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从秦皇到汉武
10826200000055

第55章 发现一个外交天才

张骞,汉中人,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汉书·张骞传》

西汉的时候,西域除了匈奴之外还有许多国家,这些国家相对于匈奴来说都比较弱小,因此不得不对匈奴俯首称臣。但是匈奴人杀人成性,日以残暴起来,所以对自己的这几个邻国也是很野蛮的,经常欺负他们。

话说西域有叫个大月氏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很穷困,一直受到匈奴的欺压。

在一次反抗战争中大月氏国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了,匈奴人非常残暴,为了泄愤把大月氏国王的头颅做成酒器盛酒喝。

因此激起了大月氏人民的愤怒,他们决心为国王报仇。

但是大月氏这个国家很穷,又刚刚死了国王,别的邻国看到这种情况虽然对匈奴很痛恨但是表面上也不敢怎么样。

大月氏人民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后来他们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再向西南迁到妫水流域。

这更加激起了新的大月氏国王对匈奴的仇恨,他在寻找机会报仇雪耻。

按理说发生在西域这边的事情大汉王朝是不会知道的,当时的通信手段是非常落后的,朝九晚五,计划赶不上变化啊。

但是,汉武帝的信息意识很强烈,他每次俘虏匈奴士兵之后的第一道程序就是:审问。

因此这样一种情况就被刘彻了解到了。

汉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心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我大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好,就这么办。

但是,派谁去执行这个任务呢?想来想去武帝也没能想到合适的人选,又犯愁了。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进行外交活动。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桩很危险的差事,因为不但没人知道月氏国到底在哪儿,而且匈奴随时会出现在西域的任何一个角落。

这样一来,很可能在找到大月氏之前就被匈奴抓获,运气差的想回国都很难,所以汉武帝这个诏书下达了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来接受这个任务。这个时候,有个年青的郎中张骞首先应征。

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旅居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那么张骞是个什么来头呢,为什么偏偏他又这个胆量来应征呢?

张骞字子文,西汉首都长安人。

主要原因在于张骞的个人性格,他体魄健壮,性格开朗,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会说匈奴话。

汉武帝觉得张骞是个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招募的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大月氏。

这一百多人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是在张骞的领导下他们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

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于是,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匈奴单于知道了他们西行的目的之后,当然不会轻易放过。

但是匈奴人这次没有杀掉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让他们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汉朝和张骞一起去的一百人中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几年。

后来,匈奴人为了笼络张骞,给张骞娶了房匈奴媳妇,实际上是为了监视他。

张骞是个男子汉,在金钱美人的诱惑下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果然,机会来了。

话说日子久了,匈奴对张骞他们管也就得不那么严了。

张骞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暗自欢喜,他在跟堂邑父策划一次逃跑行动。

这天,张骞和堂邑父在放羊的时候,瞅准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害怕匈奴发觉后追上来,于是一刻不停地向西跑了。

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就这样起马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他们终于逃出了匈奴地界。

但是他们这一次没有找到大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的境内。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又都能说匈奴话,因此交谈起来很方便。

张骞就把自己的来意向当地人表明了,大宛人这才知道张骞原来不是匈奴人,而是大汉王朝的外交官,于是张骞推介给了大宛王。

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张骞的到来无疑是个喜讯,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后来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和堂邑父先到了康居,终于由康居到达了日思夜盼的大月氏国。

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了,时间可以磨灭一切,当然包括仇恨。张骞他们的愿望这次又落空了。原来,大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地区)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在这里大月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大月氏国王也就不想再跟匈奴作战了。

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大月氏国王还是很有礼貌地接待他。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

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

他们经过匈奴地界时,又被逮住了。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他们才逃出来回到长安。从张骞领命出使西域到活着回来,足足用了十三年。

回到朝中,汉武帝认为张骞立了大功,于是封他做了太中大夫。

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

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

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

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

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

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点评: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朝“凿空西域”,张鶱创立首功。相传葡萄、苜宿、石榴、胡桃、胡麻等物皆为张鶱从西域传入中原,或未必尽然,但张鶱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则至今为人称道。

点评: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而汉朝的使者不断往来于西域诸国,一年多则十几次,少则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义,以取信于各国。乌孙国见汉朝军威远播,财力雄厚,遂重视与汉朝关系,要求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