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与太阳一起行走
10830000000031

第31章 纤纤发丝绣乾坤

说来有些惭愧,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东台发绣,虽近在咫尺,于我来说却有些隔,不是万水千山之隔,不是雾里看花之隔,而是面对面不能相知的隔。

5.19发绣节,上级要我写发绣节文艺晚会节目串场词,因为缺乏对东台发绣的相关了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满大街地乱逛,在街头我看到了一排排经营发绣的店铺和工作室,便有心上前访一访,于是,我找到了这家绣馆。

在这里我看到了东台发绣最为原始的面目,一个个绣架兀自竖在那儿,染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头发摆在一旁,绣绷上绷着薄如蝉翼的丝帛,一只神态毕真的猫在上面戏蝶,我问绣娘这是什么绣法,她神秘地一笑,说,你两面看看就知道了,我这边看看,那边看看,然后冒失地问,是双面绣吧?绣娘点头微笑。

双面绣的名字,慢慢品来,别有意味,是速写时下一种世态心情,隐喻着同一种人生,会活出不一样的精彩。它有时带有情绪化,摆脱了常态总总思维,以形形式式,不平常的心境,组织在同一画帛中两个不同平面上,在转化绣品的过种中,将生活中千般晦涩,万种情怀,表现到了极致。

于是,我偿试着用写意的心情去看发绣,细看,每个绣架旁,都有两个绣女面对面地飞针走线,绣架上,花在上面开,鸟在上面唱,蝶在上面舞,鱼在上面游,还有蔬菜还有庄稼还有家禽,都在上面鲜活地飞翔和成长,松鹤延龄,虎虎生威,人物山水,十分传神,令人眼光缭乱,美不胜收,用温润如玉这个词来形容东台发绣,再恰当不过。

东台发绣用料很有讲究的,所用头发非少女秀发莫能绣,特别是传统中国画,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那些富东方艺术气息的双面绣,那些湿润光泽的毛发,在绣女的指间,缤纷上场,让人有一种轻触微温的感觉,那些反映水乡生活题材的双面绣,一块丝帛的两面绣出两种不同动物,水墨画一般,设色繁复,品质润洁,情节和赋色上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思想,将水乡的光线与色彩顺延到绣面上,有一种延伸的阅读感。

生在水乡的绣女们用自己的青丝,将智慧荣耀和一生的梦想都绣在了上面。“肌肤毛发,受之父母”,古人对于头发向来敬重,成就一件发绣作品的往往是信念、信任,而远非绣工针法这么简单。

源于唐而兴于宋的发绣,北宋微宗年间曾专门在宫中设绣画专科,在大英博物收藏着南宋赵构之妃刘安发绣《东方塑像》。如清康熙《绣考》中所载:唐海陵西溪发绣阿弥陀佛……,我真神往了,西溪古集镇乃东台之根,唐代曾是全国最大的盐场之一的东台西溪乃发绣的发祥地。而在唐代,西溪商业繁荣,佛教兴盛,据说,信女们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纷纷剪下长发绣成阿弥陀佛的字样,而后在佛前虔诚地跪拜。一时间,民间青年女子为表达对爱情的忠贞,纷纷效仿,从头上剪下青丝,灯前月下,飞针走线,绣上情郎喜欢的花鸟虫鱼。

一旦头发成为某种象征承诺,青丝为证的发绣也就具有了神秘的诱惑力。品味着这些与生命有着某种关联的名词,立时滋生出某种敬畏之心,却区别于别样的情愫与文心,这文心,是虚实相生的。

东台的发绣艺术在历经朝代的风云,战火的洗劫之后,到了清末民初,几近衰绝,七十年代初,东台工艺厂一帮师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应有的担当,一群下放在盐阜地区的苏绣艺人加盟友东台工艺美术厂,让东台发绣柳暗花明,一幅巨幅名画《清明上海图》让东台发绣蜚声海内外。今年5.19发绣节上,我带着采访任务走近发绣节专设的绣馆。一排排绣架旁,一个个戴着蓝花布头巾,清一色的身着蓝色花布袄的绣娘,以丝绢为底,以绣针为笔,精工绣制一幅幅发绣作品,其用材奇妙、清秀高雅的格调让来宾点赞不绝口,展厅内一幅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晚年力作绣成的《富春山居图》以其1380厘米的身姿亮相展会,因为它问鼎全国最国奖项——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的特殊身份,引起不小的轰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来宾驻足留连。

同苏州的苏绣,上海露香园的顾绣,湖南的湘绣一样,发绣作为一门艺术,堪称中国工艺美术世界里的一朵奇葩,古朴典雅,雅洁秀丽且色泽自然。记得儿时每年曝伏,母亲总会从箱底鄱出用五颜六色丝线绣成的花花绿绿的门帘在阳光下曝晒,母亲告诉我,这是刺绣,是外婆给她的嫁妆,这就是我对刺绣最初的认识。而面前的发绣与儿时记忆中的刺绣那艳丽色彩有着质的区别,这种用少女青丝织成的图案有着青花瓷的神韵,水墨画的留白。

发绣因其用材的奇特,工艺的精湛,风格的典雅,融合了书、画、印、染、绣、织、装裱于一体,仅针法就运用滚、施、缠、套、接、切、扣、虚实针等数十种针法,达到平、齐、细、密、匀、薄、和、顺、光等最佳艺术境界,从而坐得秀、奇、俊、丽,而被誉为“天下一绝”。一幅长达1241厘米的画卷,12000多个人物,将山水人物世间百态尽揽画中,世上最长的刺绣作品500罗汉图,以3300厘米的身姿出现在绣都东台,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奖,荣登吉尼斯榜,一幅中国画十大名品之一的长卷《姑苏繁华图》,以浓墨重彩写尽康乾盛世古城苏州的繁华,在全国工艺刺绣大赛上获得金奖,可以称得上是绝唱,近年来,东台先后绣制出《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有着一千三百多年辉煌历史的东台发绣,在历经清末民国初期近一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像一个哑音后的长调,破空长啸,为世人瞩目,成为东台的一个文化符号。

我终于明白东台发绣之所以雅丽于其他,缘于它曾经的磨难,诸多历史影像使然。就像东台的董永七仙女传说一样,这些里下河水乡人文特色,文化元素,仿佛美人的胭脂,为这水乡绣色淡抹上一些神奇的色彩。

了解了东台发绣,我的审美情趣,越来越接近这件古老温静之物,喜欢这种精致的水乡的古典,小小天地,可见山水,可见天地,氤氲有灵气,回味起来,内心如五线谱,起伏不定,绵延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