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儿童现代生活与健康
10832700000025

第25章 排便习惯与纸尿裤

当越来越多家长摆脱了洗尿布的困惑的同时,也忽略对孩子大小便的观察,而大小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是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的反映。有些家长图方便,长期地给孩子使用“尿不湿”,忽视早期培养孩子自己排尿。孩子也因为穿上了“尿不湿”,就可以想尿就尿,即使尿床也不会感觉难受,也没有憋尿时的紧张感。这样既不能达到训练孩子的膀胱储尿功能,也不能训练孩子的控尿能力。现在,有许多孩子到了2岁还不会自己排尿,甚至4~5岁夜间还尿床,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造成膀胱储尿功能降低。1岁的孩子也是学走路时期,让孩子的大腿之间还夹着一个胖乎乎的、硬邦邦的“尿不湿”,孩子只能劈开腿走路,走起路来还会磨腿,时间一长对孩子腿形发育很不利。纸尿裤透气性不如布尿布,而且还容易产生皮肤过敏,尤其是纸尿布的种类较多,也不一定都是棉布制作,所以许多孩子不能适应这些尿布,引起过敏性皮疹。婴儿在6个月前,排尿次数较多,使用纸尿裤还是方便的。孩子6个月后可以在夜晚使用,既让家长省心又能让孩子睡个踏实觉。白天尽量使用纯棉布的尿布,勤换洗。1岁以后最好让孩子逐渐脱离纸尿裤,训练孩子自己上厕所。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尽早让孩子学会自己大小便。1~2岁的幼儿是接受大小便训练的最好时期,此时他们对大便的先兆和排泄也有了更鲜明的意识。

排尿便是一种条件反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训练孩子定时排尿,逐渐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长到了1岁,对大小便开始有了认识,孩子玩着玩着会突然停下来,显出不太舒服的样子,也可能用某种表情或某种声音向父母表示尿布脏了,仿佛在期待有人前来替他们清扫一番。当孩子有表示时,大小便已拉出来了。所以,要使对肠运动的先兆产生充分的意识,在粪便排出之前及时发出信号,能够将大便拉在厕所里,还需要一个过程。当孩子有排便的感觉了,孩子可能会“吭吭”、脸红、瞪眼、凝神等,细心的妈妈如发现这种现象就可以试着“把”他。此时,妈妈可发出某种声音示意,最好每天能固定一个时间来做,这样可以逐渐形成条件反射,使孩子养成到时就大便的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孩子夜里不尿和少尿的习惯。临睡前尽量不喂水,要喂饱奶,睡前把一次尿,使孩子慢慢习惯于夜里不尿或少尿,这样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休息,睡个好觉。

当孩子可以自己坐盆时,开始培养孩子坐盆尿尿,每天按时让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小儿一接触到便盆就会自动排便。一个习惯的养成,一定要持之以恒,逐渐培养,做父母的要耐心,不要几次不成功就放弃。良好的排便习惯,不但是卫生问题,而且还能使消化系统的活动规律化,有利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一般小儿能理解排便,能够训练排便的合适年龄在18个月左右,过早或过晚均影响效果。开始训练小儿大小便时,首先为孩子选择舒适、像玩具一样的便盆,它的外观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如颜色鲜艳、卡通形态,选择塑料的,以避免冬季孩子的皮肤碰上去感到太凉,放置在小儿易于使用的位置(不一定是卫生间),便器应有适宜高度,使双膝水平高于臀部,双足应着地以便用力,并学会排便用力。当孩子对便盆有兴趣以后,在大小便的时候,就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坐便盆。一般选择在餐后30~60分钟,也可以选择父母或孩子时间合适的时候。如果孩子对便盆有恐惧感,不能勉强,孩子不愿意坐便盆不要强迫,每次5~10分钟较适宜,避免排便时久蹲、久坐及强努而导致肛门肌疲劳。每天这样试一试,经过1周左右的训练,小儿均能按要求定时排便,排便成功后父母给予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在训练期间儿童自信心比较脆弱,如排便失败不应训斥,以消除小儿紧张感。训练中可能出现后退现象,如强忍粪便而不排,后退为训练中正常现象,不代表失败,父母应接受这一事实,不必焦虑、叹息或施加压力。一般1岁半的孩子是培养大小便习惯的适宜年龄,到3岁就应该能自己到厕所排便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大小便习惯,与孩子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正常排便能减少直肠粪便潴留,保证孩子饮食、睡眠,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