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武林丛谈
10835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应邀为张大为先生的著作《武林丛谈》写序,很是高兴,因为我顺理成章地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从头一篇文章《武林·江湖》读起,便很兴奋。没想到竟然读上了瘾,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脑海里闪出了几个字——这本书早就应该出。理由很简单,它让人们知道了想知道却又一直不知道的事情,知道了似乎知道又知道不详细的事情。

旧时代的武林究竟有些什么事?很难说得清楚。现代人,或者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对这个群体所了解的状况大致也就是舞枪弄棒,打打杀杀,语言粗狂,动作张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恩仇,杀富济贫,飞檐走壁,深不可测,而且这些印象又大多是从影视或小说中采集来的。当你读了《武林丛谈》之后,便会发现普通百姓所了解的武林中的那些事,除了是点滴皮毛之外,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便人为地给中国这个特殊的群体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由于过度的“神秘”,大多数人便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探秘与谣传结伴而行,最后只能归结在如何“练功夫”的神秘上。

江湖中人与普通百姓在饮食起居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而他们的生存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礼规方式、语言沟通方式以及“职业”的分类等等,却显得很特殊,就像典当行、古玩行一样。比如:旧时,靠一身武艺走江湖挣饭吃的行当很多。什么是“瓜行”?什么是“瓜子行”?什么是“卦子行”?再比如:什么是“春点”?原来,“春点”是闯荡江湖人的一种语言(黑话),而黑话在武林中怎么应用?何时应用?他们却又为何用黑话沟通?在《武林丛谈》这本书中都能得到翔实的解答。

我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从读罢第一章节,便有一种与作者张大为先生对面相坐,品茗对话的感觉。书中的文章虽然独立成篇,却不松散,不像那些读起来很费劲的理论文章或拳法秘籍,很是轻松。作者仿佛带你回到了老北京的天桥,让你知道了,“讲江湖就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桥,讲武林还是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桥,讲卖艺更是不能不提到老北京的天桥。”作者仿佛带着你面对面地采访老镖师,从而了解了保镖的职业分类与工作细节……这每一幅用文字构成的画面,都是一个具有价值的收藏品。而这本书的另一个价值,还在于它的江湖文化属性异常鲜明和突出,为武术文史、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对于武术来说,我是个门外汉,由于工作关系却让我与武术结下了缘分。记得,我刚踏入《中国体育报》当记者不久,便干起了《武苑》的版面编辑工作。随后,又相继担任《武术》、《武林大会》的版面编辑,这使得我不得不频繁参加武术界大大小小的活动,不得不与武术界的各类人物频繁往来。时间久了,便在武术界混了个脸熟。

说实在的,我也读过不少有关武术武林的书籍。读得多了,居然产生了疲劳之感。翻来覆去,不过是拳法、拳理,或一些人物传记之类。“拳法”、“拳理”的内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好像一个人所写;“传记”虽然人物不同,但事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好像英雄同走一条路。后来,我面对类似书籍竟出现了躲避式的心理障碍,凡是“拳法”、“传记”一般只看几眼目录,或草草翻阅了事,凡是武侠影视更是一概不看,因为大致情节我都“了如指掌”,难以吸引眼球。而《武林丛谈》却着实地吸引了我,因为我从中知道了想知道的事情。

我编辑过很多有关武术的文章,也采访过不少拳师,每每文章见诸报端时,自觉很是得意。而读了《武林丛谈》后感触颇深,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竟然有很多疏漏,对武林中的词汇理解也只是泛泛而已,甚至有误。比如:看了《武林·江湖》一章,才知道经常挂在嘴边的“闯江湖”,竟然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什么是江湖?为什么要“闯”?作者在这里给出了清晰而准确的答案。再如:“……江湖行当讲四大门八小门。四大门是风、马、雁、雀。八小门是金、皮、彩、卦、评、团、调、柳……”这里每个字都表示了一种职业,而每一种职业都有其讲究和说道。就这些知识而言,当今的习武者能说清楚一二的恐怕也没有几个。

说到出书,近些年武林中人倒也写了不少,能让人耐着性子读下来的确实不多,有的甚至是高产作家。我曾在编辑部接待过这样一个作者,他称自己自幼拜名家为师,闯峨眉,访少林,为将绝世功法流传后世,在一年内写成并出版了39本武术书籍,并随手赠送我10本。听起来这是个笑话,可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现实中。书自然一页都不用看,反倒能看出这个作者的狂躁心态。而狂躁的心态,又怎能够写出好的作品?

张大为先生所著此书,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所付出的极大劳动。这本书的问世,并非是作者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数十年的积累,又经过近十年的笔耕而完成的。该书没有任何虚构,没有任何臆想。其中的知识性、趣味性以及作者的公正点评,令人耳目一新。书中每一个章节的成文,作者都做了反复的采访,反复的核实,反复的修改,唯恐出现差错。作者对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所花费的精力,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的武术文化,对优秀的民间文化的热爱。

作者张大为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完成的这部书作,也恰恰体现了他做人的宗旨。

顺便提及,本书部分章节当年在《武魂》杂志登载时,曾由北京著名漫画家王春生先生绘制了插图。春生先生的画,朴中见雅,亦庄亦谐,其画风与当下流行的东洋动漫大不相同。听说此次出版,这些插图还会保留,想必能为大为先生的美文增色,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郭博文

2012年底

(作者为《中国体育报》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