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美国妈妈的26堂育儿课
10846700000015

第15章 无条件爱他,但不是溺爱如何控制爱的原则

孩子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其实你们不用太重视我的愿望。

因为我很清楚,不是每一个要求都应该得到满足的。

你们给我买回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可我反而没有在商场看它们时开心呢!

爱有很多种,我们根据对象分为对亲人的爱、对恋人的爱、对朋友的爱。我们可以对一个事物喜爱,可以对一个人心爱,可以对一个环境珍爱。但是,什么样的爱可以被定义为“溺爱”?天下父母的爱有千万种,哪一种又是“溺爱”呢?艾米很少用“溺爱(spoil)”这个词语来形容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但是她会给小本更多的行为约束,也尽力给小本更多的活动空间。

那么,在一个外国妈妈的眼里,到底怎样才能避免对孩子的溺爱呢?

厨房的冰箱上有一个月历表,上面花花绿绿地标记着家里所有的“重大节日”:红色的水笔画着感恩节、圣诞节、元旦等重大的节日;蓝色的笔还标记着劳动节、哥伦布日等麻萨诸塞州的公共假期;绿色的笔还圈着几个日子,5月5日——小本的生日,9月18日——妈妈艾米的生日,1月20日——爸爸杰森的生日,当然还有爷爷奶奶、表姑姑父等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日。原来,家里要庆祝的不仅仅是小本的生日,还有爸爸、妈妈,每一个家庭成员的生日。

“并不是为了多吃两次蛋糕,也不是为了多搞两次聚会。庆祝每一个人的生日,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有被祝福的机会。”艾米一边对着日历继续写标签,一边对我说了一个普通的道理:很多家庭现在都只给孩子过生日,让孩子觉得这是他们的“特殊待遇”,但是艾米觉得,小本应该被祝福,也应该学会祝福别人。

如果只给家里孩子“过生日”,只给孩子“买蛋糕”,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养成一种不平等的意识:“自己是特殊的。因为自己的特殊,所以我提出的要求,就理应得到满足。”每一个孩子都在期待自己一年一次的生日,一年一次的热闹,一年一次的庆贺,一年一次的开心,如果生日聚会是难免的,那么每一个家庭成员、每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应该有这样的机会。

这种“特殊”有的时候也会体现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孩子生病,妈妈哭;孩子哭,妈妈哭得更心疼;孩子画幅画,妈妈就表扬孩子“有天分”,是个“小天才”;孩子做任何事都能引起父母的“大惊小怪”——“牵孩子一发,动父母全身”,父母这样的过度反应也会在无意中强化孩子的想法,让他们觉得“自己真的是很重要”!

不溺爱孩子,从不给他“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开始。

小本虽然还穿着尿不湿,但是他会自己把用过的尿不湿丢进垃圾桶里,每天上幼儿园之前,他都会自己给自己小书包里装一片备用的尿不湿;小本虽然经常在饭桌上跟妈妈抗争,但是无论怎样不开心,他都会把自己用过的餐具放回洗碗池,最近一段时间,他又开始给爸爸妈妈准备餐前餐具;小本会自己把换洗下来的脏衣服放进脏衣筐;会自己给姑姑打电话祝贺她的生日。当可爱的小本晃晃悠悠地走着,认认真真地做这些家务,妈妈艾米满眼都是欣慰。

“作为一个妈妈,我肯定不是完美的,但是我总跟自己说,‘对小本多一点耐心’。”这是艾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艾米以前上班时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职业女性——快节奏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但是,面对小本,她拾起了自己丢弃了很久的耐心——等着小本一只餐具一只餐具地收拾餐桌,端着沉沉的衣筐站在洗衣机旁边等着小本端着自己的小衣筐从楼上下来。

也许妈妈三下五除二地就能把这些琐碎的家务小事做完,但是有的时候妈妈“太能干”会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权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为家庭贡献一点力量的权利。过度的“包办”虽然省事,但是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形成。孩子的独立性是从妈妈的怀里一点一点地“挣脱”出来的:家就这么大,妈妈怀里的领地少一点,孩子能活动的范围就大一点。

妈妈艾米和爸爸杰森有意识地培养小本准确的时间观念和执行力,所以这个小家伙总是说干就干,说走就走,上幼儿园尽量不迟到。杰森认为这是一个男人立身的重要原则,虽然小本还小,但是已经表现出了一个小男子汉的重要气质。

不溺爱孩子,从每天让他做点家务开始坚持。

小本是一个个性要强的孩子,他自尊、独立、倔强、聪慧。小本的爷爷经常说:“上帝给他的最可爱的一面往往是他最魔鬼的一面。”妈妈艾米和爸爸杰森经常被小本的智慧、幽默所感动,但是孩子偶尔的坚持和对父母心思的准确拿捏,又让艾米和杰森难以招架。

小本曾经为了多买一样东西让妈妈艾米在商场大失颜面。小本想要更多的礼物,理由是自己喜欢;妈妈艾米坚持不买,理由是已经买齐了出门前定下的购物清单。小本大哭大闹引来了周围无数看笑话、讶异、不解,甚至是责备的目光,“这是孩子的亲妈吗?”有的时候小本的奶奶和邻居也会劝说艾米,“何苦要这样对孩子?”“孩子不就是想多要一份礼物吗?又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为什么不能满足呢?”

“我面临的压力也很大,我也很尴尬,甚至也很想哭。但是,我知道,只要开了这一次的缺口,小本的要求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而来。”艾米选择正确的家教方式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就这样满足了他的要求,他就不会珍惜买来的礼物,更不会珍惜每一次可以选择礼物的机会。”一个礼物也许不值钱,但是这会是孩子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的开始。学会珍惜,珍惜眼前所有的,珍惜每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人就会觉得满足。面对孩子的请求,不仅仅是不能轻易、随意地满足,更需要爸爸妈妈顶住压力的坚持和再坚持。

孩子的哭闹是他们特有的“杀手锏”,如果艾米屈服了小本的声嘶力竭,那么下一次她也会向小本更大的哭声低头。小本的耍赖功夫还算是文明的,哭哭闹闹就算了,很多孩子会满地打滚,抱着妈妈的腿不撒手。原本缜密的家庭教养计划,可能会被孩子的眼泪打得“魂飞魄散”。

硬的不行来软的。小本有时也会让爸爸妈妈骑虎难下:这个小精灵知道妈妈不喜欢他扯着嗓子嘶吼,所以就给她来一点“柔软”的——“妈妈,再给我读一个故事吧?”“妈妈,我要这个东西,下一次出门我不要礼物了!”“妈妈,就这一次好吗?以后我都听话。”艾米对他的这些战术了如指掌。“比起小本的哭声,这种请求更难让我拒绝,但是这样的情景下,我是不是就应该投降呢?我很高兴小本懂事一点了,能用这样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问题,但是,软化了的语言是代替不了我的原则的。”艾米说。“尊重原则(follow the rules)”是艾米一直在给小本灌输的思想。无论用什么方法,也要坚持原则,不能向小本的请求轻易说“Yes”!

不溺爱孩子,就不能让他的每一个要求轻易地得到满足,无论他是来硬的,还是来软的。

如果小本吃饭胳膊肘上桌子,或者把饭菜洒落到桌子上,艾米总会提醒他。此时的小本会向爸爸投去“求救”的目光,希望爸爸能解救一下自己。如果这时,杰森放下手中的报纸,上前“保护”一下,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不要责备小本了,孩子还小,慢慢来吧。”爸爸杰森心疼地抱起自己的儿子。

“没有做到妈妈的要求,就应该受到惩罚。”妈妈艾米把注意力转到爸爸身上。

“孩子还小嘛,偶尔把饭菜掉到桌子上很正常的。”小本也跟着爸爸点点头。

“你不帮助我,反而袒护孩子!”艾米现在真的要冲杰森来了。

本来是妈妈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最佳时机,却成为和爸爸吵架的导火线。这还只是父母之间的“和稀泥”,要是这样的现象扩展到其他家庭成员,或者家庭成员以外的人,那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小本和亚历克斯追跑打闹,蹭破了皮,妈妈艾米是应该抱起小本就走,顺便对亚历克斯投下责备的目光,还是应该告诉小本“不要再跟小朋友玩了”?

小本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因为玩玩具发生了争执,老师凯瑟琳是应该对两边的孩子“各打五十大板”,还是装作没有看见,息事宁人?

袒护孩子是为人父母的本能,俗话管这个叫做“护犊”。但是,更多的时候父母的袒护是没有原则的。这种当着第三个人的面对孩子施加的袒护,会让孩子有一种天然“避难所”的回归感。

不溺爱孩子,应该先讲是非对错。

溺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题,父母有一千个、一万个给予孩子更多关爱的理由——比如孩子生性敏感,比如孩子小时候父母经常不在身边,比如工作很忙忽视了亲子时间,等等。但是,这些只是让父母的过多的爱有了一个漂亮的外衣而已。父母对孩子的爱,除了无私给予,有的时候也要学会控制自己,节制自己,尤其是父母有能力、有财力,认为自己可以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的时候。过多的爱,也许会是孩子的负担;有爱,也要有原则。有原则的爱,才是更有力量的温暖。

让你的爱刚刚好,不多也不少。

儿童心理第十四课:爱可以无条件,但需要有原则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是每个家长本能的选择。但“无条件的爱”常常会被曲解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在之前的章节中,我们强调了家长要时刻关注一到两岁的宝宝发出的需求信号,并尽量给予及时的回应和满足。但那是在“一到两岁”阶段。随着孩子身体动作以及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始有意愿、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交往情境的增多,孩子也需要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现实束缚着他们个人愿望的满足。“我也要露西穿的那样的漂亮裙子!”“我生日的时候要一个五层高的超大奶油蛋糕!”孩子的这些要求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能力或者有责任一一实现的。

于是,孩子的负面情绪便随着家长的否决而产生了,他们哭闹不止,他们让爸爸妈妈耳根子不得安宁。这是大多数“溺爱”产生的源头,但这也正是一个家长重新定位思考自己职责的机会——养育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为他们提供精神和情绪上的支持,是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他们一起成长,还是通过物质去取悦他们,从而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对很多家长来说,溺爱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经济实用”的管教方法。他们为了不让孩子的哭闹打扰到自己,也为了让孩子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他们会选择为了自己所谓的“安心”而竭尽全力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甚至是回应那些无理的或者没有任何意义的要求。在一次次的强化——及时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之后,“溺爱”的交往方式就成了一种交易的模式:孩子向家长索取,家长用物质“买”来亲子关系的安宁和稳定。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合乎情理,其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多潜在的负面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莫过于阻碍孩子社会化的发展。

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人逐渐调整个体需要或个体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稀缺的社会资源的过程。对于年幼的宝宝而言,尤其是在他们学会人际交往的早期阶段,这种欲望与现实的冲击会更加显著。“为什么妈妈不让我碰那条插在电视机后面的线?”“为什么妈妈不让我在屋子里奔跑?”“为什么有那么多规则呢?”当孩子体会到自身欲望与环境规则之间的冲突的时候,也正是他们社会化发展的好机会——“原来不是每一样我想要的东西都是可以得到的”。如果在这些时候,家长能够进行引导,让孩子明白规则的必要性,找到其他替代的行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个时间(moment)就能成为孩子学会情绪控制绝好的契机(timing)。这是长期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无法培养起来的能力。尤其是当他们进入幼儿园,面对更多的规则,面对更多个人愿望和伙伴需要之间的冲突时,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情绪调控能力去应对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往往会采用非常极端的方法,例如攻击性行为,去解决问题。

其次,家长如果通过物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强化或鼓励,会直接阻碍儿童学习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内在动机的形成。内在动机是当孩子做完一件事情时,他们对自己感到自豪、有成就感,而且愿意继续做这件事情的自我肯定。外在动机则是在外界刺激的鼓励下去完成任务。在一项研究儿童动机的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让两组小朋友用彩笔进行绘画,一组小朋友在画完后被给予棒棒糖的奖励,而另外一组孩子则没有棒棒糖的奖励。实验的后测发现,被给予棒棒糖奖励的孩子表示“还愿意再画画”的几率大大低于没有被给予奖励的小组。这就说明,外界的强化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强大,那样无所不能。

外在的物质奖励往往会让孩子将自己的兴趣归因于物质奖励,“我画画是因为可以得到棒棒糖”——这种外在动机会逐渐替代孩子由兴趣产生的内在动机。并且,孩子看待自己、看待幸福的眼光会发生变化,他们觉得穿什么、吃什么、背什么样的书包决定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他们是否幸福。孩子甚至会觉得爱就是奖励,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东西,而当他们不能得到这些东西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被抛弃的。

家长的职责是为孩子的成长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在时间、精力上更多的投入和精神上更坚定的关怀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