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从此,卫星气象学诞生。之后三十多年间,全世界共发射一百多颗气象卫星,形成了全球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五分之四以上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真正能够看云识天气了。
“天有不测风云”,是过去人们对天气预测准确度的一种担忧。自从气象卫星进入太空以后,“气象预报”就从天而降了,人们可以从电视台等播发的天气预报中得知“天时”,再也不必像前辈人那样,出门时总是有备无患地带着雨具。
气象卫星的出现距离现在时间并不长。它实质上是一个高悬在太空的自动化高级气象站,是空间、遥感、计算机、通信和控制等高科技结合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获得了德国的一些军用火箭。这些火箭被用来进行高空观测,拍回了地球及其云层分布的高视点照片。对这些照片的研究引出了利用气象卫星从空间观测地球上云分布的概念。
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
这颗“泰罗斯”卫星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
之后三十多年间,全世界共发射一百多颗气象卫星,形成了全球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五分之四以上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获知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作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了灾害性损失,成为拯救人类生命的“救星”。
1968年8月,从一颗“艾萨”卫星向地面发出的云图中,气象学家们看到在加勒比海上空有一个破坏性很大的台风云构造,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个台风云构造越来越大,这预示着一场罕见的强台风很快就要来临。气象部门立即向当地居民发出警报,要求他们迅速向北转移。结果避免了一场可能会造成五千多人死亡的悲剧。又一次,被命名为“卡拉”和“卡米尔”的飓风曾经被国际气象组织准确地测出,并及时预报,使30万人撤离,5万人免于丧生。
气象卫星有如此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促使许多国家竞相发展。现在,由许多国家组成的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已经形成。它包括俄罗斯和美国的极轨气象卫星以及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的静止气象卫星。
我国的气象预报在解放初期还属于国家机密,只为军方提供服务,那时老百姓大都通过自然现象、天气谚语和经验来判断天气变化。气象装备也是一些简单的百叶箱、地温表、雨量筒等。
但是,党和国家对发展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一直很重视。早在1969年,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颗和第二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1号A和B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发射成功。1997年6月10日晚上8时零1分,我国又成功地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发射升空,并获取了可见光、红外、水汽三种图像。其中特别是红外和水汽图像在观测动态范围、图像的层次、清晰度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视野更为广阔,能覆盖以我国为中心的约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可以观测和提供我国及邻国的云图、温度、水汽、风场等气象动态,对准确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作用。“风云”2号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正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自从我国有了气象卫星之后,没有漏报过一次台风,从而减少了因台风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统计,我国从卫星防灾减灾中获得的效益,每年至少有40亿元。而且,在林火监测、洪水范围、冰雪覆盖、洋面温度、渔场位置、河口泥沙沉积等国民经济的许多方面,气象卫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今,气象预报也已经实实在在地走进了百姓生活。百姓似乎也习惯了利用气象预报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出行、旅游、健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