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26

第26章 如何凝聚全家的爱?平衡祖辈对他的疼爱和父母对他的要求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别小看我,我有“外交官”潜质哦!

嘿嘿,我能感知到大人之间微妙的情绪,还知道怎么利用这种情绪达到我的目的!

爱是一种能力。

从弗洛伊德开始,众多心理学家就对儿童幼年缺失必要的感情关怀和支持给出了令人吃惊的预测结论。它会导致孩子成年后的诸多问题,从缺乏自制力到缺乏社会责任心,它几乎被认为是孩子成年后所有行为和情感问题的根源。来自父母的爱,来自同伴的爱,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爱,来自社会的爱,如果孩子能获得更多的爱——不同种类、不同来源的爱——他们就会更好地爱自己和爱他人。

可,现在的问题是,孩子获得的爱会不会有点多了,尤其是当爷爷奶奶也一起参与“爱”孩子的时候?

11月份的波士顿已经是阵阵寒意。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将至,小本的爷爷奶奶从北卡罗来纳州来看望这一家人。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在这一天,无论人们有多忙,都会与家人团聚,共进晚餐。艾米这两天忙得团团转,订购火鸡,买玉米和南瓜,收拾客房给家人,给小本准备社区游行时穿的衣服。这个节日的隆重堪比中国的中秋节加春节了,全家团聚,共进晚餐,欢快游行。

小本从10月份放完哥伦布日(Columbus Day)的假期起,就在看着日历,数着日子,盼望感恩节的到来。(哥伦布日又被称为“哥伦比亚日”,是用以纪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美洲新大陆。它被定在10月12日或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是麻萨诸塞州的公共假日。)这个周末,爷爷奶奶就要来看他,全家在一起烤火鸡、吃火鸡,晚上还有盛大的社区游行。不过,小本最期待的是每一年的这个时候爷爷奶奶都会给他带来一份礼物——孩子对礼物的那种盼望是“激动”一词都难以形容的。

小本的爷爷奶奶,也就是杰森的爸爸妈妈,他们退休在家已经五六年了,小本是他们唯一的孙子。和中国的情况不一样的是,在美国,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责任是由孩子的父母全权担任和完成的,美国的爷爷奶奶相对较少参与“带孩子”的过程中,虽然近些年祖父母带孩子也有增加的趋势。爷爷奶奶有着自己的生活,每天晒晒太阳,两个人拉着手散散步,和三五旧友聚聚会。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他们才会来波士顿看看小本。虽然他们平时很少见得到小本、杰森和艾米,但是摆在他们家电视机旁边的照片无时无刻地不在提醒他们——小本在等着他们。小本盼着爷爷奶奶来,爷爷奶奶也盼着能早点见到小本。

爷爷奶奶如期来到波士顿,见面就给了小本一个紧紧的拥抱和深深的吻。

“巧克力!溜冰鞋!棒球帽!这么多的礼物!”

小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爷爷奶奶手里的礼物完全吸引住了。

“我最爱吃的M&M巧克力豆!还有一个棒球帽!爸爸,你看溜冰鞋,这个冬天我们去滑冰,好不好?”

小本的话题丝毫没有从礼物中分离出来。杰森抱着小本,给他试穿这双白色的溜冰鞋。

还没等全家人这股子亲热劲过去,艾米就有点脸色难看了。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去滑冰?下个周末?”

小本都没顾得上跟爷爷奶奶多说两句,就一门心思地开始琢磨滑冰的事情了。

“小本,你还没有谢谢爷爷奶奶呢!”妈妈发话了。

“谢谢爷爷奶奶,我们下周去滑冰,去滑冰喽!”

小本说感谢的时候,看都没看一眼爷爷奶奶。虽然老人们并不介意,但是作为妈妈,艾米为此感到非常不满意。

显然,艾米对爷爷奶奶带来这么多礼物有些意见,给小本买一双溜冰鞋作为这个冬天的礼物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给他买巧克力和棒球帽呢?是的,给孩子买礼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一个接一个的礼物抢尽了爷爷奶奶的风头,小本说的“谢谢爷爷奶奶”也显得有些敷衍了事,虽然长辈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

正当艾米想说点什么的时候,奶奶从箱子里拿出了送给艾米的丝巾和杰森的领带——这下可算是真正堵住了艾米的嘴巴。该说些什么呢?面对爷爷奶奶对小本的爱,艾米作为妈妈,想说些什么又无法说出口。当然,可爱的爷爷奶奶也没有忘记我,他们还在北卡罗来纳州当地的印第安土著人商店买了一束花翎作为送给我的礼物。这是我在美国度过的第一个感恩节,收到礼物也是莫大的惊喜。

艾米带着复杂的心情开始准备晚饭,奶奶也下厨帮忙。

“妈妈,谢谢你们的礼物,非常感谢。”

艾米努力把想要说的话组织了一遍又一遍。

“只是,你们给小本带一个礼物就好了,真的用不了那么多。一双溜冰鞋就很让他开心了。以后你们来不用带这么多东西。”

艾米丝毫没有责备奶奶的意思,她知道这么大的小本还不能很好地理解爷爷奶奶的用心,过于丰盛的礼物会变成小本思念他们的唯一理由。事实上,感恩节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

奶奶笑笑,什么都没说。也许,在她看来艾米并不能体会他们半年见一次小本的心情。从奶奶精细的装束和得体的打扮上,不难看出,他们为了见小本也是很费了一番心思。

烤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一家人齐动手,往火鸡肚子里塞满甜山芋、土豆和蔓越莓果酱,然后放入烤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全家人坐在餐桌边,时不时地看看烤箱,等待美食上桌。“叮——”,烤箱的定时钟叫醒了所有人的胃,焦黄的烤鸡散发着令人垂涎的香气,“滋——滋——”,渗出的火鸡油鲜美透亮。爸爸杰森把烤鸡片成薄片,妈妈艾米分成一盘盘,分送给大家。

奶奶把盛有最多火鸡肉的盘子递给了小本,这本来是给爷爷准备的。

“这是什么?”

小本说着拿手沾了一下柠檬汁就往嘴巴里面放。

奶奶刚想上前制止,却被艾米拦住了,结果小本被酸得小脸皱成一团。奶奶带着不满意的目光看了一眼艾米,又一脸同情和遗憾地安慰小本。我们都在笑小本那种被柠檬击中的表情,奶奶却显得有些不高兴。没有人及时告诉小本那是柠檬汁,也没有人及时地制止他品尝,让他难受成这样,分明是“虐待”孩子嘛。

餐桌总是家里人发生分歧时必不可少的家庭背景。

“小本现在能这么熟练地使用叉子了啊!上次看见你的时候你还不会用呢。”

奶奶看着小本用小叉子叉住火鸡肉,一片一片地往嘴巴里放,不禁开始夸他。

艾米很诧异地看着杰森,夫妻的交流眼神中写着:“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用叉子啊,这有什么好夸的,这是应该的!”

奶奶看见小本把蔓越莓果酱洒在了桌子上,赶紧去擦。艾米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只得出面干预。

“妈妈,你让小本自己擦,好吗?他会自己收拾洒落在餐桌上的果酱的。”

艾米终于开口“直说”了奶奶的“不是”。

“奶奶,你喂我吧!”

小本放下叉子,看了一眼妈妈,转过身子对奶奶说。

这个小家伙好像有一种天生的预感,他能感知到这个屋子里所有人之间的“电流”:奶奶喜欢我,特别喜欢我,加上我们好久没见,所以奶奶什么都愿意为我做;妈妈不喜欢奶奶为我做这个做那个,妈妈不开心了,但是妈妈也没办法;爸爸和爷爷在说话,他们顾不上管我——我可以利用妈妈和奶奶之间“复杂”的关系“挑拨离间”。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善于发现两两之间的矛盾,并且利用这种矛盾让其中的一个牵制另一个,让奶奶“为我所用”,还让妈妈“有苦说不出”!

“自己吃!我们的小本可以自己吃饭的,而且一直都是自己吃的,吃得很好。妈妈知道的。”艾米只有退一步来挽回这种局面了。

“奶奶喂我!不喂我,我就不吃了!”

小本才不理会妈妈的那些“糖衣炮弹”呢。这饭啊,奶奶,你是喂定了!

“不想吃就可以不吃了。”妈妈坚定了不许喂饭的决心。

“小本,我们看见你会自己吃饭,而且吃得很好。奶奶今天来已经很辛苦了,我们自己吃饭,好不好?”

爸爸杰森赶紧出面解围,他知道自己要再不出面这又会是一场感恩节的“惨剧”。艾米已经到“崩溃发作”的边缘了,但是奶奶好像对给小本喂饭还是挺有兴趣的,小本简直就是个“不省油的灯”,握着妈妈“好面子”的小辫子和奶奶“喜欢他”的底牌嚣张得不得了。

小本看着妈妈艾米气得通红的脸,看着奶奶殷勤的笑,看着爸爸和爷爷严肃的表情,折中了一下自己的无理要求:

“好吧,我自己吃,那奶奶你陪我多玩两天。”

一场眼看着硝烟四起的家庭战争,终于在这个小东西识相的策略中“化干戈为玉帛”。艾米有一种强烈的预感,爷爷奶奶要在这里待几天,小本就会兴风作浪般不安宁地折腾几天。别小看这短短的几天,这会让艾米坚持了一年的家庭教育成果全部淹没在冬天假日的雪花里。

没有人告诉过小本家里的每个人是什么样的个性,他怎么就能了解得到呢?尤其是对妈妈艾米的情绪把握,十分精准:

“妈妈呢,对我的要求很高,平时给我很多行为规范,要求我做这个,要求我做那个,她很不希望爷爷奶奶或者爸爸把她对我的要求改变或者降低;但是妈妈呢,她很要面子,她希望爷爷奶奶看见我的好,看见家里的好。奶奶一年来两次,她更不会跟奶奶在节日里为我的一点点小事而吵架的!所以,只要奶奶还在家里,我就可以想让奶奶为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我坚持,妈妈就没办法!反正妈妈不会跟奶奶吵架的,即使她再不开心!”

“妈妈不是劳拉阿姨,她不会跟我‘秋后算账’的。每次她都是就事论事地批评我,所以估计她也不会等爷爷奶奶走了之后再收拾我!再说,马上就要过圣诞节和新年了,我可以央求爷爷奶奶过完新年再回去!Oh-Yeah!”

晚上,生怕再次出现家庭成员之间剑拔弩张的杰森敲开了爷爷奶奶客房的门。

杰森感谢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艾米和小本的关心。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孙子、孙女的爱是可以理解的。更多的时候,他们能给予孩子的爱是一勺一勺地喂饭,是一件一件的礼物,是一声一声的夸奖,是这些能让他们享受的感觉。但是,管理孩子毕竟是爸爸妈妈分内的事,爷爷奶奶不应该“越俎代庖”,而是应该配合爸爸妈妈管理孩子。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官”,善于躲在爷爷奶奶的身后指挥爸爸妈妈,特别是性格敏感的小本,他就更是了。

第二天,爷爷奶奶带着小本去参加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感恩节第二天之后的疯狂购物日)。

“奶奶,你看!你看那个卡车玩具,我想要!”

小本趁着爸爸妈妈都不在的时候,打算好好让奶奶“爱”一下自己!

“小本,我记得你已经有了一双溜冰鞋、一顶棒球帽和一大袋的巧克力。你已经有这么多的礼物了,这个卡车玩具就等到圣诞节的时候再买,可以吗?”

奶奶努力忍住答应小本请求的冲动,很认真地和小本说。

小本看着奶奶,她慈祥和蔼的脸上似乎浮现出一丝和妈妈一样的严厉和诚恳。奶奶微笑着看着小本,眼神似乎在告诉他:“奶奶爱你,但是不可以要这要那,这样不仅妈妈会生气,奶奶也会生气。”

“那,奶奶要记得,圣诞节的时候买给我啊!”

小本和奶奶做了约定。

儿童心理第二十五课:祖父母“代管”孩子

近些年,在美国,祖父母托管孩子的家庭模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000年,在美国有570万儿童和他们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隔代的家庭教养。在这些孩子中,由于他们接受祖父母代管的原因各不相同,祖父母对孩子的教养行为也因家庭而异。但在老人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中,众多客观的数据能向我们更好地展示祖父母家教过程的“真相”。

在卡且林(Cocharan)和布朗桑德(Brassard)的研究文献中,他们总结了祖父母对儿童发展的四种影响途径:为儿童提供认知和社会能力发展的环境刺激;给予儿童直接的心理支持;为儿童树立观察模仿的行为对象;为儿童提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根据针对这几个维度的一项全国范围的纵向研究,祖父母们报告了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与自己的孙子孙女进行的各项活动,及其发生频率:

和孩子开玩笑和玩耍(91%),给孩子钱(82%),和孩子一起看电视(79%),给孩子讲自己成长中的故事(77%),给孩子意见(68%),和孩子讨论问题(48%),教会孩子纪律(39%),出去游玩(38%),教会孩子一项技能或游戏(24%)。

从这组数据不难发现,大多数的祖父母并不希望,或者并没有能力承担起“教育者”或“家长”的角色,他们和孩子形成的往往是一种“陪伴”和“玩伴”的关系,强调的是与孩子随和轻松地互动——这就是俗话说的“隔代亲”。他们会更多地向孩子传输家庭传统和习俗,为孩子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上提供更多的教育,而未能在认知和社会化发展层面提供孩子所需的积极环境和多元刺激。

那与爸爸妈妈相比,爷爷奶奶的家庭教养过程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两种家庭教养环境下的孩子的发展是否存在差异呢?在另一项研究中,当研究者对一组爸爸妈妈和一组爷爷奶奶在性别、婚姻状况、收入、儿童的年龄与性别进行匹配后,对他们的家庭教养观念和行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两组“家长”在关于儿童正常发展的知识上或者对体罚使用的态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相比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更不容易注意到儿童在情绪和社会化发展中的需求,他们更容易将儿童的不同观念视为对自己观念的挑战。这说明爷爷奶奶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情绪和社会化发展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家庭教养过程中出现的压力和对时间、精力的巨大消耗,给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让他们失去了更多和同龄的老人在一起活动的机会,并且增加了在对儿童的教养问题上与爸爸妈妈产生的冲突。因而,他们也有更高的患病几率,更容易患上抑郁、糖尿病、习惯性失眠等。更多的研究都已证实,过高的心理压力会给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养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尤其是本身在与儿童互动过程中就缺乏“权威”的家长,心理压力的增大更容易导致他们在孩子问题行为管教时表现出犹豫不决和纵容等负面行为。以上这些原因都可以解释在许多大样本对比研究中的发现——相比所有孩子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爷爷奶奶托管下成长的孩子在情绪发展、行为表现和同伴关系上会出现更多的发展不适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