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湮灭的神秘王国:西夏
10826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贺兰山下黄河边,丝绸古道起狼烟。西夏王朝传十帝,兴衰更替二百年。

一首民谣道明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高峰期,先后诞生了4个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大夏、女真人建立的金、蒙古人建立的元。其中建立大夏的党项人曾自称“大白高国”,大夏王朝就是丝绸之路上消失的神秘王国——西夏王朝。它与辽、宋、金鼎足而立长达190年之久。西夏建于1038年,是一个以党项羌族为主体,融合其他众多民族为一体的少数民族政权。今天位于中国西北黄河中上游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银川市就是当时西夏王朝的国都——兴庆府,后改称“中兴府”。因这个王国地处辽、金的西部,所以辽、金称其为“西夏”,后人也多沿用“西夏”的称谓。西夏立国之后,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南接萧关,北控大漠。最强盛时期,疆域包括今宁夏大部和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开国皇帝为夏景宗,姓“嵬名”,名“元昊”,共传10帝,即夏景宗嵬名元昊、夏毅宗嵬名谅祚、夏惠宗嵬名秉常、夏崇宗嵬名乾顺、夏仁宗嵬名仁孝、夏桓宗嵬名纯佑、夏襄宗嵬名安全,夏神宗嵬名遵顼、夏献宗001嵬名德旺、夏南平王嵬名睍。开国皇帝李元昊为了显示与中原王朝的独立,他仿宋制建官制;把党项羌族原有的部落兵制与中原王朝的兵制相结合,在全国设12监军司,确定了西夏的新兵制;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西夏字;更改了服饰、习俗、礼乐等。但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被征服地先进的文明所征服”,立国之后的西夏在先进的汉文明的浸润下,不可避免地仿效了中原王朝的各项制度,加速了本国的封建化进程。在广泛吸取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到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国力达到鼎盛,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明。西夏的诗歌、谚语、音乐、绘画、活字印刷技艺高超,建筑、雕塑、手工艺品独具特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财富。西夏文化是以党项羌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多元历史文化,但经过长期的“蕃礼”和“汉礼”之争(即保留党项落后的习俗文化还是吸取先进的汉族文化),先进的汉文化成为西夏文化的基本内容。西夏文化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丰富了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宝库。西夏晚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自然灾难的降临以及邻边劲敌蒙古的崛起和侵扰,终于国力不支,末代皇帝嵬名睍于1227年前往六盘山,向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投降。至此,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走向了灭亡,前后存在190年(1038年~1227年)。若从“虽未立国而亡其土”的夏州割据政权算起,西夏政权历时长达347年(881年~1227年)。然而,一方面由于蒙古灭夏时,将西夏文书档案化为灰烬,致使元人无史可寻。另一方面,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体所建的割据政权,被封建史学家视为“异端”而不予列入正史之中,所以,二十四史中有辽、金、元史,唯独没有西夏专史。西夏王朝被蒙古人的铁骑踏平,昔日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党项羌民族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散、消失,西夏文字成为“天书”,西夏学成了“绝学”,这个显赫一时的王朝被岁月的沉沙无情地埋藏了。银川市西郊贺兰山下的西夏陵区是西夏王朝保留至今最为宏伟壮观的遗迹。

统治时间如此长久,领土如此广袤的西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西夏与其他民族和政权的边境冲突、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当地的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西夏政权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个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翻开中国的文明史,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同区域经济与政治的长期交融与统一,不仅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基础与发展趋势,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特点与包容性。西夏王朝虽已随风飘去,但是大量的史实证明,“历尽劫波根犹在,终归中华故土情”,中华民族最终还是以多民族共荣的文化形态为纽带。了解西夏、研究西夏的历史文化,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