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10835400000044

第44章 说习武

比如踢腿,规矩是“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比如打拳,规矩是“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

习武,重点在“习”字上。民间武林认为,武术技术、武术能力的掌握是一个慢功夫,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认为一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接触武术,先由基本功练起,总得个半年一载才能打下根基,再学个三年拳械套路、技击功法,才算入了门。此后须得实践多年才能出师。出师后来到江湖之上,发现“人后有人天外有天”,才能领略“初学三年天下去得,再学三年寸步难行”的道理,才知“艺无止境”,从此虚怀若谷,更加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习武过程实在是太漫长了。

(一)循序渐进重在“序”

民间武林认为,初习武艺要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粗至细。所谓“正楷未精休要骤学草书,拳路不熟难以迅速神化”。总要从手形步形、冲拳推掌、踢腿活腰入手,从初级套路过渡到高级套路,再到拆手对练阶段,最后掌握内外功法,似才完整。

拳谚云:“舍本求末瞎胡闹,循序渐进最为高。”学习武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逾越,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后达到高峰。

(二)贵精贵博尤贵通

初学武术总要专于一门,精于一派,系统掌握,全面了解,一句话,学武要有深度。只有精通一个拳种,掌握它的特长和弱点,才能具有运用它甚或改造它的能力,才能具有了解其他拳种门派的能力。

精是博的基础,博是精的延伸。博,便是跳出原有门派的窠臼,广泛涉猎其他拳种,博览多识,博采众长,博古通今,一句话,习武要有广度。做到“博”,可有三种形式。一曰略学,即对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做个粗略地了解。二曰速学,即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个拳种流派的风格特点、技法要领而不深究。三曰跳学,即对不同拳种采用不同的方法了解,敢于舍弃,有的深入研究,有的只记要领,有的粗晓大概,如此这般,即可开阔眼界,拓展思路,达到“博”的程度。

“博”、“精”是“通”的前提。不“博”不“精”,“通”字难言。通悟武术是习武者的终生追求。达到这个境界,便能在深度广度的基础上,将自己所学融化贯通,达到通晓拳法,见解通达,触类旁通的程度;便能分辨真伪,判别高低,看出门道,见前知后,一点就通,一通百通。

(三)先规矩而后巧妙

武术作为技击技术,讲究的是“巧妙”二字。如何做到“巧妙”,那得先求“规矩”。因为“没规矩不能成方圆”。

武术最讲规矩。从基本功练起,一招一式必须合乎规矩。比如踢腿,规矩是“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比如打拳,规矩是“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拳谚讲:“把式把式全凭架势,没有架势不算把式”,这个“架势”就是符合规矩的“姿势”。拳谚还说:“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步练错百步歪”这是指明不按规矩习武造成的不良后果。

但是规矩是死的,照着规矩练出来的武术与实用还有一段距离。符合规矩仅仅是学武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巧妙地灵活地运用武术。

巧妙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善于综合运用虚实、刚柔、长短、攻防的技击法。二是善于通过对手的身形、步法、拳势、眼神等的变化,判断出他的攻击意图、使用招法、劲力大小,以及功夫深浅,从而采取相应的战术还击。

没有规矩难得巧妙。规矩和巧妙代表了武术水平的两个层次。规矩易于达到,巧妙则有难度。拳师能以规矩授人,却很难做到教人以巧妙。所以古语说:“大匠能喻人规矩而不能使之巧。”巧妙,是习武者心得体会的结晶。

(四)须知繁难简更难

中国武术如此繁杂的体系,如此众多的功法技法内容,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拳师故意将简单明了的东西套上神奇繁复的外衣,故意将“真传一句话”,变成“假传万卷书”,使生活在快节奏社会中的年轻人对武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武术绝不是越烦琐越是高精尖,相反,它的最高境界,是精炼,是简约。这个简约是由繁复繁杂化出来的。拳谚说:“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这前半句是由繁入简的成果,后半句则是功夫不到家的写照。由简到繁的习武过程是艰苦的,由繁到简的过程则是艰难的。清末翰林潘龄皋先生曾写过这么一段话:

古歌辞贵简远,大风歌止三句A,易水歌止二句B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弹铗歌C止一句,亦自有含悲饮恨之意。后世穷技,极力愈多而愈不及。余曾题柯敬仲墨竹云: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祗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

画法与诗法相通,拳法难道不也是这样吗。

(五)养成一个好习惯

习惯,是由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这是词典上的解释。《汉书·贾谊传》引用了孔子一句话:“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说从小学成的东西就像“天性”一样,习以为常了就显得“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习惯是通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那种“不假思索”就“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行动方式。

任何一种能力的掌握,任何一种技术、技巧的获取,都是以养成习惯为终极目的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武术也不例外。

对习武者来说,首先是要养成武术动作的习惯,或说习惯性动作。如出拳的习惯,踢腿的习惯,发力的习惯,变换步法的习惯。如直拳打哪儿,摆拳打哪儿,栽拳打哪儿,钻拳打哪儿。习惯成了自然,能力便自然地表现出来。拳谚讲“拳打三不知”,即打出拳去,自己尚未意识,对手尚不及判断,旁观者尚不及反应,对手已然倒地。武术动作一旦成为习惯,应用时便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意识与行动在刹那间似乎割断了联系,大脑对人体四肢的控制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对突然的袭击可以本能地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

其次,要养成练功的好习惯。功夫是日积月累的成果。“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松”;“久练为功,搁下稀松”。所以要“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若要功夫好,一年三百六十早”。对于所学到的东西则要经常复习,“拳打千遍,其义自现”,“宝刀不用生锈,绝招不练不绝”。

有的习武者,初学阶段颇肯用功,稍有长进,便以为功成,不再坚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是“一得自矜,浅尝辄止”。他们忘了“学拳三年,丢拳三天”的古训,忘了“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行家知道,三日不练力巴知道”的名言。

习武者不论是在技术动作上,还是在锻炼安排上,如果养成的是坏习惯,对人对己都有可能成为致命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