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40

第40章 古镇西溪

有人说,先有西溪,后有东台。西溪,千年古镇,东台之根。淡墨描绘过的西溪,白墙黛瓦,古意拙朴,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们心里长出草来,开着黛色的花来,永久地定格。

来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老成持重的西溪,沧桑肃穆,斑驳的墙壁,似它风霜岁月的一层老茧。墙顶的荒草,似它仙风道骨的几缕胡须。浅浅淡淡的青苔,则似它磨难出的点点老年斑。不过,正是它两千多年来素面朝天不变的本色,才完美了西溪。

三里路这条晏溪河边青砖铺就的路,是从前通向享有“苏北周庄”美誉之称的古镇西溪唯一的古栈道,在人们记忆里,它仿佛与时光一同出发,贯穿古老的梨木街,延伸至八字桥,凝聚着古镇西溪数不清的古往今来,风中千年默默诉说世事沧桑,一路的过来又一路的远了去。

寻着历史的声音走进梨木街的高墙窄巷,每一个音符,都似敲击在心上,古海陵之地的西溪,那时候是热闹的,脂粉花戴、豆花油条鱼汤面,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暮鼓晨钟,香火梵音,寺庙庵堂诵经声,从早到晚,巷子有多长,他们的声音便有多长。

老屋、古井、寺庙和庵堂在街中随处可见,好多房子多为明清遗物,那些人家门户洞开,迎接我们这些陌生人也是一张充满笑意的脸,进得门来满眼木刻砖雕,举目古瓷古画,厢房里铺着木地板用脚敲击出的咚咚声也是别样的,还有古色古香的旧时家具,仿佛走进了文物展览馆,一切在古镇寻常人家里显得如此平常和简单,简单平常得就像阳光空气和雨水。

梨木街中有口“缫丝井”,大旱之年不涸,七仙女为帮助董永赎身而织三百匹云锦,缫丝井就是她汲水缫丝处。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临西溪,建亭其上。郑板桥的老师顾繁曾在亭上作《缫丝井亭记》。日军入侵前,井上还有凉亭,四角凌云,翼然欲飞,井旁石碑上有亭记,日军入侵后,亭毁井存。缫丝井旁,现代织女们在织机前飞梭织毯,织机声在夹杂着乌鸣鹊唱的古镇里,静静流淌的溪水旁,将一缕缕割舍不了的情思织进时光里,柔进人们心中,悄无声息地演绎着一幕幕剪不断、理还乱的,令人回肠荡气的故事,让混迹名利场中的人不由顿起归隐之心……

从“缫丝井”往南走,还有个“金钗井”,传说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时,董永在后面拼命呼号追赶,天兵想加害董永,为了保护董永,七仙女就拨下头上的金钗在地上划了一根线,遂成一条河拦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将金钗插在地上就成了两口井。七仙女回到天庭后生下了一个男孩,天帝震怒,七仙女只好将孩子送到人间给董永扶养,丢下孩子的地方叫“舍子头”,孩子哭闹乱蹬掉下的两只鞋分别叫着“东鞋庄”和“西鞋庄”。

走上八字桥,步履是轻轻的,心里是悠闲的,仰首,是白云流岚,俯身,是曲水流觞,溪光杳霭,引人入胜,仿佛走进了一个黑白老片的镜头,这时要是手中再撑把油纸伞,自己一下便成了明清小说里的开头诗了,难怪江南人多情,自古那些缠绵绯恻的故事也多半在桥上发生,桥上相见,桥上盟誓,桥上相别,旧的风物使清水之上,多了一份情致,三分婉约。伫足桥头,那些曾在书本里见到过的人和事渐渐变得明晰起来,从西溪走出去的三盐官,后来相继成为治国宰相的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仿佛一下子从文字中鲜活地走了出来,青砖小路上远远近近亦响起他们曾经留下的跫音。

八字桥向南不远处,千年古塔海春轩塔似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屹立在古老的运盐河畔十三多个世纪。只要稍加关注,还能从塔顶的铜葫芦、相轮、铁覆盆或塔基哪个地方,窥出当年海水浸泡之后残留的盐汁,那直冲云霄的“定海神针”还残留着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依稀听到清代诗人吴嘉纪“溪光浮佛舍,塔影压渔帆”的诵诗声;运盐河畔,隐约听到当年渔民裂人心肺的哀怨呼号声;溪光塔影里,尉迟恭平定天下的厮杀声,渐渐地化为轻歌曼舞在溪边缭绕徘徊。

相传唐朝建立之前,山西朔州,今(朔县)尉迟恭之母曾到西溪避难。西溪东面是大海,沿海多为盐民和渔民。渔民出海捕鱼每遇浓雾或风浪,常有海难发生。尉迟恭母亲见此情景,她嘱尉迟恭日后若为一官半职,定要在西溪建一座宝塔,以便渔民出海辨别方向。李世民后感恩于尉迟恭曾在战乱中救过他的命,在平定天下之后,遂准奏在当时军事要塞,全国重要的产盐之地南通到淮河口建一座方向塔,并由尉迟恭监造,此塔又有“孝母塔”、“尉迟塔”之称。传说塔顶是“分风铜”所制,有了它,台风会越境而过,故沿海渔民称之为“定海神针”、“镇海塔”。

通圣桥南,古刹泰山寺的钟声敲出一派祥和虔诚的梵音,高大的大雄宝殿在晏溪河畔随情写意,桥北泰山大道将古镇西溪的风光和都市一下子拉近,将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溶为一体,“西溪胜境”四个大字金光灿灿,成为西溪光鲜宽阔的额角,牌楼两侧四副楹联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韵犹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贾风雅千年。

西溪有的是江南柔情的雨丝,有的是雨丝下打伞荷巾的姑娘,有的是“诗词大道”落地景观灯箱上历代文人墨客吟咏西溪的二十四首诗词。一路徜徉,吟诵,不知不觉就会变成一束江南的丁香,自然而然就成了戴望舒笔下古巷里丁香般的姑娘。不过,走走停停,寻寻觅觅,哪一道秋波才能打湿你爱情的梦想?哪一泓秋波才能漫进你温柔的梦乡?

若是往深处走,也许答案就有了。木阁,绮楼,回廊,临街那青瓦白墙的屋檐下,打开着一扇扇木格古窗,一个个大开的店门上,花开,鸟鸣,蜂飞,蝶舞,鱼游,还有蔬菜庄稼家禽,都在上面鲜活地飞翔和成长,西溪人将智慧、荣耀和一生的梦想都刻在了上面。

石板铺就的路,平平仄仄地连缀着西溪的每一个或长,或短,或窄,或宽,或直,或弯的小街。三里路,梨木街,通圣桥,泰山寺,八字桥,海春轩宝塔。这些都是西溪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谁,只要走进这些小街小巷,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砖,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幽长的遐想,就会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西溪的故事更是一口打捞不尽的历史深井。太子佛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太子佛铜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经》“九龙灌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这里举行九龙灌浴法会,当梵乐萦绕的时刻,周边的九条龙为太子像喷水灌浴,古今交融,与整个街道浑然一体。人们在音乐声中向佛祖祈祷和平,祝福安康。

沿着泰山大道去西溪新建的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寻访仙踪,是在寻找内心的轴坐标,西溪是横坐标,天仙缘就是一条纵坐标。幽梦、流逝、古典是主题。飞波流韵的肝肠河、辞郎河,淡墨描绘的老槐树,古今交融的园境营造,汉唐风韵红瓦牌楼,古意拙朴的碑廊亭台,烟锁雾迷的近贤桥……一一展开,自有三分的婉约,七分的内敛,引来无数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传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当年,七仙女一不小心,把情爱留在了西溪,从而成就了一段千古传奇佳话。老槐树下、凤凰池边、缫丝井旁,董永与七仙女恩恩爱爱,戏水鸳鸯,百年好合;土地公公微笑着隐在树干上;天庭六仙女载歌载舞飘然而至,为之祝福;八字桥畔,仙鹤冲天而上,迎接众仙女。天上人间,古意拙朴,完美和谐。

千年风雨一幕戏,戏下场了,镇园之宝的老槐树,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民间茁壮成长,枝繁叶茂,风情依旧。相传《天仙配》里的老槐树就长在台南的十八里河口,董永和七仙女就是在这棵树下指树为媒的,广山境内的殷庄亦由此演变而来。

当年仙姬七女眷顾西溪这块圣地,古镇及附近地区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多达50多处。园内浮雕长廊内的12幅画面的浮雕,将“董永传说”完美演绎。这些典故在西溪方园几十里内都有证可考。如今它们的轨迹,它的神态,它的喜怒哀乐,全托付给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的流水了。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是的,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来了,年年从这条路上走过,天上人间,七夕相会。范仲淹、吕夷简,晏殊都向里走来,煮海为盐,呕心著述。近日,中央四套《走遍中国》百集古镇系列片栏目摄制组也扛着摄相机来了,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就够了,足以让西溪人骄傲了。

那么,留下来吧,留下来你就会是西溪故事里的一个人物,一个情节或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