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6月22日前后,中英政府高层通过外交渠道进行紧密接触,一场影响香港未来命运的谈判,几天后迅速在北京举行。
英国首相梅杰很重视中英关系。这位年仅48岁,自1894年以来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1990年11月接替执政11年半的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他任首相后一个多星期,英国政府就决定恢复第二批总额约为3亿英镑的对华软贷款。
1991年7月,梅杰又呼吁美国延长给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他指出,由于香港经济与大陆经济紧密相连,因此,“美国延长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对香港极为重要”。
梅杰希望机场问题能够很快得到顺利解决,以便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他写信给李鹏总理,希望中英关系尽快恢复。中方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中英谈判的最后拍板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
6月30日晚,通过讨论,中英双方就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上取得一致,谈判最后敲定,鲁平主任和柯利达特使草签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问题的谅解备忘录》。
长达9个月的中英新机场问题谈判圆满结束,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次谈判中,双方所用纸张竟达半吨之多!
这是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之后在香港问题上一个最大的发展,将对香港后过渡期的6年产生支配性影响,标志着中国一英国一香港三方关系跨入一个新阶段。
1991年7月4日,北京时间下午5时,中国和英国同时分别公布《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谅解备忘录》。
在伦敦,英国外交部宣布,英国首相梅杰即将访毕。访华的目的是要同中国领导人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梅杰欢迎英中双方达成这一协议,认为这有助于增加香港的信心。
1991年9月2日,英国首相梅杰访华。
几分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迅社——新华社发出第一条快讯“英国首相梅杰抵京”。数十名各国记者纷纷抢发了30多条电讯,对梅杰访华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第二天中午,在宽敞明亮的人民大会堂西大厅,桌上插着的中英两国国旗格外醒目。李鹏总理和梅杰首相面带笑容地坐到了一起,两国政府首脑庄重地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一份极具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上。11时43分,双方交换文本,握手。此时,镁光闪闪,将这一瞬间载入了中英关系史册。
至此,《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正式签署生效,在场的中英双方官员热烈鼓掌,李鹏和梅杰举起酒杯,互相祝贺。在悦耳的碰杯声中,金色香槟酒香气四溢。大厅内一派轻松欢快气氛。
梅杰成功的中国之行,以及《谅解备忘录》的正式签署,表明了中英合作的新开始。
梅杰说:“《谅解备忘录》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香港,它标志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
李鹏总理说:“《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不仅有助于香港继续保持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空中心的地位,也为中英双方今后在香港问题上加强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之后几天的访问、参观、游览均给英国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显然,梅杰对于自己的中国之行十分满意。
至此,长达11个月的中英机场问题谈判落下了帷幕,备忘录的实施则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开始,表明在过渡期,中英两国的利益和实务的参与都变得非常具体。赤鲜角新机场需填海取得土地约127公顷,这相当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是香港历史上最大的填海造地平整工程,整修工程要挖走7000万立方米的海底沉积物,要削山移走8500万立方米的岩石,需1.8亿立方米的填海材料。
单是填海材料,若以现在一般重载卡车装载8立方米重量计,需动用800辆车每日往返40次,要两年时间才能运完。
建筑承包商为此准备使用一批车轮直径达一层楼高的巨型运土车,每辆可装载200吨材料。填海工程耗资近百亿港元。
新机场建成后,有两条各长3800米的平行跑道,两道之间相隔1525米,可全日24小时运行。每年接待旅客量可达8000万人次,比现在的启德国际机场的最高客容量高出3倍。
作为连接新机场和港九的必经之途青马大桥,其工程之大,单是桥墩就高达196米,比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楼还高,所需钢材量是香港汇丰银行总行大楼所用的钢材的一倍半。
全桥跨度长达1377米,落成后是全球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巨型桥梁,工程费用预算达60亿港元。
至于疏导旅客的高速铁路系统全长22公里,比九广铁路由九龙总站到罗湖桥还长,在北大屿山的高速公路则长达13.9公里。
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基建项目,当然需要双方的合作和支持步入实施。以后结果如何?当然还得拭目以待。
长达11个月的中英香港新机场问题的谈判经历几番曲折,以备忘录的签署为标志圆满结束。
但是,随着“九七”临近,庞大繁复的香港主权过渡系统工程还将出现更多复杂的问题,中方参与香港过渡期重大问题的解决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不容置疑的。
在整个后过渡期余下的5年多时间里,双方的参与磋商、全面主权交接和领导人选的物色等必将出现多姿多彩的场面,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客观的现实。
根据备忘录,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将比以往更频繁、更细致地交换意见,双方不可避免地还要坐到会谈桌前。
谈判,还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