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奏天子,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於是上乃拜主父偃、徐乐、严安为郎中。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这个主父偃就是提出“推恩令”,辅佐汉武帝成功进行销藩,被武帝很是尊重的那位同志。但是没有被刘彻接见之前,他当日子过得就苦多了。
山东大汉主父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人家人穷志不穷,干一番事业的志向还是有的。
于是就想人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后来他又自学学了《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博览群书后,主父偃便腹有诗书气自华,觉得自己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应该进行实习去了。
第一个实习基地,他选择了齐国,也就是自己的家乡。这之间齐国的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使得他在齐国不能容身。
于是向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是都没能受到礼遇。
资用匮乏,屡遭白眼的主父偃郁郁不得志,打点行装,向西边进发,出了函谷关,就到了长安城。
机缘巧合他会见卫青大将军,卫青很是欣赏他的才华,于是多次向武帝推介主父偃。
但是汉武帝对此只是充耳不闻,因此也不召见他。
主父偃一想这样下去可不成,自己的这一身本事搞不好就和老命直接入土了,太可惜了。
满腹才学不能这样白白浪费了,电光火石之间灵感顿出,提笔挥毫写就一篇奏章。
汉武帝御览之后,龙颜大悦当天就宣见主父偃,还对他说了些相见恨晚之类的话。
主父偃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
汉武帝朝的人才不能算是少了,和主父偃一起被召见的那两位被拜为郎中后就悄无声息了,但是为什么主父偃在一年之中对他进行四次升迁呢?
这里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当然是因为人家主父偃有真本事,敢揽瓷器活儿。
当了武帝的政治顾问之后,人家年轻时学习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派上了用场,几次上疏,都能切中时弊。因此很得武帝的敬重。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武帝的主要诊治目标就是消除地方割据的诸侯势力、集中王权。
恰恰主父偃的专业就是长短纵横之术,有着专门挑拨人家狗咬狗的阴险以及坐山观虎斗的不道德,所以他就被汉武帝很看好了。武帝果然没有看错人,在接下来的销藩斗争中,主父偃可谓是效了犬马之劳。
主父偃对于销藩有自己的一套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推恩”。
他向武帝建议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中央很容易辖制他们。但是如今情况不同了,有的诸侯城池数十,封地方圆数千里。如果形势缓和,他们就会就骄纵奢侈淫乱,一旦情况对他们不利,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他们很可能狗急跳墙联合起来抗拒中央。”
这句话说到武帝的痛处了,这是他长久以来一直担心的问题。
主父偃接着说:“现在诸侯子弟多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却不封给其他王子尺寸之地,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
于是汉武帝下令诸侯王推恩分封子弟为侯,令诸侯王国自析。
如前所述,打着仁孝的旗号销藩这招果然管用。没搞出什么乱子,就把各个诸侯搞的分崩离析了。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把全国凡是有才能有势力有财富的人家统统搬迁到长安附近。这次移民计划目的很明显,一来对内可以充实京师实力,对外可以消弱诸侯的实力。
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很好的达到了强干弱枝的目的。
此外主父偃还提出防御匈奴等建议,多被武帝采纳。
由于主父偃很得武帝赏识,一时间成为武帝跟前的红人。
主父偃小人得志变得猖狂阴毒,对一切可能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和曾经瞧不起他的人实施一连串的打击报复。
他首先告发董仲舒,害得一代大儒差一点儿没了命。
因为游学燕国时未被赏识而主张严惩燕王,使得燕王被诛,燕国废除。
朝野大臣怕他在帝前进谗,对他大加贿赂,累计千金。
有告诫他说:“你太横了!”没想到主父偃却说了一句让对方吐血的话,“我白天晚上都故意倒行逆施。”
主父偃得势以后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刘次昌,可是刘次昌的娘亲纪太后却看不上他家,拒绝了这门亲事。
主父偃趁机向刘彻建议说:“齐国临淄有10万户人家,仅租税一项,就有黄金24万两之多,人民富饶,超过长安。除非是皇帝的亲弟弟或最心爱的儿子,不应在那里当王。又听说刘次昌跟他姐姐淫乱,请下令整顿。”
刘彻细想想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任命主父偃当齐国宰相,派往处理。
主父偃到齐国首府临淄后,霹雳般逮捕王宫的侍女跟宦官,供词中牵连到刘次昌。
刘次昌恐惧,服毒自杀。
赵王刘彭祖看到主父偃这样猖狂,大为恐惧,害怕复仇之手伸到自己身上,立马写了一道奏章上书刘彻,给主父偃穿了一次小鞋。
恰巧这时齐王刘次昌自杀,刘彻认为一定是主父偃胁迫所致,勃然大怒,召回主父偃,投入监狱。
主父偃承认接受封国的贿赂,但并没有胁迫齐王刘次昌自杀。
刘彻本要赦免他,可是公孙弘说:“齐王自杀,没有儿子,封国撤除,由中央政府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
就这样,主父偃全族被诛。
点评:
主父偃的一生借用曹雪芹一句话来概括: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家性命。
单从政治才能上来说,主父偃的确是个难得相才。
最后落得个全家被诛的结局,不禁令人深思。
他的个人悲剧同时也是家庭悲剧。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他的一系列报复行动,最终引火烧身。
更进一步地说,他的家庭悲剧是时代的产物。历史记载汉武帝本来想赦免他,但是迫于形势也只能杀他。杀就杀吧,为何要诛灭全族呢?
可以这样说,主父偃事件是汉武帝利用血腥的杀戮来达到政治目的最为典型的事例。
他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行“推恩令”,利用主父偃削弱诸王的势力,然后又通过诛灭主父偃九族来缓解与诸王的紧张关系。
可谓既斗争又妥协,无不运用得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在成功的背后却又多了千百怨魂。主父偃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