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57

第57章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

明朝安塞王朱秩炅在他的《古冢谣》中描述道:

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

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时王与侯。

当年拓地广千里,舞榭歌楼竞华侈。

强兵健卒长养成,眇视中原谋不轨。

岂知瞑目都成梦,百万衣冠为祖送。

珠襦玉匣相后先,箫鼓声中杂悲恸。

世更年远迹已陈,苗裔纵存犹路人。

麦饭畴为作寒食,悲风空自吹黄尘。

怪鸱薄暮喧孤树,四顾茫然使人惧。

天地暗惨愁云浮,遥想精灵此时聚。

君不闻人生得意须高歌,芳樽莫惜朱颜酡!

百年空作守钱虏,以古观今还若何!

贺兰山下的古冢便是昔日西夏王朝的帝王陵墓。西夏陵位于距宁夏银川市35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陵区内现存9座帝陵,207座陪葬墓。西夏陵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西夏陵园制度、西夏建筑和西夏文化的宝地,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宁夏主要旅游景点之一,也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20世纪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西夏陵和明以前的历代帝王陵一样,地面建筑早已被毁,成为废墟,但其遗迹保存较好,布局清晰,高大突兀的塔式陵台仍然奇迹般地屹立在那里,令人瞩目。依陵墓的自然分布,西夏陵可分为4区,自南而北纵向排列,每区各有帝陵2~3座,其分布又可分为前后两组。前一组1~6号陵,排列形式1、2号陵居前(南),左右并列,前后错开。另4座居其后,左右成两行,前后成两排。后一组7~9号陵,大体成“品”字形排列。陵墓的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区间洪沟分割,皆有一段距离。陪葬墓多集中于帝陵左右或前面,成群组式分布。西夏陵的规模可与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南省巩县的“宋陵”媲美,造型独特,与早期的西夏贵族的“障水别流,凿石为穴,既葬,引水其上”的葬俗完全不同,每座陵园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占地10多万平方米。陵园均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庄严肃穆。外围四角筑有角台,似为陵园四界标志。神墙外部前是左右对称的鹊台、碑亭。进入月城,两旁并立石像。内城四角各有角楼,四墙正中各置门阙。内城中心前方是献殿,作为祭奠场所。其后偏西有高大突兀的五层或七层塔石陵台。这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是西夏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形式风格与埃及金字塔相似,故有“东方金字塔”之称。这里曾经辉煌无比,也曾是蒙古人发泄仇恨的对象,蒙古灭西夏时,对西夏的皇家陵墓进行了破坏。后人称西夏王陵为“李王墓”“昊王墓”。民间传说李元昊生性残暴,喜欢杀戮,因此担心死后陵墓被掘,于是征调数万民夫为自己建造陵墓,强迫民夫每天修成一座墓,一年后修成360座,李元昊把所有修墓的人全部杀死。李元昊死后,葬入其中的一座,后来盗墓贼始终没有找到李元昊的真墓。这当然是附会了中原王朝帝王“疑冢”的故事。有的史籍上记述“李王墓”:“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宋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

这里的陵墓已有千年的历史,今天西夏陵园已变成一片废墟,显得有些荒凉凄惨,但是那些高大的陵台、鹊台、角楼、神墙等,经历了风雨的洗刷,烈日的曝晒,依然傲立在那里。那高大的陵台、色彩斑斓的瓦砾、制作精巧的雕龙玉柱及碑碣残片,形似鱼脊的墓道封土、古朴简陋的土洞墓室,记载着西夏帝王盛衰荣辱的历史,让人们感受到昔日王陵的恢弘。

西夏的陵墓除西夏王陵外,在银川市附近地区、甘肃武威、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都有西夏时期的陵墓,有一些豪族大姓的墓,如宁夏永宁县的野利氏家族墓,也有一些平民、官员的墓,如161银川市区小型平民墓,内蒙古乌海参知政事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