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10835400000050

第50章 武侠文艺

早期武侠文艺关于武术的描写多较为实际。一拳一脚一打一戳,基本符合武术动作规范,使用武术术语也较为准确。至于飞檐走壁、旱地拔葱一类的轻功,瞬间致人丧失能力的点穴,使用飞抓的飞腾术,虽有些夸张成分,但大体还有事实依据。

谈武术文化,不能不涉及以武人、武林、武侠为故事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且称之为武侠文艺,包括武侠小说、故事、鼓曲、评书、戏剧、影视等类别。

武侠文艺或可说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历史之悠久,数量之众多,形式之多样,影响之广泛,世界各国无可相比。英国罗宾汉、法国佐罗是外国的侠客形象,惜乎深入人心者仅此而已。20世纪40年代末有部美国电影《黑狼大侠》,那人物倒有些像我国早期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也仅仅一部片子,没多大影响。美国007系列算是影响较大的作品,主人公邦德也是个较完美的形象。只是他的行为都有明显的政治背景,他不是个单纯的侠客。我国的武侠作品,动不动就是几十集,几百万字,成系列有规模。像《三侠五义》之后有《小五义》、《续小五义》,还有《续续小五义》。一续再续,没完没了。可说是当今影视剧热拍续集之鼻祖。

研究武侠文艺属于文学或文学评论的范畴。本人妄谈武侠文艺,旨在探讨武侠文艺作品与真实武术、真实武林的相互影响关系。

(一)武侠故事的实与虚

武侠文艺描写的是发生在武林中的故事,是发生在武人身上的故事。有实写有虚构,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写清官加侠客。典型作品是《三侠五义》。它以包拯这位历史上的名臣为中心,总领南侠、北侠、双侠、小侠,以及“五义”等大小侠客为民除害、为国锄奸。侠客们先是纵横江湖之间,或偶入京师,戏盗御物,展现才能。而后先后倾心包拯,投诚效力,协助包拯代表的朝廷,诛杀强匪叛王,人民大安。《三侠剑》、《小五义》、《英雄大八义》、《英雄小八义》、《七剑十三侠》等皆属此类。《彭公案》、《施公案》等公案小说,也基本是同样的路数。即以某个真实的人物如包拯、彭朋、施仕伦为线索,将虚构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

第二类是描写侠客与盗匪、镖师与绿林、帮会门派之间、官府皇室内部的纷争。如金庸的《笑傲江湖》,描写的是拳种门派之间的争斗。《倚天屠龙记》描写的是拳种门派与江湖帮派之间的争斗,夹杂着元朝王室内部的矛盾。这类作品多把虚构的故事放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当中,就如《神雕侠侣》的故事发生在蒙古入侵中原,《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背景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由于作品重在情节的曲折悬念和人物感情的描绘,真实的环境背景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紧扣在民族冲突、家仇国恨的主线上,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从而引人入胜。

第三类注重史实和传说的结合。故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如平江不肖生的《侠义英雄传》,记述的是霍元甲、大刀王五的事迹,辅以太极宗师杨露禅、吴鉴泉等人的传说和近代武林的掌故传闻轶事。所写人物,多实有其人,所写故事,即使虚实参半,主线也基本有依据。“虚构夸张”多用在具体情节描写中。近年的武打影视《霍元甲》、《黄飞鸿》、《叶问》、《李小龙传奇》等,似应属于此类。

第四类则是完全脱离现实,以具有怪异法术的剑客为主要人物,将神魔与武侠结合。剑客们虽然也具有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的侠义行为,但故事情节匪夷所思,超人本领荒诞不经。《济公传》、《仙剑奇侠传》应属此类。这类作品故事虽然荒诞,主题仍是正义战胜邪恶,故此也极受欢迎。如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专叙剑仙斗法,人剑合一,及空中飞行、掌心发雷的功夫。当时明星电影公司摘取其中一节,拍成电影《火烧红莲寺》。据说每逢影片演到剑侠放飞剑互斗的时候,观众情绪激动,拍掌狂呼如同作战一般。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二)武术技术的假与真

武侠文艺少不了描写武术功法、武术技术、武打场面,而且会浓墨重彩,着笔细腻,绘声绘色,活灵活现。

早期武侠文艺关于武术的描写多较为实际。一拳一脚一打一戳,基本符合武术动作规范,使用武术术语也较为准确。至于飞檐走壁、旱地拔葱一类的轻功,瞬间致人丧失能力的点穴,使用飞抓的飞腾术,虽有夸张成分,但大体还有事实依据。像《三侠剑》描写的“燕青十八翻”、“醉八仙”的功夫,简直就是武术技术动作的描述。《儿女英雄传》关于十三妹与黑风僧格斗的描写更为精彩:“(十三妹)把身子一扭,甩开左脚,一回身嘡的一声,正踢在那和尚的右肋上。和尚哼了一声,才待还手,那女子收回左脚,却脚跟向地上一碾,抡起右腿,甩了一个旋风脚,把那和尚左太阳上早着一脚,站立不住,咕咚向后便倒。这一招叫做‘连环进步鸳鸯拐’”。这段描写是“连环进步鸳鸯拐”的再现。倘若作者没有亲见过“连环进步鸳鸯拐”的练法和使用,是不可能描写得如此逼真的。

到了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笔下,武术被赋予了人格、性情、感情,体现出禅思、道学、儒家理念。就像“降龙十八掌”的刚正不阿,“九阴白骨爪”的阴毒邪恶,“打狗棍”的俗中见趣,“玉箫剑法”的诗乐其中,大力金刚掌的体现禅思,太极拳的体现道学,“黯然销魂掌”的孕情其内,“独孤九剑”的孤傲情怀,“乾坤大挪移”的矛盾辩证。武功之中有情在、有义在、有理在。尤其是每种武功都有着相应的拳经拳谱为理论指导,有着极强的哲学味道。由于对拳理阐述的头头是道,让人感觉它就是一种极有根基源远流长的功法,不由人不信。这种描写把单纯的武术提高到武学、武道的高度,体现了现代习武人的一种追求,也启发了现代武人研究武术的方法和方向。武功虽“虚”而有实际意义在。

至于剑客口吐剑光,指发剑气,腾云驾雾,身怀法宝,均属怪异一类,世间无有。看个热闹而已。

(三)双向影响莫小觑

武侠文艺作品与现实中的武林、武术人的关系绝不仅仅是读者与作品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共存共荣的关系。

首先是武林、江湖对武侠作品的影响。武侠文艺作品是武林文化、江湖文化原生态的反映。武侠文艺作品描写的江湖世界、江湖道义、江湖义气、江湖行当、江湖拜盟、春点黑话、江湖绰号、门派门户、乃至江湖恩怨、复仇报恩,莫不都曾是现实武林中的存在。丰富多彩的武林传说,形形色色的武林人物,各具特色的拳种门派,纷繁复杂的招法功夫,稀奇古怪的武器兵刃,是武侠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武侠文艺赖以生存的基础。从清代早期的侠义小说《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到民国时期的《蜀山剑侠传》、《江湖奇侠传》,再到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新派武侠小说,及根据他们的小说改编的影视,武侠文艺已逐渐达到了成熟的阶段。然而其所受武林江湖的影响依然如故,不管是从现实中直接得来还是从书籍中间接得来。但作为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却不能照搬生活。武侠文艺“是成年人的童话”,强调出它的虚拟色彩。武侠文艺作品尤其是新派武侠小说所表现的江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是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世界。武侠文艺所塑造的人物也是虚拟世界的人物,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如果现实中真有如文艺作品描写的这么一个江湖和这么多侠客,这个社会恐怕早不宜居住了。如果文艺作品中的侠客们真的生活在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茶的现实中,侠客们的豪情万丈也该没有光辉了。

其次,武侠文艺作品对读者、对武人、对武林、对江湖影响十分广泛深远。武侠文艺作品歌颂了武侠见义勇为、重义轻生的精神,歌颂了武侠以爱国拯民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歌颂了武侠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树立了十三妹、欧阳春、徐良、萧峰、郭靖、张无忌、令狐冲、杨过等一批英雄偶像,对广大读者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见义勇为的精神品格产生了积极影响,这无疑是武侠文艺值得肯定的一面。

然而,由于“江湖”是武侠文艺离不开的话题,描写江湖免不了混杂进文化糟粕。过度渲染江湖义气,快意恩仇,奇异武功,率性而为和个人英雄主义,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来说,难免产生负面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发生过多起中学生离家出走去峨眉山寻仙访道,模仿武侠结拜成团伙互相打斗闹事,讲义气包庇流氓坏人的事件。以至一时间武侠小说成了禁书。这是武侠文艺的负面影响。

武侠文艺的另一个大影响是过去常被武林、武术人、江湖社会、绿林草莽当做教科书。他们模仿作品中的情节、方法、作为,将作品中的人物作为门派、帮会的供奉偶像,将作品中描绘的礼节、礼数、礼仪作为仿效的范例,甚至将作品描述的武功当做真实的功夫去学习实践,而不加分辨是真是假。这种现象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还有。义和团供奉的崇拜偶像关公、赵云、孙悟空、猪八戒、黄三太、黄天霸等都是从通俗小说、侠义小说中搬请来的。这些不相干的人物被供奉在一起,不伦不类,荒诞无稽。然而它说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底层老百姓的知识、学问、观念大多来自小说、评书、鼓曲、戏剧等文艺作品。武侠文艺对我国底层老百姓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觑。

广大具有侠义人格、侠义情结的民众是武侠文艺作品的忠实读者。这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造就一支雄厚的出版制作队伍,造就一批武侠文艺作家。这是武侠文化现象为我国独有的原因。如何让武侠文艺作品摆脱已有的创作模式,更好地为当今社会发展服务,倒是今日的武侠文艺作者、读者、出版者都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