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扭转世界的100次外交(下)
10833400000044

第44章 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的外交努力

1995年11月4日深夜,一条从地中海之滨传来的噩耗让整个世界惊呆了:中东和平缔造者之一、以色列总理拉宾被暗杀了!以色列全国立即陷入一片空前的悲痛气氛中。人们以各种形式悼念着这位和平斗士。电视、广播里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哀乐,播放着拉宾生前的活动、讲话录像、录音,播放着人们回忆与悼念他的访谈及文章。拉宾遇害的特拉维夫金斯广场,被改名为拉宾广场。在长达一两周的时间里,这里一直聚集着成千上万的自发前来悼念的人群。每到夜晚,人们席地而坐,点燃手里的蜡烛,形成一片闪烁而璀璨的星海。人们一次又一次地低唱着一首叫《拉宾,好人》的歌。

拉宾于1922年3月1日出生于圣城耶路撒冷,父母都是俄国犹太移民。青年时代的拉宾立志农业救国,在农业中学毕业后留学美国攻读灌溉工程。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使他的梦想破灭了,他投笔从戎,参加了反对轴心国的战斗。战争使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发挥,1964年就任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在1967年的“六·五”战争中,他指挥以色列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他的战绩赢得了以色列人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为阿以矛盾埋下新的火种。1968年1月拉宾退役从政。1974年1月他当选为议员,1974年当选为工党领导人,并出任内阁总理,1977年4月因其夫人非法在美国存款一事而辞职。

1977年4月以前的拉宾,不用说是一位主张同阿拉伯世界对抗的强硬派。以色列《国土报》曾援引拉宾的话说,他梦想“加沙地带最好沉入水中”。

1977年拉宾的政府垮台后,拉宾开始对自己以及以色列国家的过去进行深刻的反省。他看到,长期的阿以战争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财产、资源损失,还留下了严重的政治后果,数首万巴勒斯坦人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也成为造成包括以色列国在内的整个中东地区的长期动荡的一个重大根源。但以色列国内右翼势力从宗教和历史的观念出发,却一直坚持被占领土的合法性,并主张兼并约旦河西岸,强调“以和平换和平”的方针;左翼力量则从现实和可能出发,认为在保证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在被占领土问题上应作出让步,主张“以土地换和平”解决阿以之间的争端。

战争是最好的学校。拉宾也终于认识到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不是战争,而是和平;和平是历史的潮流,以色列只有顺应这个潮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对抗和战争是没有出路的。从此,拉宾就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向为实现中东和平而斗争的努力之中。

1984年9月至1990年,在工党与利库德集团组织的联合政府中,拉宾担任国防部长。1992年2月,拉宾再次当选为工党主席,1992年6月,拉宾击败了右翼集团领导人沙米尔,出任以色列总理,为中东和谈带来了新的希望。

1992年7月13日,拉宾在他的就职演说中宣布:“和平与安全”问题将是新政府的当务之急。他强调,他的政府将把中东和平及结束阿以冲突置于一切工作的首位,采取现实、灵活和大胆的步骤来推动中东和谈。他在全面寻求与阿拉伯国家和解的同时,重点放在解决巴以之间的问题,实现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的自治。他上台伊始,即向阿拉伯国家发出“令人目眩”的和平攻势。他表示愿意邀请约旦国王、叙利亚总统和黎巴嫩总统到耶路撒冷讨论和平,他也准备去这些国家访问。

1993年9月13日,拉宾同阿拉法特在华盛顿白宫南草坪上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协议》,并在众目睽睽之下同阿拉法特握手。整个世界都为之欢呼。

1994年5月,拉宾又派谴外交部长佩雷斯赴开罗同阿拉法特签署了实施巴以原则宣言的第一阶段协议。

同年7月25日,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华盛顿签署了《华盛顿宣言》;10月26日以约两国正式签署和平条约,结束了两国长达46年的战争状态;紧接着,以约双方于11月27日宣布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至此,以约关系实现了完全正常化。

由于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的共同努力,中东和平结出了累累硕果。因此,他们三人共同分享了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中东和平的重大进展,却激起巴、以双方反对势力的更大怨恨,双方的报复乃至恐怖活动,都把罪责归咎于“叛逆”。以色列极右分子的矛头指向拉宾,散发拉宾头戴阿拉伯头巾、身穿希特勒党卫军服的纳粹漫画像,公开叫嚣要杀死“出卖国家安全”的“叛徒、杀人犯、纳粹”拉宾。

然而,拉宾并未被吓倒,他同佩雷斯、阿拉法特一道,在国际社会的撮合、支持下,一次次地力挽狂澜,使和平航船不断驶向彼岸。1995年9月28日,拉宾和阿拉法特签署了在约旦河西岸扩大巴勒斯坦自治的“塔巴协议”。“塔巴协议”规定,以色列将在10天内开始从约旦河西岸撤军。6个月后完成第一阶段撤军,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辖的范围将扩大到西岸27%的地域。巴勒斯坦国的雏形已经出现。以色列极右势力的“大以色列”之梦开始破灭。

塔巴协议签署后,以色列极右势力反对与巴勒斯坦人实现和平、反对把约旦河西岸归还巴勒斯坦人的活动骤然增加,抗议示威此起彼伏,有人大骂拉宾是“叛徒”、“卖国贼”,甚至将拉宾和希特勒相提并论,矛头直指拉宾和他的政府。与此同时,以色列政府要人受到威胁,住房部长埃利泽遭到围攻;教育部长阿洛尼遭到殴打;环境部长的轿车被推下高速公路,一时间向和平事业反攻倒算的事件频频出现。

1995年11月4日晚,拉宾的好友、前特拉维夫市长沙哈特在特拉维夫金斯广场组织空前规模的集会声援拉宾。以色列内阁部长、埃及和约旦驻以大使及10万以色列群众参加集会。不料,这便为以色列极右分子刺杀拉宾提供了一次可乘之机。

“埃雅尔”决定使用最可靠的办法,即派一个杀手进行贴身攻击。1995年9月,这个密谋小组决定由伊加勒·阿米尔充当杀手。

阿米尔当场被警方擒获。他承认是按“上帝命令”枪杀了拉宾,并表示“决不后悔”。

噩耗传出后,许多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连夜发表谈话和声明,强烈谴责这种令人发指的恐怖行径,普遍赞扬拉宾为以色列和中东和平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对他的遇害表示沉痛悼念。这其中不但有素与以色列交往密切的西欧、北美国家的领导人,而且有亚太地区和东欧各国政界和社团领导人,还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我国的中央电视台和中央广播电台也以惊人的速度,连续报道了拉宾总理遇害的消息。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李鹏总理对拉宾总理的不幸遇刺,向以色列政府和人民表示沉痛悼念之情。

以色列国家和人民对拉宾遇害深感悲痛,向自己的领导人表示崇高敬意。他们纷纷从各地赶来向自己的总理作最后告别。只有500多万人口的以色列,竟有100万人瞻仰了拉宾的遗体,这说明要求实现中东和平的愿望已深深扎根于以色列广大人民的心中。当时以色列人民最为普遍的一句话是:“犹太人的事业,不是哪一个人的事业。拉宾遇害了,以色列人民还要继续走自己的路。”

为了中东和平,萨达特倒下了,拉宾倒下了,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也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为了避免中东再次出现萨达特和拉宾的悲剧,为了使千万人的鲜血不付之东流,阿以双方对解决中东冲突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以历史作借鉴,按“土地换和平”的既定原则办,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和平,反对暴力,这样才能大力推动中东和平的进程,早日实现中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