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人生之根本。保养得法,可使青春永驻,延年益寿,保养不当,不仅形容枯槁,更容易因机体老化而诱发各种疾病。
我们常用“身子骨”的质量来衡量一个人身体的好坏。由此可见,身体是否健康,着眼点全在“骨”上。因此,养生健体,最关键的切入点,在于“养骨”。
骨骼坚硬作用大
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和四肢三个大部分。人体所有的骨骼,从形状和大小上各不相同,有的较大,如胫骨、肱骨等,有的则很小,如趾骨等。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等。它们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撑着身体,同时由肌肉帮忙,进行各种活动。假如没有了骨骼,人体就成了一堆肉,什么也做不成了。
人体如同一所大房子,骨骼相当于屋脊和房梁。人体的全部重量,完全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而骨骼本身则是由很多很密的网状组织构成的,包含蛋白质、矿物质(钙)等。
骨骼具有多重功能,如颅骨保护脑、肋骨保护胸腔;骨骼中还贮存着身体所需的重要矿物质,像钙和磷等等,具体说来,人体的骨骼主要有以下一些作用:
首先,骨骼构成骨架,支撑身体姿态。
人体是由不同骨骼通过关节、韧带等联系成的一个整体,特别是脊柱,它像一根“柱子”支持着人体。因而,骨骼的第一个功能是支撑肌肉、筋膜和体内的脏腑,它成为人体的支架以使身体直立。没有骨骼,人类就不可能站立和行走。
其次,实现人体的运动功能。
骨骼和肌肉帮助我们共同来完成复杂的生活和生产劳动,这也是骨骼的第二个最主要的功能,即为参与人体的运动。
第三,造血的作用。
在我们婴儿期间,所有的骨骼内皆为红骨髓,均有造血功能,红骨髓可产生红细胞和白细胞,用以实现我们生长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后,红骨髓逐渐被黄骨髓所取代。黄骨髓的大部分为脂肪组织,残留着一部分造血功能。
在异常情况下,造血细胞可以增加。红骨髓中血管多而大,除有利于造血外尚有助于造骨;黄骨髓中的血管小而少,造血、造骨不如前者活跃。
第四,骨骼能保护人体内部器官。
人类的骨骼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人体重要的脏器,使其尽可能地避免外力的“干扰”和损伤。前面说的颅骨保护着大脑组织;脊柱和肋骨保护着心脏、肺;另外骨盆骨骼保护着膀胱、子宫等。没有骨骼的保护,外来的冲撞和打击很容易使内脏器官受损伤。
知道了骨骼的这些作用,也就会意识到骨骼的重要性。
在我接触到的病例中,有很多是老年人腰腿疼,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感到全身骨骼都疼,这些疾病一方面是由于天气变化使血流不畅,风寒侵入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骨骼中的矿物质逐渐减少,特别是钙质的减少造成的。
骨骼是坚硬的,但却不是没有生命的。在人的一生中,老的骨组织不停地被清除,新的骨组织不停地建成并替代被清除的老的骨组织。35岁之前,骨生成大于骨吸收,骨骼不断地增大、增厚、延长。因此30~35岁之间,骨量大到一生中最高峰。35岁之后,骨的吸收逐渐占上风,骨量不断减少,吸收大于形成。正是这一点,骨量开始慢慢地下降,妇女在更年期时,骨量开始加速下降,其丢失量远远大于男性。到70岁之后,男性与女性的骨量丢失量又趋于一致。
如果某些原因导致骨骼含有的矿物质逐渐减少,发展到一定程度,骨骼就会变得很脆弱,无法承担身体活动产生的压力,并且容易造成劳损,骨骼疼痛甚至折断,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可见,骨骼健康在人体健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付健康的骨骼为生命健康提供了保证。人的骨骼必须足够坚固,才能承担起人的体重和保证人的运动,所以说骨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结构,养身先要养骨,如果我们连站立都不能做到,还奢谈什么养生呢!
补钙也要讲科学
现在去医院体检时,有关于检查骨骼的项目,其中有个就叫骨密度检测,但很多人不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其实,它的目的是测定受检者的骨量,以早期诊断、预防骨质疏松症。
婴幼儿时期是骨骼需要成长的时期。婴儿由于母乳喂养与牛乳喂养不同,钙的吸收有所不同。母乳中钙的吸收率可达55%~60%,而牛乳喂养的,不论是普通牛乳或配方乳,吸收率都只有40%左右,因此单用牛乳喂养的婴儿必须补充钙。1~10岁儿童每天适当补钙就够了。而女性从12岁起就需要增加钙的摄入量。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骨健康取决于年轻时,因为骨骼强度的95%是在12~18岁之间形成的。
青少年期需要将骨密度维持到最高点,骨密度越高,到老年就越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在这时,小肠对钙的吸收良好,吸收率约有40%。一般骨密度最高的峰值发生在成年20岁以后一直到30多岁。这一峰值对人体钙的营养以及骨骼与牙齿的健康非常关键。如果峰值高,则在老年时不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新陈代谢逐渐变缓,消化功能减弱,钙的需要量也相对增加。人体缺钙和随之产生的钙代谢紊乱是老化和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人过中年,骨钙就逐渐丢失,妇女进入更年期及绝经期后,骨钙丢失进一步增加,这种长期持久的负钙平衡、入不敷出的状况,将伴随人生直至生命结束。钙缺乏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缺钙的结果使骨骼中钙减少,血管和脑中的钙增多,骨质疏松、动脉硬化、老年痴呆等都接踵而来。
从中医角度来说,人老骨头先老。肾主骨,也就是人老肾先老。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的东西太好了,造成岁数越大,肾越亏,骨关节反应越强烈,其实是人老肾先老,反映在骨头上。因此,补钙的关键是补肾,补肾的目的就是强骨的。从西医来讲矿物质是补肾的,如果钙足,血管运行通畅,得病的几率就小多了,心脑血管病就很少了。无论中医、西医都认为矿物质缺乏会造成肾功能减弱。
那么我们该如何补钙呢?
首先,要早期预防缺钙,增加钙的贮备。年轻时每日摄取的钙量应不少于800毫克。有人认为既然这样,每天服些钙片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因为钙片都是以化合物计量的,同时这些化合物很难被人体吸收,因此靠服钙片来补足钙并非是一个理想的途径。补钙应以膳食为基础,增加富钙食物的摄取,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比如:坚持喝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等都能达到补钙的目的。
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以及碳酸饮料,不要吸烟,这些都会造成骨量丢失。除此以外,晒太阳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这些都是安全的补钙方法,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每天服用钙剂。
第三,应注意自身体重,不要过度肥胖。现在人缺钙,很多是脂肪过剩,脂肪进去后经过消化分解吸收,给人提供能量。脂肪吸收的基础就是需要钙的,脂肪越多,钙流失越大,钙是促进脂肪燃烧的,钙不足了。脂肪越来越多,胖子越来越多,钙丢失越来越大。
第四,补钙也应适度。现在有不少中老年人,把补钙剂当作抗衰老的营养品服用,结果反而造成骨折、异位钙化等病,甚至一些肾结石、动脉硬化等病的发生也与过度补钙有关。老年人的身体与青少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各方面的功能都发生了退化,体内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对于成骨有很大作用的钙元素,能否对防治骨质疏松起到积极作用,完全取决于骨质状况。中老年人一般骨质状况较差,有些人骨胶原、蛋白质缺失严重,钙元素已不可能沉积到骨骼上,这时如果仍一味地补钙,只会使大量难以沉积的钙在体内游走,并沉积在不该沉积的地方,导致异位钙化、肾结石等病的发生。骨质疏松患者在摄入大量钙后如果不能正常吸收,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还会大幅上升。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六式肾气保养功法,比较适合老年人,同样可以起到健骨之功效。
1.屈肘上举。端坐于方凳上,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齐。然后,双手上举,以两肋部感觉有所牵动为度,随即落下复原,可连做10-15次(如在室外练此式,可采用站势)。
2.抛空。正身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8次,然后换手,即右手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物动作8次。此式每日可练5遍。
3.荡腿。端坐,两腿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腿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此动作可活动腰膝,有益肾强腰之功效。如果你还不算老,可练“高荡腿”动作,即:找一棵大树,左手扶树,左腿“金鸡独立”,右腿前后摆动,初练时腿的高度与腰平即可,待熟练后,可“荡”至与肩平。左腿与右腿交换摆动,每次10—20下。
4.摩腰。端坐,宽衣,松腰带,双手相搓,以发热为度,再将双手掌心置于腰后两侧(肾俞穴)处,上下搓摩,直至腰部发热为止。然后,再搓摩腹部气海,关元穴。此法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的作用。
5.“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翻掌向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开始练时双手很难触地,待双腿后面的“筋”松开后,就能触地了),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口中轻吐“吹”字音,可连做十几次。本功属于“六字诀”中的“吹”字功,常做可固肾气。
6.悬吊。找一单杠,每日练“悬吊”动作(双手握杠,双脚离地)十数次;如无单杠,可找一横树枝来练习。此式即增强臂力,又可增强腰力,有固肾气的作用。
以上各法可据自己的条件适当选择,可全练,也可单练。
人老确实腿先老
一进入老年,腿脚的行动就会不利索,就会发软无力,就会较上肢等运动器官早衰。因而,有人叹息着说:“人老腿先老”。人到老年后,骨骼退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是现在人们的体力劳动很少,平时又不注意锻炼,导致四肢躯干的功能退化明显加快,其中废退性的骨骼关节疾病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其实,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骨骼关节问题,都表明全身骨骼开始出现了问题。有些人可能因为伤病等某种原因,即刻停止了肢体的运动,但是伤病好了之后,废用性造成的骨骼关节问题又带来了新的麻烦。
人们对老年人骨骼关节问题似乎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人列出了这样的式子:老年人等于骨骼关节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身体机能总体上的衰退是导致老年人骨骼关节出现问题的主要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骨骼像头发一样,总是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随着骨的新陈代谢,其中的钙也处在一种动态平衡中。这种平衡受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如内分泌功能、消化吸收、免疫功能等均会影响人体骨骼代谢的平衡。人在35岁左右时骨骼发育达到高峰,这时骨骼最健壮。随着机体各项功能的衰退,人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使钙的消化吸收能力同时下降,破骨细胞活力增强,成骨细胞活力减弱,使骨形成减少。随着骨质悄悄流失,骨骼空隙加大,骨密度开始逐年下降。中年之后人体骨钙含量以每年1%~5%的速度下降,到了60岁时,平均丢失全身骨量的30%~50%。大量的骨钙流失,就会出现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手脚抽筋等症状,给人以“人老腿先老”的表象。
再加上腿脚较之于上肢离心脏和大脑较远,由于重力作用血液回心较困难,人老后心脏功能和血管弹性减弱,血液循环减缓,腿脚部最容易发生循环不良,腿脚部的感觉向大脑的传递及大脑向腿部发出指令的传达,其准确性和速度都会有所下降,所以腿脚较手臂等组织更容易疲劳,更容易发生衰老。
另外,人老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日趋减少,下肢肌肉耗能降低,存储在肌肉内的能量就会随之转为体脂,导致腿脚越变越沉,如果偶尔运动,腿脚就会出现发飘和软弱无力的感觉。与此同时,由于机体能量消耗降低并转为体脂,体内脂肪和剩余热量的增多,血脂增高,一些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老年慢性疾病也就会接踵而来,疾病又迫使人的活动减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坚持适宜的锻炼,尤其是对下肢有针对性的锻炼,可以减慢肌肉组织和骨钙的损失,增强肌肉的力量和骨骼的强度,使下肢关节灵活稳健,能有效地延缓腿的衰老。我在这向大家介绍几种防腿老的方法:
适量运动:不宜参加速度快、强度大的锻炼项目。可坚持散步、快走、慢跑、走跑交替等运动,能使腿脚部位的肌肉、穴位、神经末梢等组织更多地接受刺激,既可促进腿脚部的血液循环,又能有效地将各种有益的信号导入相关的大脑皮层,再由大脑把它传到各个相应的器官,从而调整机体全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和健身抗衰的作用。进行运动时,其时间和运动量应根据自身情况而定,以运动时和运动后无明显疲劳不适感为宜,早晚各一次(以早8时和晚9时左右为佳)。体育锻炼时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轻缓舒展关节至少1分钟。平时未经训练的人,不要突然将腿抬至肩高,以免膝关节后面的组织因过度牵拉而受损伤。
按摩双腿:呈站立位弯腰或坐位双腿下垂,先用双手掌指同时轻轻拍打双腿,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反复拍打数遍,再用双手握拳置于双大腿和腿肚处,旋转揉动数十次,而后再重复拍打动作,一日数次。拍打按揉腿部肌肉,可促进下肢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局部肌肉力量,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传导性,强化下肢生理机能,有益于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
常活动膝盖:最好平时常作交替下蹲、起立等活动,使膝关节得到充分的伸展、旋转,防止其僵硬强直。双膝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置于膝盖上,先顺时针方向旋转30次,再逆时针旋转30次,反复三遍,扭完双膝后再稍事随意地活动活动肢体,如抖抖双腿,或下蹲起立,或原地踏步等,一日数次。进行膝部扭动旋转,可增强膝部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柔韧灵活性,可防治膝关节病变和活动不利,可使下肢强健有力,步履稳健。
泡脚:中医学认为,人的双脚是人体的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交汇之地,其中足少阴肾经行循足底,肾为人之根本,主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足,洗完脚后搓搓脚心,搓到发红发热为止,双足一泡一搓,容易打通足心涌泉穴,足上经脉一通,全身经络就通,促进气血运行和新陈代谢,加快下肢血液循环,既可消除因一天活动所带来的下肢沉重感和全身的疲劳,又能祛病强身,祛寒防病,而且还能益精补肾,清心安神,促进睡眠,防止早衰。
保证脚部温暖: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而慢,加之脚部脂肪层薄而保温能力差,以及人体末梢血液循环差,天气转冷后首先是感到脚冷。脚下寒冷不仅影响双脚,而且会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功能异常,使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致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兴风作浪,就容易使人患感冒等疾病。天凉时所穿鞋袜应柔软暖和,睡觉时要扎好被头,并置一热水袋暖足(但应注意防止烫伤);天热时要避免冷风直拂脚部,以防脚部受凉而致病。
养骨必须讲方法
骨骼关节的健康与日常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只有坚持好的生活习惯,才能为骨骼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养骨的方法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
首先是合理膳食。人体汲取养料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饮食,因此,吃对于养骨至关重要。我们所说的合理膳食,是从两个方面而言:一是营养要均衡,二是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
对于骨骼而言,保持足够的钙和维D的摄入最为重要。在我们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中的钙流失会越来越严重,很容易造成骨质疏松,因此引起很多疾病。一般情况下,人体每日对钙的需求量为3岁以下孩子600毫克,3-11岁800毫克,11-18岁1000毫克,18岁以上800毫克,老年人、妇女1000-1200毫克,骨质疏松症患者和哺乳期妇女为1500毫克。有了这些科学的量化标准,就可以指导我们每日关注自己的钙质摄入量。
钙质最好从食物中获取。一般人认为牛奶、乳酪、小鱼干、虾皮等食品是钙的最好来源,其实,蔬菜水果也有预防骨质流失的优点。像蔬菜中的白菜、苋菜、花椰菜、芹菜、紫菜、红萝卜、白豆等都是含较多钙质的食物,平日应多摄取。
此外,要避免不合理配餐,含草酸的食物如菠菜会影响钙吸收,要避免与豆腐、牛奶一起食用。在饮食中,适当吃点醋和柠檬加速钙吸收;要避免夜晚睡觉时,血液中所需的钙会从骨骼中分解出来,因此睡前喝杯牛奶或吃些鱼类食物可以减少骨骼中的钙质被分解。
补钙的最佳时间是睡前,这样可纠正午夜后及凌晨的低血糖,达到抑制骨量丢失的作用。
除了营养平衡,养骨还应注意自身的饮食习惯,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大大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有些人喜欢通过经常性的喝浓咖啡、酗酒、吸烟等不良形式释放压力;还有些人偏食、厌食症、贪食;更有甚者一些年轻女孩们担心发胖、身材变形而拒绝食用含钙食品;另外饮白酒过量不仅会引起骨质疏松,还会引起股骨头坏死。
第二,适量参加体力劳动和运动也是养骨的重要方面。运动对提高骨骼质量是有效的。因为运动可使骨外层密质增厚,而里层的松质骨在结构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肌肉的拉力和压力作用,使骨质更加坚固,可承担更大的负荷。这对提高骨骼的抗折断、弯曲、压拉、扭转方面的性能和防止老年性骨折都起重要作用。运动还可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物质代谢,提高骨的弹性和韧性,推迟骨细胞的老化过程。
社会的进步造成了骨骼质量问题的低龄化。现在的生活发展模式省时、省力、便捷、舒适,人们本应承受的体力支出大幅度缩减,而运动又被很多人视为可有可无。因此,骨骼问题正在向年轻人靠拢。
体育锻炼,特别是跳跃形式的练习,在提高骨密度峰值和延缓骨密度下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利用散步、爬山、跳绳、登楼梯、游泳、慢跑等能强化造骨细胞及骨骼的耐受力,加强关节的坚韧性能,提高关节的弹性和灵活性,增加骨质、提高骨密度。经常运动可对防止老年性关节炎,防止关节附近肌肉萎缩,韧带松弛,关节囊滑液分泌减少和关节强直等均有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人,肌肉萎缩较少,肌力可得到一定保持。很多老年人练习健美,肌肉的伸展性、均匀性、力度和年轻人相差无几。同时运动锻炼可以保持神经肌肉系统的协调能力,这对于老人防止跌伤骨折是非常有好处的。
那么什么样的锻炼可以有效提高骨骼质量呢?我给大家推荐一种传统的健骨方式: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华佗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包括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也就是五禽戏。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
一次,华佗看到一个小孩抓着门闩来回荡着玩耍,便联想起“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于是想到人的大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畅和瘀寒停滞而造成的,如果人体也像“户枢”那样经常活动,让气血畅通,就会增进健康,不易生病了。于是,华佗有时间就专心致志地研究锻炼身体的方法,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不断琢磨改进,根据各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一套模仿虎、鹿、猿、熊、鸟五种动物的拳法。这套拳,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猿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促进身体素质的增强,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待体质逐渐增强后再练全套动作。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正如华佗所说:“体有不快,起作禽之戏,怡而汗出……身体轻便而欲食。”
1.熊戏
右膝弯曲,左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右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右臂稍上抬。
然后左膝弯曲,右肩向前下晃动,手臂亦随之下沉;左肩则稍向后外舒展,左臂稍上抬。
如此反复晃动,次数不限。
熊戏即模仿熊的形象,熊体笨力大,外静而内动。要求意守中宫(脐内),以调和气血。练熊戏时,着重于内动而外静。这样,可以使头脑虚静,意气相合,真气贯通,且有健脾益胃之功效。练熊戏时要在沉稳中寓于轻灵,将其剽悍之性表现出来。
2.虎戏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脚向左跨步,右手向左上方划弧横于前额,呈虎爪形,掌心向下,距额一拳,左手横于后腰,掌心向上,距腰一拳,身向左扭动,眼看右足跟,同时抬头,强视片刻,形似寻食。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虎戏即模仿虎的形象,取其神气、善用爪力和摇首摆尾、鼓荡周身的动作。要求意守命门,命门乃元阳之所居,精血之海,元气之根、水火之宅,意守此处,有益肾强腰,壮骨生髓的作用,可以通督脉、去风邪,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背痛、脊柱炎和高血压等病。
3.鹿戏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起步踢出,上体前倾,脚掌距地一拳,右腿微屈,成剪子步;右臂前伸,腕部弯曲,手呈鹿蹄形,指尖下垂与头平;左臂于后,距腰一拳,指尖向上,眼为斜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鹿戏即模仿鹿的形象,取其长寿而性灵,善运尾闾,尾闾是任、督二脉通会之处,鹿戏意守尾闾,可以引气周营于身,通经络、行血脉、舒展筋骨;练鹿戏时要体现其静谧怡然之态。本动作可强腰肾,活跃骨盆腔内的血液循环,并锻炼腿力。
4.猿戏
第一左动:自然站立,左腿迈出,足跟抬起,脚尖点地,右腿微屈提步;左臂紧贴乳下方,指尖下垂成猿爪形;右臂弯曲上抬,右手从右脑后绕于前额,拇指中指并拢,眼为动视。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猿戏即模仿猿的形象,猿机警灵活,好动无定。练此戏就是要外练肢体的灵活性,内练抑制思想活动,达到思想清静,体轻身健的目的。要求意守脐中,以求形动而神静。
5.鸟戏
第一左动:两脚平行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右脚尖点地;同时两臂慢慢从身前抬起,掌心向上,与肩平行两臂向左右侧方举起,随之深吸气;两脚相并,两臂自侧方下落,掌心向下,同时下蹲,两臂在膝下相交,掌心向上,随之深呼气。
第二右动:方向相反,动作相同。
鸟戏又称鹤戏,即模仿鹤的形象,动作轻翔舒展。练此戏要意守气海,气海乃任脉之要穴,为生气之海;鹤戏可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活动筋骨关节。
五禽戏的五种功法各有侧重,但又是一个整体,一套有系统的功法,如果经常练习而不间断,则具有养精神、调气血、益脏腑、通经络、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神静而气足,气足而生精,精足而化气动形,达到三元(精、气、神)合一,则可以收到祛病、健身的效果。恰如华佗所说:“亦以除疾,兼利蹄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