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47

第47章 名人故居

“青岛之红瓦绿树、青山碧海,为中国第一……恐昔人之仙山楼阁亦比不及,诗文不足形容之。”之前因为康有为这样一句对青岛最确切得当的评价,就有了我对这座城市名人故居的神往倾心,有了这个春天赴诸实施的青岛之行。

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空气中到处氤氲着水汽,这里最适宜去做梦或神游、去思念去痴想,也适宜记住或忘却,来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这些文化名人之所以入驻青岛的初衷。这里最能让这些文人雅士集聚之地,多少有它的理由。一定是青岛别有韵致的人文景观与美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让无数文人雅士蜂涌而至。这不,先有康有为来了,再有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来了,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都来了,这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拥有一定声誉的文化名人都在青岛留下了他们的生活印迹,这不能不说,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青岛人文发展中引以为荣的一段历史。

为了寻找青岛残存的文化,这个下午,闻着城市清新的气息,沿着先人走过的足迹,我在老城区里不断的转着,去追踪寻访这些名人故居。这些文化名人的旧居,静静隐藏在青岛海滨各个风景区里,由于青岛得天独厚的气候,青岛的市南区是老城区和新城区融合之处,在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附近是一片红瓦绿树的典型代表,行至海滨一线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在海洋大学校门外有一个地图,沿着这个地图看,有近二十处名人故居。但这些故居虽名气很大、数量众多,但正式对外开放的只有康有为故居,其他多为民居,有人居住,缺乏有效的开发保护,居所乱糟糟一片;整体分散不宜寻找,无法形成一个很好的景点群。正是这样的分散、凌乱,让这原本可以积聚的名人效应也逐渐削弱,甚至荡然无存。但有兴趣的人仍然可以前往看看。

被誉为“康圣人”的大学问家康有为的故居坐落在小鱼山东麓福山路5号。此处是前德国总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受列强的瓜分掳略,由此激起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青岛的蓝天碧水,吸引他的目光,1922年他来青岛租住,此后三度到青岛,直到在青岛仙栖崂山。正如他将逊帝溥仪赐题的“天游堂”的御匾悬于宅内,他把这座宅院题称之为“天游园”。

在一条开满鲜花的路旁,我们发现了梁实秋的故居,进大门后,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已不知哪一家是其故居。站在这里,我仿佛看到1930年,身着中式衣裤和长袍的梁实秋,行走在微斜的崎岖山路上,风度翩翩,精神俊逸,天天步行回青岛大学。他很喜欢青岛,认定青岛的旖旎风光和清爽的气候,宜于定居。他在《忆青岛》一文中写道: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因此,他不管春夏秋冬,教学之余总爱到海边漫步。梁实秋相当重视友情,常在家中与友人推杯换盏,猜拳行令或谈文论艺,切磋学术,往往黄昏入座,深夜始散。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一个浩大的工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一工程一直到台湾他晚年时才完成。如今,我们在这里能看到只是几个居民茫然的眼神。

沿着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就的小径,有节奏地叩打着地面,起伏着往前,步步登上福山路3号的沈从文的故居。院内植满了花草,与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洪深故居相邻,站在这栋二层依山面海的西式小楼前。我仿佛看到1931-1933年沈从文在青岛大学中国文学系执教期间在此居住。灯下笔走龙蛇的情景,短短两年间共完成传记、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数十篇。也许是青岛的碧水青山让沈从文先生忆起了自己的故乡湘西,在青岛,他的代表作《边城》酝酿而成。

1934年秋,怀揣着国立山东大学聘书的老舍带着家人来到了青岛于黄县路12号一个幽静的小院寓居,在这幢坐北朝南的二层小楼,他先后完成了短篇小说集《樱海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不朽况世巨著。住在青岛期间,是老舍写作生涯最闪光的时期。离开青岛后,他不止一次地沉溺在对青岛的回忆中,最让他魂牵的是青岛的宁静。他在自传中自语:“青岛安静,所以适于写作,这就是我舍不得离开此地的原因!”

青岛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她有着美丽的滨海,将休闲与城市完美地融合,到过青岛的人都会爱上这里的海滨一线。青岛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更将此处变为一个疗养胜地。在一个旅游城市生活了几年,真的是一种享受。这里适合居住,适合休闲,适合疗养,适合养老,同时因为有了这帮文化名人巨笔濡染,墨飞如雨,众星捧月,共鸣交响,青岛也而更加的钟灵毓秀,大气磅礴。虽然1891年才有行政建制,但却是全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也得益于完好无损地保存着一大批名人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