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02

第2章 序

◎张进海

在中国历史上,宁夏是开发较早的地区,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部彭阳县姚河村,北部灵武市水洞沟文明,再现了人类早期的发展历史。史书记载与近数十年地下的考古发掘,都一再证实了宁夏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宁夏地方政权建置较早,战国时期已设立县治,纳入秦国版图。宁夏的地理位置所体现的特殊意义,一是六盘山、贺兰山屹立南北,成为关中北上西出的屏障;泾水、清水河南北相连,黄河穿越宁夏平原,这种自然地理的格局,显示了其承载的特殊历史时空。二是以丝绸之路为桥梁和纽带,在与西域、北方草原及其周边的连接层面上,所产生的交融汇聚的作用。从整体空间看,南与秦汉唐政治中枢长安相连,北与北方大草原为邻,西北进入河西走廊,与通往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大通道相衔接。这种特殊的地域空间,为宁夏历史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积淀繁荣提供了特殊的环境,创造了独有的条件。

在华夏文明早期,人文始祖黄帝就曾巡视过六盘山。宁夏平原开发之初,许多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早已生息繁衍在这里,贺兰山岩画记录了那段漫长的历史,也记录了原始社会先民们的生存环境、思想意识、宗教文化等,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西周时期周穆王、周宣王为反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侵,把战场摆在了宁夏南部固原一带,早期的文学典籍《诗经》里留下了他们征战的过程和经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不但在宁夏境内设置县治,而且沿清水河谷古丝绸之路北上,直到黄河边上,考察银川平原及其周边的民族与耕牧情况。秦始皇建立秦朝的第二年,亲往固原一带视察并祭祀六盘山和朝那湫。此后,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等也先后在固原视察并驻跸。西夏立国近二百年,经历十代君主,割据性政权同样留下了大量丰厚的文化遗产。元明时期还孕育了实施过特殊皇权的安西王忙哥剌、就藩宁夏的庆王朱栴。历代帝王在宁夏的活动构成了宁夏两千多年独特的历史。

丝绸之路,是一条中西文化交流之路。宁夏,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也是古代长安北出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相衔接的重要通道,中亚文化、西亚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聚会。近数十年考古发掘显示,沿丝绸之路在宁夏境内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集中梳理和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再现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曾经的辉煌。

宁夏平原引黄灌区农业文明是黄河文明的典型。秦始皇统一六国、蒙恬领兵北逐匈奴,并在宁夏实施军事大屯垦,是宁夏开发的先河。宁夏平原从两千年前大规模移民实边开发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进入全国“十大天府之国”之列,历史一再印证着宁夏平原的富庶和历代经营者的眼光。

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是由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承载的。历史典籍记载着宁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宁夏地方志书更是记载了宁夏详尽的历史和文化。元代编修的《开成府志》虽然遗失了,但自明代始,宁夏的地方志书却保存得不少。藩封宁夏的庆王朱栴编修的《宁夏志》开宁夏地方文献撰写与研究之先河,此后有《弘治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嘉靖宁夏新志》《万历朔方新志》等近十部志书详细记载了宁夏历史的各个时段和诸多方面,清代志书更为丰富。明清以来编撰的多部地方志书将宁夏的历史概况、政权建置、民族繁衍、军事战争、民族融合、文化生成、历代屯田、移民迁徙、生态变化、文化教育等条分缕析,历历在案。学者们的整理研究使我们看到了宁夏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历程。

历史走向与文化延伸是一个漫长而久远的过程。史书记载的历史离我们很遥远了;后人的学术研究,尤其是近百年间的考古发掘,又不断地为宁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若从普及的角度看,它们与广大读者依旧疏远。地方历史与文化是启迪心智、孕育人才、熏陶修养的摇篮。只有了解自己生存的历史环境、文化背景,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珍惜自己的故土。这正是我们组织编写《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的动因和初衷。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这一高瞻远瞩的大文化建设精神,就宁夏历史若干个有代表性的选题做了梳理,从纵的视角就宁夏的多元历史做了论述,从不同的层面再现了数千年间宁夏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进程。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雅俗共赏,力求在撰写体例上打破纯学术的框架,让不同层面的读者都能走进来;在文字表述上,尽量采用散文化的笔法,把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难以理解的背景史料尽可能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旨在增强丛书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在撰稿过程中也尽可能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兼顾丛书的学术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宁夏社会科学院要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肩负起这个时代重任。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要举行成立五十周年庆典,全国也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庆典与纪念,意味着对过去历史的追溯和总结、对未来事业的展望。《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作为宁夏社会科学院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大庆的献礼工程,是我们在充分挖掘宁夏丰厚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结晶,是吴忠礼、薛正昌、刘天明等一批老中青学者多年学术研究与学术积淀的成果。

《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丛书的出版,是推进宁夏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传承和弘扬宁夏优秀地方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工程。这种对宁夏历史文化地理的梳理和研究,是我们宁夏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增进民族团结奋进提供不竭动力和重要精神支撑而做的应有奉献。本丛书为宁夏读者全面了解和认识宁夏,也为国内外人士了解和研究宁夏提供了重要窗口。同时,这套丛书的出版,也为我们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宁夏的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世界了解宁夏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载体。

由于时间紧,再加上研究者个人学术积淀的差异,丛书的疏漏和舛错难免,敬请读者谅宥。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春光对本丛书的编写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洪对本丛书的编写出版给予具体指导,宁夏社会科学院原任院长吴海鹰教授作为本丛书的策划者,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自治区五十大庆办公室、自治区财政厅对本丛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宁夏人民出版社为本丛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心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忱。

是为序。

戊子年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