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93

第93章 月骨脱位

第三节 肘关节 脱位

肘关节脱位较为多见。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儿童与老年人少见。按尺、桡骨上端关节面脱位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其中,后脱位最常见。前脱位少见,故从略。

病因与病理间接暴力,为本病的主要原因。

当上肢处于外展、过伸位,跌倒时手掌着地,传达暴力迫使肘过度伸直,以鹰嘴突为支点,前臂绕额状轴向后旋转,鹰嘴突尖端撞击肱骨下端的鹰嘴窝,在肱尺关节处形成杠杆,使止于冠状突上的肱前肌腱及关节囊的前臂被撕裂,在关节前方无任何软组织阻止的情况下,致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同时,环状韧带和骨间膜,将尺、桡骨比较牢固的束缚在一起。所以,桡骨头和耻骨冠状突,同时滑向后方,形成临床中常见的肘关节后脱位。

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不同,尺骨鹰嘴和桡骨头除向后移位外,有时还可向内侧或外侧移位,甚至形成分岔状移位。侧方移位常合并桡、尺侧副韧带撕脱或断裂,冠状突可因与肱骨滑车撞击而发生骨折。肱骨内上髁也可因 韧带的牵拉发生骨折,有的嵌入关节腔内,影响复位。移位严重者,可引起尺神经的牵拉伤。

肘窝部和肱三头肌腱,常因肱前肌腱被剥离,骨膜、韧带、关节囊的撕裂而产生血肿。该血肿易于骨化,成为整复陈旧性肘关节脱位的最大障碍。

症状

1.伤后,肘部疼痛剧烈,肿胀明显。肘关节屈伸运动受限,弹性固定于120°~135°半伸、半屈位和内收、外展的异常活动。

2.患者,常以健手托着患肢前臂,患肘贴近胸腹前部,肘部前后径增宽,上臂与前臂比例失常。从前方看,前臂缩短。

3.伴有骨折者,肘部肿胀明显,或有瘀瘢。严重脱位者,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体征

1.可见患侧肘前窝饱满,可触及圆滑的肱骨下端,并有压痛。

2.肘后部膨大,鹰嘴尖明显后凸畸形,鹰嘴窝空虚、凹陷,亦有压痛。

3.肘后三点骨突标志紊乱,伴有侧方移位者,可明显查之鹰嘴尖偏向一侧,并有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4.肘关节正侧位X线平片,可确定脱位的方向、程度和有无骨折。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相鉴别。

伸直型肱髁上骨折本病,多见于儿童。伤后肘三角关系正常,可有骨折摩擦征。但无弹性固定感。

治疗新鲜性和习惯性肘关节后脱位,多数病例不需麻醉,个别患者,肌肉特别发达,局部肿胀明显,或脱位超过24小时,且整复困难者,可用指针麻醉、血肿内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即可复位。

一、治则 缓解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和炎性产物的吸收,整复脱位。

二、取穴天鼎、缺盆、肩井、天宗、极泉、臂臑、阿是穴。

三、手法

1.肘关节牵引屈肘整复法。

2.肘部推揉法。

四、加减

1.肘关节牵引屈肘整复法未成功者,加肘关节屈肘顶推整复法。

2.伴有肘关节侧方脱位者,加肘关节3人牵引整复法;减肘关节牵引屈肘整复法。

如伴有肱骨内上髁骨折者,一般脱位整复后,骨折块也随之复位。少数病例,骨折块被嵌于关节腔内,若手法复位不成功,可采用手术切开复位。

复位后检查,关节被动运动无功能障碍,肘后三点骨突关系恢复正常,外观畸形消失。X线平片,显示肘关节 复位。

注意事项

1.脱位整复后,可用直角托板,或长臂石膏托,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功能位,前臂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2~3周。

2.如伴有冠状突骨折者,一般不需特殊固定。如肱骨内、外髁骨折片较大,并有轻度分离者,可用肱骨髁上骨折凹形纸壳固定法固定。但固定时间,应适当延长。

3.如关节积血较多者,可在无菌条件下,穿刺抽出,以减少关节粘连和骨化性肌炎的形成。

4.在固定期间,除限制肘关节的屈伸运动外,如前臂旋转运动、握拳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并不限制。

5.解除固定后,应逐渐开始肘关节的主动屈伸运动锻炼,局部配合毛巾湿热敷。但禁忌肘关节的强力被动运动,以防发生外伤性骨化性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