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51

第51章 秋韵和声叩帘笼

秋,穿越了夏的热烈与燥动,踩着岁月的鼓点轻叩帘笼,瞬间挤满大大小小的屋子,大地在暖暖的风里,渐渐泛起暖色的金黄。

恰天高云淡,裁出一段秋风,挂上眼角眉梢,亦挡不住出门赏秋的意兴。于是,捻一片秋意,挂在衣角,行走在乡间的青石路上,在渐起渐落的音符里律动成两个字的小令,悦耳、动人、风情。

秋风染黄了梧桐第一枚叶片,默默地挥别还在浓绿的众兄众弟,挥别给予它生命的枝头,寸寸陨落。积雪草密密匝匝地铺满一地,络实在叶底藤上悄悄结着珊瑚珠般的红果,或许俏皮了,攀爬上那水边虬螭的香樟树干,一路绿到了树梢。暖阳笼罩的秋只是颜色显得暗沉了些,却更浓厚了。绿到成靛,似要倾吐出些蓝出来,风一吹抚,才瞬间染上一层胭脂色,流光里它如一只金色的蝶,凄美地划向大地。那红色,似能滴出血来。秋,便在另一枚叶片老去的光阴里,渐渐延深。

总以为秋风之后,那池莲早该辞岁,却不料,烟雾氲氤之下,荷花虽开得颓败减色不少,却依旧有莲叶田田。倾身去闻池塘里由荷长成的莲蓬,一缕残香淡淡地在风中弥漫。那莲未开时叫荷,含苞欲放时称之为荷,开得大方起来,开得绚烂起来,开得肚子微微隆起,便叫做莲了。荷是姑娘家,如今荷长成了莲,想必莲就是许了人家的少妇。赏尽繁花,赏尽妩媚和矜持,褪却光鲜后渐成的枯黄却寓着一种禅意。那是静美,是被岁月涤荡后从容的心境。荷与莲其实也都是一人,只是身份不同罢了。莲比荷多了份沧桑感,所以她是有心思的,没人能懂,只默默把那份沧桑刻进了骨子里,由不得她不成长。那份成熟的韵味之美。是一种清冷的快感。此刻若和着江南丝竹,泪便会落下来,心窗被叩开了,彻彻底底,能看到水下藕样的影子。

水边栽的垂柳,和“岁寒三友”松梅竹相比,垂柳好像不被文人墨客们看好,还在没心没肺的绿着,然而绿得很经典,或翠绿,或淡紫绿,让人想起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柳,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这秋天的柳,依然是碧玉妆、绿丝绦,端的是一位千娇百媚的迟暮美人。偶尔打这经过,看翠绿的柳枝轻拂,再阴郁的心情,也会豁然开朗。

桂花是最不张扬的植物,大小适中终年常绿的叶,永远葱郁一树。而那花,也是小而零碎,素嫩的黄色,虽有金银丹桂的区分,而颜色或有深浅,但是,遥望去,依旧是一树绿色。沁人心肺的香气却不断溢出来。想来它不开花,不带香气时,默默地伫立在道旁屋后,谁会去注意它,谁会去夸奖它呢?月季依然饱满鲜艳,花香袭珠帘。鸡冠花还在悄然地开放,大朵大朵的艳红,俗也可耐。草丛里的薄公英,储满一仓洁白的伞,正等待着丽日下启程,飞向比远更远的远方。

水稻和玉米在温和的润泽里,悄悄地成长。那棵矮胖的老树上,结着今年的柿子,像一盏盏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将日子照得透红透亮、活色生香,那份喜悦的脸红得又像一个待嫁的新娘,一生一世都结着低调的果实,心中一直掩着一个宝石的梦,笑而不语,目光似暖暖的秋阳,纯粹、干净、不染半点尘埃。于是懂得,无论岁月有沧桑,心中都应有信念。信念是生命中的太阳,心中有个太阳才可以承载灵魂的信念,心才会有方向。

想起每年金秋赏桂的时光。都会约三五知已烹茶煮酒,吟诗唱曲。风起处,叶落潇潇,知名的不知名的花絮落了一头一身,然而谁也不忍心去将它拂落。因为四季的变更,生命必然的存在,多么自然的事情,所以秋的季节道是无情却有情,“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看看人家古人刘禹锡心态多好!难怪他活到七老八十。

沧谰之下,霜叶点染,兼层叠娇花嵌缀。本是秋阳无奈时,却惊醒十月小阳春。双双燕剪柳,对对莺泣花。地上虽铺开一片青绿,却绵延浅淡,秋韵无边。季节从容的容颜里写满的是没有一丝矫饰的纯真。薄如蝉翼的花瓣脉络里流动的岁月从眼角浅浅溢出,在一双布满皱纹的手中握着比磐石更坚固的信心,枯黄咀嚼起来不只是涩一种味道。拄杖而行,身边那个人永远是最冷时的温暖,阳光灿烂时被我们忽略。坐在花瓣上看世界,万般只是擦身和携手两种。从擦身到携手,只走过花开的一季,而枯黄到凋零才是携手走过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