的!”最后,两个人动起手来。

起初保姆并没有在意,直到哥哥用扫耙将弟弟打得头破血流时,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结果,这一对兄弟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怨恨,直到长大成人都对彼此保存着很深的偏见,更不要说对家庭产生好感、给予对方照顾了。

从中不难发现,重新组合的家庭更要培养孩子的亲情,帮助孩子友好相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父亲或母亲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不仅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有时还需要把天平偏向非亲生孩子的那一方,因为这样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从而建立亲密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生活满意度的自由大大增加,离婚现象比较普遍。作为父母,除了要享受个人情感生活与自由选择外,还需要给孩子更多关爱。这种关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照顾,以及对非亲兄弟(姐妹)关系的引导、塑造。只有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获得心灵的回归,父母才能称得上称职,才能与孩子一起成长,分享生活的美好与甜蜜。

“专家建议”

(1)父母要引导孩子爱护、谦让弟弟、妹妹,引导孩子尊敬哥哥、姐姐。只有保持这种相互尊重的基础,孩子之间才能展开对话,建立和谐的关系、发展浓浓的亲情。父亲或目前不能以亲生或非亲生决定自己的态度,那样一来只能恶化孩子之间的矛盾。

(2)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爱护”家庭成员。比如,有人在房里睡觉,就要告诉孩子轻轻走路,轻轻关门,小声说话,不要打扰别人;而当兄弟(姐妹)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帮助,获得荣誉时要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