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8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进行了震惊世界的两万伍千里长征。毛泽东在长征结束后评价长征时曾说过,长征是播种机,是宣传队。但最初,长征却是一次被迫开始的撤退。当时,江西瑞金的苏维埃政权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共动员了100多万军队向共产党的根据地发动了4次“围剿”,企图消灭共产党的军队以及一切有生力量,但这4次“围剿”无一例外地都被粉碎了,甚至连蒋介石的18师师长张辉瓒也被红军捉住处死了。这些胜利不能不归功于毛泽东漂亮的游击战术。但1933年秋天,当蒋介石再次调动100万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及邻近的湘赣、闽浙赣等根据地扑来,发动第5次“围剿”时,毛泽东已被排挤而无权指挥军队了,取而代之的是共产国际派来的顾问李德,此人和其他一些“理论上的巨人”一起与在人数及战斗力上有着绝对优势的对手打起了寸土不让的“阵地战”、“堡垒战”,愚蠢地主张全线出击;失利后,又主张分散兵力,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结果使红军处处被动,到处挨打,挨了一年,不但没打退敌人,反倒几乎被敌军合围了,被迫开始了人类史上最长的一次大溃退。
1934年8月,红军主力部队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雩都等地出发,到哪里去呢?没人知道。甚至当有的战士在出发几天后向指挥员提出这个问题时也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次在混乱的领导机构指挥下的毫无目的的行军,那个来中国只有一年多时间,对中国毫无了解的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想的只是逃跑。
8万多红军排着数百里长的纵队在南方的崇山峻岭之间缓慢逶迤向前,到10月21日,穿越了蒋介石设在桃江上的第一道封锁线,13天后又顺利粉碎了第二道封锁线,而后,又顺利通过第三道,这不能不归功于红军战士的英勇战斗,周恩来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巧妙周旋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与此同时,蒋介石的新闻机构大肆鼓噪,宣传“共产党已遭失败”,并召开大会庆祝胜利。
当红军主力到达湘江以后,蒋介石才有些慌乱,大股出动空军,对红军进行轮番轰炸。万里之外的美国《纽约时报》却仍在安慰它的读者,说共产党已在江西被国民党打败了。
虽然顽强的红军冲过了三道封锁线,但事情只是刚刚开了个头,更艰难的考验远远还没有来到。
困难的是红军的最高指挥李德根本无力指挥军队,这令身患疟疾、不得不躺在担架上行军的毛泽东异常担忧。这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开始在担架上与洛甫(张闻天)、王稼祥展开交谈,这种交谈在以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为毛泽东能重新掌握军队准备了条件,使他得以指挥长征,从危难中挽救革命。
红军连闯三关之后,蒋介石授予何健总司令头衔,带15个师,约70个团,在广西和广东军阀30多个团的协助下在湘江筑起了第四道封锁线。
这是一场激烈的血战,红军两个军团的精锐部队已经渡过湘江,但是行动迟缓的军委纵队和长长的辎重队还未过江,整个红军被分割在湘江两岸时,战斗开始了。
战斗持续了一个星期,红军惨遭败绩,虽然终于渡过了湘江,但代价实在高昂,部队只剩下了一半。红军指挥员们怒火满腔,对李德深怀不满。
按照原来计划,红军渡过湘江之后是要北上同先期到达湖南西部的第二、六军团会合的。但红军从截获的电报上获悉,如果仍按计划行事,幸存的3万多人将不得不从25万以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阻击中冲过去。没有更多的时间详尽地讨论了,红军在到达湖南西南角上的通道时匆匆召开了一次会议,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于是疲惫不堪的红军转向从西北面进入了国民党兵力薄弱的贵州。
1934年12月红军逼进乌江,1935年元旦开始,经过48小时激战,夺得了渡口,1月8日攻占了遵义城,1月9日,士兵们高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中央总部一起进入城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这时蒋介石又集中约40万兵力向遵义地区进逼,而这时中央红军只有3.7万人,面十分严峻。为摆脱敌军,红军决定迅速北渡长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进。在这以后,红军经过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正确指挥下,将运动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毛泽东经过娄山关,被山势的雄浑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所感动,赋词述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通过大凉山后冒着大雨兼程北进。经过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红军一次又一次地转危为安,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
1935年6 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1935年9月13日,红1、3军团和军委纵队从俄界、罗达地区出发,继续北上。部队冒着雨雪交加的严寒,沿着白龙江源头险峻的山道,进入甘南境内。在这之后,红军在腊子口打了一个大胜仗,那一仗,不但打开了腊子口通道,还缴获了数十万斤粮食和2000斤食盐,这对于当时刚出草地不久的红军来说,可谓无价之宝。突破腊子口是红军进入甘南的关键一战,聂荣臻元帅曾对此评论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通道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毛主席在他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浡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1方面军主力通过腊子口后,继续北进,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10月22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从1934年8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突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层层封锁和围追堵截,行程25000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长征,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它永远是铭记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地球上的红飘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