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27

第27章 可以让他接触“特殊”的孩子吗?他比你想象中更善良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别拦着我和索菲亚一起分享三明治。我觉得她很酷,很特别。

小本的幼儿园里有一位很特别的小伙伴,她叫索菲亚。当你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你会被她安静的神情所吸引,并且为之惊讶,“一个四岁的小姑娘,怎么能有一种超越年龄的平静?”索菲亚心如止水的样子,仿佛她一直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有时看着窗外的落叶发呆,经常坐在同一个位子上微笑,偶尔摸摸凯瑟琳老师的脸庞,从来都是一言不发却又能静观一切的样子。

索菲亚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索菲亚都不能算是幼儿园的“正式成员”,因为她一周只来幼儿园两天,周一和周四,剩下的时间她会在小镇上唯一的一所特殊关怀幼儿园(Special CarePreschool)接受特殊的治疗。本来索菲亚就不怎么说话,加上她不经常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一起活动,所以大家都不会经常注意到这个可爱的小姑娘。小本管她叫做“不会说话的洋娃娃”。在索菲亚来这里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凯瑟琳会指派一个专门的老师照顾她。索菲亚每次见到的都是同一个老师,因为如果换一个老师来抱她,她会觉得很不舒服。

索菲亚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她在两岁的时候诊断为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但是因为孩子发育情况仍然不明朗,所以她的“病症”有多么严重目前还不能确定。(通常情况下,美国儿童在18个月和24个月的时候会进行孤独症的诊断检查,并且会在两岁左右被诊断“有”或“无”生理意义上的孤独症。)所以,儿童医生建议索菲亚的家长,让她早一点接受特殊教育,进行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早期干预。鉴于索菲亚没有表现出有攻击性行为,所以医生也推荐索菲亚在可以的前提下,去普通幼儿园和正常的孩子们一起玩耍。

索菲亚从来不说话,一个人拿着自己的毛绒玩具安安静静地坐在属于她自己的、固定的位子上。当你蹲下来,看着她,跟她说话的时候,你会发现索菲亚似乎很专注地看着你,但是她的目光又好像是在你的脑后聚焦,无论你说些什么,她都是用泛着微笑的表情看着你,仿佛她能听懂一切,又仿佛完全听不明白你的意思——她就像一个谜,引着你去了解她,让你对她的故事充满着无限好奇。

其实,在美国,像索菲亚这样被诊断为孤独症的孩子每年不低于千人。常见的特殊儿童基本被分为五类:听觉发展障碍、视觉发展障碍、智力发展障碍、语言发展障碍,以及情绪和行为问题。其中,智力发展障碍是已发现的特殊儿童中比例最大的,语言发展障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而情绪和行为问题多表现为孤独症和多动症。

索菲亚因为很需要人照顾,所以她的外婆和外公从佛罗里达州搬来和他们一家住在麻萨诸塞州。她的外婆曾是一名高中老师,她说:“我健康、可爱的外孙女两岁时,她开始失去学习词汇、与外界发生联系和欢笑的能力,陷入了自己的世界中。当孩子开始改变行为、显示出有问题的迹象时,我的女儿向医生提出了疑问,但是医生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有的孩子就是有发育迟缓的现象。但这位医生大错特错,六个月以后,我们得知了可怕的消息,孩子得的是孤独症。”

这个周末,幼儿园将为孩子们提前举办圣诞节和新年聚会。这个聚会之后,就意味着幼儿园的这个学期的生活基本结束了,父母可以把孩子们接回家准备过节日和寒假;也有工作很忙的家长仍然可以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直到他们放假——总之,这次聚会之后,孩子们就不用规律地每天来幼儿园了,上幼儿园就真的变成“想来就来”的事情了。

幼儿园被老师们布置得别有一番节日的味道,贴画、拉环、小礼物。家长们也纷纷为孩子们期待已久的聚会献计献策、做点心、带吃的、买饮料。艾米打算给小本带一个三明治作为他的午餐,还拿了十来个纸杯蛋糕给小朋友分享;据说布赖恩天天在家苦练小提琴,准备用一个新的独奏曲目“惊艳”一下小朋友、家长和老师;爱丽丝和亚历克斯还有其他八个小朋友在排练歌曲,虽然孩子们总唱不到一起,但是玩得真是开心;听说索菲亚这次聚会也来,很多家长都给这个特殊的孩子准备礼物,让自己的孩子送给她。

对于大部分正常孩子的家长来说,幼儿园里有一个特殊儿童,一开始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情——“为什么要让这样的孩子来普通幼儿园呢?”“他会不会影响到我们孩子的正常生活?”“他会攻击我们的孩子吗?”老师凯瑟琳为此专门给所有的家长开了一个心理辅导会,普及了孤独症的一些基本常识,介绍了索菲亚的病情——虽然被诊断为孤独症,但是没有出现过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老师凯瑟琳呼吁家长们给索菲亚一个机会,给她的家人一个机会,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机会。家长会上,凯瑟琳诚恳的口吻,索菲亚家人恳请的眼泪,最终融化了家长们的防备心——在保证其他孩子不受任何攻击的前提下,在有专门老师照顾的环境中,可以让索菲亚来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日子久了,家长们都接受了索菲亚,她的可爱,她的宁静,让所有的人都不禁想为她做些什么。

“妈妈,你给索菲亚准备礼物了吗?”

小本站在镜子面前,一边穿着新衣服,一边伸着脑袋问妈妈。

“那些纸杯蛋糕,你可以拿一个给她,好吗?”

艾米很欣慰地看着小本。他能想到自己的好朋友,想到索菲亚,真是让人觉得温暖。

“记得给索菲亚就好,她和你们不同(different),不要强求她说谢谢。”

艾米只能用“不同”来告诉小本,不要期待索菲亚能对他的热心有所表示。艾米很矛盾,她希望自己的小本富有爱心,但是也不希望小本的爱心没有人领会,因为这样会“打击”到他幼小而敏感的心。

“妈妈,她不是不同,而是特别。她很酷!(Mom, she is not different。She is special。I think she is cool!)”

小本的善良感动着妈妈。

幼儿园的聚会在孩子们的期盼中开始了。热闹的氛围丝毫没有打扰到索菲亚,她还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和那个一直守护她的老师坐在角落,嘴角泛着“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好像是在跟所有的人问好,又好像在给小伙伴喝彩。

小本拿出了妈妈艾米为他的小伙伴专门做的纸杯蛋糕。粉色的、白色的纸杯,托着巧克力味道的小蛋糕,蛋糕上面还顶着果仁和奶油,很诱人的样子。孩子们纷纷排队去拿点心吃。小本挑了一个奶油最多的放在索菲亚的面前,可是索菲亚还是没有什么反应,依然安安静静似笑非笑地看着某一个地方。

“你是不是不喜欢吃这个纸杯蛋糕啊?”小本看着索菲亚的侧脸问道。

“那,你吃我的三明治吧,这是妈妈专门给我做的。我不吃了,给你吃。”

小本把小书包里面的饭盒拿出来,推到索菲亚的面前。

“索菲亚,这个三明治很好吃的,妈妈专门做的,我给你吃。”

小本把自己的小饭盒推到索菲亚的面前,等待着这个“不说话的洋娃娃”的回应。

“小本,到我这边来。”

老师凯瑟琳害怕小本的热情受到无言的拒绝,也害怕小本的好意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所以首先给了小本一个拥抱当肯定。

“我想索菲亚一定很高兴,肯定很想谢谢你,只是有点不好意思。不过,让我们等到索菲亚饿的时候再吃好吗?”

凯瑟琳不希望小本等待着索菲亚的回应,让自己的热情变冷。

“没有关系,等你饿的时候再吃吧。你也可以等到下次见面的时候再还给我那个饭盒。”

虽然在凯瑟琳老师的怀里,但是小本努力抻着脖子对着索菲亚说道。

小本的善良和贴心让很多妈妈都觉得窝心和温暖,小朋友们纷纷把自己的礼物分享给索菲亚。

“我想索菲亚会喜欢你们的礼物的。”索菲亚的妈妈含着眼泪对孩子们说。

“当然,你看她在微笑,她一定很开心。”小本从索菲亚宁静的表情中看到了那种只有画里才会有的、不易察觉的微笑。

聚会在分享的快乐中结束。

的确,分享能释放自己的热情,也能释放自己的压力。小本一直都很想和索菲亚一起玩耍,今天,他实现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他和索菲亚说话了,即使索菲亚什么也没有回应。

从那天的聚会之后,艾米带着小本报名了社区的互助小组。她知道,自己的小本有意愿,也有能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小本愿意帮助刚来幼儿园、有着分离焦虑的内森,小本也愿意跟什么话都不说的索菲亚做好朋友——他有帮助别人的意愿。小本曾经天天陪伴内森,给他一种支持的感觉;小本也用自己清澈的眼睛发现了索菲亚最细微的表情——他有这样的能力。

有的孩子用美妙的声音吸引人,有的孩子用精湛的艺术技艺惊艳人,有的孩子却是用善良温暖人。孩子是善良的,善良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他们是那样容易受挫,他们又是那样愿意敞开心扉,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人分享属于自己的最好的事物。

儿童心理第二十六课:特殊儿童的“全纳”教育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近些年来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词汇——孤独症。

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从1943年这个单词第一次被“制造”出来,直到现在,这个疾病已经是全球被诊断出的增长速度最快的精神疾病之一。虽然这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孤独症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但是这种精神疾病依然没有被清楚地辨别出病因。目前的研究表明,某些危险因素可能同孤独症的发病相关,比如遗传、感染与免疫、孕期理化因子刺激,总而言之,这是一种可能由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精神疾病。它的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比如难以形成稳固的亲子依恋关系,或者健康的同伴关系),交流障碍(比如语言发育的迟缓,导致孩子没有办法顺利表达和交流),兴趣狭窄(比如他们对某些东西有着“固执”的喜爱,就像索菲亚对毛绒玩具的喜爱),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比如他们遵从固定的行为模式,就像索菲亚一直都只能和一个固定的老师相处)。虽然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但是其中也存在极少数的“天才”。部分患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可在音乐、计算、推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超常天分。他们也被称为“白痴学者”。

目前在医学上并不能确定孤独症的病因和治疗方式,一般是采取教育、干预、康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孤独症的儿童。在美国,孤独症儿童通常接受的服务有基于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理念的教育训练,言语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提供的语言能力和动作平衡等康复治疗服务,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虽然对孤独症的了解目前还仍在探索阶段,对这一症状的诊断、治疗仍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之中,但是以下一些干预原则是已达成广泛的共识的:早发现、早治疗,家庭成员广泛参与,多领域合作,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坚持长期密集治疗,等等。

美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6~14岁的儿童中,有11%的儿童(共计大约400万)有特殊需要。虽然其中的许多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但是随着美国《残疾个体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IDEA)立法的不断推进,为了给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更好的早期教育和干预,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已经被融合进了“普通”的教室,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全纳”教育。

对于这种“全纳”教育的有效性,家长产生了很多疑问: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被融合进普通教室真的能在早期发展上受益吗?他们会影响教室中其他没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学习进度吗?虽然全纳教育是一项较为新兴的教育实践,纵向追踪的数据还不是特别丰富,但是从目前教育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全纳教育不仅仅能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学业、情绪、沟通社交方面得到积极的发展,全纳教室中的其他儿童也可以学到非常宝贵的学习能力和生活道理。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全纳教室中的最大受益是他们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上得到的支持。有研究发现,相比一般的同伴交流,教室里没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通常会发挥更大的坚持与耐心去试图得到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回应。这就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同伴互动,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更强的社交沟通能力。这是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离开学校后能更好地与“真实”的社会接轨。有研究显示,73%的在“全纳式”学校环境中成长的特殊需要儿童能在成人后找到工作,而在特殊学校成长的儿童被聘用的比例只有53%(Watson,2012)。此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也在课程学习上从他们的同伴中受益很多。通常,在全纳教室里,同伴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策略。同伴往往能够用更加直接、适龄的语言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讲解新学的内容。

全纳教育的双赢,在于教室中的普通孩子也会比一般教室里的孩子在学业、社会化发展上受益更多。从刚开始接触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时的好奇或者害怕,到对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了解,再到懂得如何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他们学到的是待人的耐心,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征”的观点内化。接纳有特殊需要儿童所需的宽容、耐心和对个体独特性的认识,甚至会让他们学会“推人及己”,对他们良好自尊心的形成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在课程学习方面,由于普通儿童会需要额外的时间去帮助有特殊需要儿童学习,班里所有的儿童都会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孩子们会觉得“我真的需要把课堂上的知识理解得很透彻,这样才能把它们更清晰地表达讲解出来”。研究者在对比实验中不断发现,在全纳教室中的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高于普通教室中学生的成绩(Watson,2012)。

世界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之中有的人是特殊的,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容纳进我们的世界并没有很多家长想象的那么“负面”。“你以为你在教彼得东西,但其实是彼得在教你东西。我们也许在教他怎么做事情,但他在教我们的是怎么思考和如何去应对其他很多问题。”一个在全纳教室里的小伙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