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行当的四大门是风、马、雁、雀。八小门是金、皮、彩、卦、评、团、调、柳。靠武术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江湖上称作“瓜”行或“卦子”行。
武术是格斗的技术,武林则指练武之人的群体,是一种社会结构,一个社会阶层。
旧时,一个习武的人出师以后,就要凭借一身武艺到社会上去谋生路,俗称“闯江湖”。
(一)闯江湖
什么是“江湖”,为什么要“闯”呢?
这里所说的“江湖”,不是指具体的江河湖海,也不是泛指天下,而是专指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由“游民”这一特定的群体所构成。这个群体没有生产资料,不能创造财富,因此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他们备受歧视。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官府认为他们是不安定因素,就连“士、农、工、商”阶层的人也认为他们“不务正业”,不大瞧得起他们。他们便只有四处流浪,依靠一些技艺或是骗术谋生。例如江湖艺人、江湖郎中、江湖术士、江湖骗子等,也有占山为王、打家劫舍的江湖盗匪,自然也会有打抱不平、扶弱抑强的江湖豪杰。这便是“江湖社会”的基础。由于游民群体处于正统社会的边缘,处于孤立的地位,他们只能在群体内部寻求支持和照应,进而建立帮会、门派,建立封建宗法关系,建立帮规家法,甚至创建系统内的秘密语言——黑话。于是,江湖社会的结构便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独立,也便越来越神秘。
从时间上来说,江湖社会的成熟大约在明末清初。有专家论证,明末清初帮会的组织形式诞生,尤其是反清的“洪门”组织过不少反清起义,但在清王朝残酷的镇压下,这个组织被迫转入地下活动,采取秘密结社的方式吸收成员,并以各种公开的职业做掩护,而从事游民擅长的行业更能隐蔽自己,于是便有了独立于正统社会之外的江湖社会。江湖社会的秘密性和欺骗性就愈加明显了。
正因为此,一个“江湖社会”以外的人,一个由士、农、工、商阶层沦落成游民的人,要想融入江湖社会,首先面临的是不被信任,因为你是个“空子”,不是个“绺子”。其次是不被接纳,非有江湖人士引导,还将面临许多的考验甚至残酷的考察,就如林冲入伙梁山要交“投名状”一样。当你一旦被“江湖”接纳,则又要面临着各式各样的严厉的家法、帮规的约束,其中包括正统社会管辖不了的惩罚条例,最普通的是“欺师灭祖必有刀枪之祸”。这正是俗话所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江湖行当、门派、帮会之间存在的隔阂、对立、恩怨,以及经常采用无视法规的处理方式,致使江湖之中险恶丛生、陷阱密布,即所谓“江湖险恶”、“恩怨江湖”。“生命、生存、生活”在江湖之中是不能得到保证的。因此,进入江湖须有“闯劲”,行走江湖则要“闯荡”。这便是江湖人士崇尚的一个“闯”字,含着“不顾一切”的意思。
(二)江湖行当
江湖行当讲四大门八小门。四大门是风、马、雁、雀。八小门是金、皮、彩、卦、评、团、调、柳。按照一些老江湖的说法,风,指帮会组织;马,指霸占码头;雁,指骗术门;雀,指占山为王。金,指相面算卦;皮,指卖野药的;彩,指变戏法的;卦,指以武术为生的人;评,是说评书的;团,是说相声的;调,是卖唱的;柳,是说大鼓书的。八小门的说法似乎指向过于具体,实际上四大门八小门囊括了秘密帮会、流氓团伙、码头恶霸、坑拐诈骗、称霸一方、占山为王,以及相面算卦、装神驱鬼、走街卖药、杂耍戏法、打把式卖艺、看家护院、说评书、说相声、说口技、唱小曲、唱大鼓书、拔牙、剜瘊子、割鸡眼等等百十余行。
也有一种说法(见清本《江湖通用切口摘要》),只讲巾、皮、李、瓜四大行。
巾,仍指测字、相面、算卦的。这类人读过些星象医卜的书,常头戴儒巾或葛巾,表示自己是儒门或道门中人,不同于打把式卖艺之流的村愚野夫,算个“文化人”。称作巾行。
皮,指游走江湖的郎中和卖药的(包括耗子药、蟑螂药)。其来源于满族人信奉的萨满教里的巫医。他们在给人治病时,一边跳大神,一边敲皮鼓。皮鼓就成了巫医的身份代表。满族人入关后,江湖上逐渐把江湖郎中、走街卖药和跳大神一类的人统称作皮行。
李,不单指变戏法的。李子门包括唱戏的、杂耍的、变戏法的、唱大鼓书的、说相声说评书的等等跑野台子的艺人行。
瓜,即是卦子行。专指靠武术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如保镖、护院、教场、卖艺。统称卦子行,也称瓜子行或瓜行。
由于江湖人士文化都比较低,江湖行话都靠师父或同行口授,因此往往是只训音,不训形,具体是否真是巾、皮、李、瓜这四个字(形),没有人认真考究过。南方一些地方就称“金、皮、利、卦”或“金、汗、谈、俐”四大门。又由于我国地域广博,江湖行话很难统一,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行话差异更大,于是,四大门八小门的说法,在某些地方称作“金、皮、飘、择四大海湖”或“京(巾)、皮、飘、册(测)、才、胯、马、利八大江湖。”在某些地方又称作十二相,叫做“京、皮、朵、目、柴、马、离、降、风、火、随、摇”。在字音字形上与之又产生较大差别。除此而外,还有扒手、碰瓷、开山(以自虐强行乞讨)、装麻风病人、抽老千等等行当。这里所说的“四大门八小门”,实是在津京、河北一带流行的说法。
靠武术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江湖上称作“瓜”行或“卦子”行。这又是训音不训形。为什么叫“卦”(“瓜”)呢?实无可考。
(三)江湖特征
江湖既是一个游离于正统社会之外的社会结构,自有它与正统社会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江湖各个行当之中。
首先是它的秘密性。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关系的秘密性,一是行业技术业务的秘密性。
江湖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它体现在秘密教门、帮会和关系网两方面。明清时期的天地会、洪门、白莲教、天理教,清末民国的青帮、红帮、漕帮、哥老会、红枪会等等均是江湖组成部分。就是义和团的早期义和拳,也是先以江湖结社的形式出现。在帮会内部,互相以“师父、师娘、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相称,有着严格的辈分等级。帮会定有严格的帮规,用来约束帮内各色人等。帮会的势力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上自总统蒋介石,下至贩夫走卒,军政警宪、士农工商、记者艺员、流氓地痞等各界人士均有涉足,足见其影响之深、势力之大。武林人士加入帮会,甚至加入黑社会的极多。上海势力浩大的青洪帮都吸纳不少武林人士。北京在20世纪20年代有个安清帮,当时不少知名武术家都在帮。因为,在江湖闯荡的武林人士不在帮是很难生存的。
除了帮会组织,江湖社会极重视关系网。建立类似家族关系的师徒关系和结拜关系,来维护江湖社会的秘密性和稳定性。师父收徒传授技能,如再生父母。“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武术界的拜师收徒就属这一类。戏曲界、曲艺界、杂技界、民间中医界、手工业界等的拜师收徒也属这一类。追根溯源,均来自“江湖社会”。再有就是不同门派但意气相投的人结拜。义结金兰,结为异姓兄弟,则要“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卦子行的人以“桃园三结义”为榜样,为偶像,希冀用这种关系和关系网保守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保守住行当、门派,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秘密。
江湖社会的秘密性还体现在对行业技术、经营方式、关系网的保密上,这在武林之中则更甚之。有拳谚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就这“一句话”,有时跟了师父一辈子也未必能得到。只有在江湖中才会出现“秘籍”、“绝招”、“私功”等词汇。因为师父在对徒弟未有十分的信任之前,是绝不会将这些拿出来的。为了保密,江湖便诞生了属于自己的语言——黑话,即“春点”(我将另文阐述)。对信不过的人,“宁送一锭金,不传半句春”。春点的产生则将武林人士的关系网遮盖了起来。客观上,江湖黑话,各行当的黑话,加深了江湖的秘密性,甚至神秘性,让圈外人无法与他们接近。而江湖人士出于本能,主观上也不会轻易向外人透露自己的一点秘密,包括身世、技能、朋友、仇人。
江湖社会的第二个特征是流动性。在江湖中行走的人,绝不会固定在一个地方谋生,他们走四面吃八方。江湖郎中是游走行医卖药的;江湖术士是游走相面算卦的;江湖艺人是游走四方的演艺人士;江湖骗子就更不必说了,他们不会在一个地方行骗。而以武谋生的人,更是如此。保镖讲南走一千北走八百,护院虽是保守一处,但流动性也很大,不会在一处长住。教场似乎稳定一些,但在过去,哪有开设固定武馆的条件?生员就是问题。尤其在乡间,武师要多设场子,处处收徒,才能谋生。至于卖艺,就更不必说了。只有流动才能扩大影响,才能创造玄虚,才能保守秘密,当然,也才能增加人气。
江湖社会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欺骗性。江湖所含的各个行当都有欺骗性,当然这不是说江湖行当都是江湖骗子。靠坑蒙拐骗吃饭只是江湖行当的一种,叫做骗术门。
但在四大门中,每一门却都会含有一些欺骗性在内。比如“巾”门,从事的是相面、测字、算命、摇卦、推八字等业务,这其中的欺骗性自不待言。“皮行”本是仙姑、神汉跳大神的行当,其欺骗性不容置疑。“皮”行还含有江湖郎中,包括游医、牙医、除瘊子的、剜鸡眼的、卖草药的、卖膏药的、卖大力丸的、卖虎骨虎鞭的等等。这其中的游医、牙医和卖药的是多少懂得些医术的,但一般不会太高明,轻微病症也许能治好,大病就难说了。但他们对自己的吹嘘则是“包治百病”的祖传神医。这便有了欺骗性。而以白萝卜充人参,以牛鞭充鹿鞭的卖药人,则绝对是骗子了。“李”行,也叫“彩”门,指唱戏的、杂耍的、变戏法的,以及说相声的、唱大鼓的等。这一行应该与骗术不相干。是最干净的江湖行当。
“卦子行”也是相对较干净的行当。卦子行有“尖挂子”、“腥卦子”之分。“尖挂子”是有真本事的武术高手。这类人物在江湖上是把脑袋别在腰里挣饭吃的,讲究真刀真枪遇事拼命,他们看不起靠骗术吃饭的人。“腥卦子”是指只会些花拳绣腿,难以上阵交锋的人。这类人尽管本事不济,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营生,依然是干干净净的。只是在“腥卦子”中,有一种人,会点儿腰腿功夫,以“气功大师”为名招摇撞骗,把魔术当做气功,在道具上做假,发功抓病、请神驱鬼等等,则绝对是骗子。而无论是“尖卦子”还是“腥卦子”,都会沾有一种爱吹嘘的江湖恶习,先师吴斌楼笑谈为“十个把式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嘞”。吹嘘本门的功夫高超,有来历,吹嘘前辈高人的本事,吹嘘自己过去如何如何,吹嘘自己有多少绝招,有多少秘籍,口若悬河,气势吓人。新中国成立前曾有练轻功的,号称一跺脚能飞上故宫城墙。还有人自称有“隔山打牛”、“登萍渡水”的功夫。现在,又有人自称会“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了,这就吹得有些大了,便多少有些不实在,带着些欺骗性了。
(四)笑傲江湖有几人
前边讲了这么多,江湖社会到底可取不可取呢?显然,从上面谈的几个特征来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江湖社会可取之处实在不多,唯一常常受人称道的就是江湖义气。就是这江湖义气,细究起来,也经不住推敲。因为江湖义气,是只对自己人义气,只对哥儿们义气,对不相干的人,是不讲义气的。而为了私人恩怨,互相械斗、仇杀,甚至延续几代人,毫无是非观念。所以说“江湖之中,讲义气,无是非”。
久在江湖,必然沾染上江湖习气,如油滑、狡诈、自私、固执、不坦诚、争强好胜、斤斤计较、是非不清、无视法律、为所欲为……总之,江湖习气是不为人称道的。一些老江湖让人一眼能看出,就因为他的身上有明显的浓厚的江湖习气。
因此,在现实之社会,如有人热衷于过去江湖那一套,热衷于恢复它、宣扬它,甚而至于身体力行,实是不当之举。静下心来,思考一下,除小说人物外,古往今来,笑傲江湖的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