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51

第51章 腰骶椎先天性畸形

第十二节 椎弓狭部不连伴脊椎滑脱症

椎弓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狭部”。由于某种原因,一侧或两侧狭部失去连接,称“椎弓狭部不连”。如不连接发生于双侧,将脊椎分成两部,称“脊椎离解症”。若两个部分分离较远,而椎体连同上方的脊柱向前移位,称“脊椎滑脱症”。据统计,狭部不连的发生率,约为人口总数的3%~5%。在不连病例中,伴脊椎滑脱者,约为病例总数的1/3左右。好发部位,以第5腰椎为主,约占所有病例的86%;第4腰椎次之,约为9%。患者,多在30~40岁后,发病与年龄成正比。男性较女性多见。

病因与病理急性外伤,或积累性劳损,为本病的主要成因。

如腰椎弓的狭部未能骨化,仅以纤维组织相连,这些纤维组织在坚韧时期,可不出现任何症状。在组织蜕变的基础上,一旦受到某种程度的外力,纤维组织受到牵扯或损伤而出现症状。或腰部突然受到过伸性暴力,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椎弓狭部猛烈碰撞,使之断裂而不连。或腰部长期反复的过伸性活动,上位腰椎的下关节突与下位腰椎椎弓狭部不断相互碰撞、冲击、磨损,形成慢性劳损。久之,可导致狭部疲劳性骨折而不连。

由于人体有敏锐协调的适应机能,故临床上多不出现明显症状。若为双侧椎弓狭部不连,当外力作用于患椎时,其适应性平衡遭到破坏,腰椎失去正常的稳定,则产生椎弓狭部裂隙的前后两部分与上下脊椎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滑脱、移位),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损伤。使椎间孔的前后径缩小,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出现持续性下腰部酸痛和根性坐骨神经痛。当椎体向前滑脱时,椎管的矢状径被拉紧,狭部软组织受到较大的牵张、损伤,而出现下腰部酸胀不适,久站或过劳后加重,卧床休息则好转。若滑脱伴有患椎椎体扭转时,椎弓狭部的软组织及部分椎间韧带、椎间盘可发生旋转,椎管的横径变小,导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症状

1.主要为慢性下腰部酸痛,并常伴有非典型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痛,久站、久坐、行走、过劳,或弯腰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

2.狭部外伤性骨折者,腰部疼痛剧烈,运动功能完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

3.脊椎滑脱严重者,有时有马尾神经刺激症状,出现鞍区麻痹,膀胱功能障碍和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疼痛。

4.女性患者,可因腰椎与耻骨联合部之间的距离缩 短,而致胎儿的头不能进入骨盆。

体征

1.体检时,可触到患椎棘突高隆,且有压痛或异常感。上一椎棘突隐陷,高隆和隐陷的棘突偏歪。在偏歪棘突旁,亦有压痛。

2.两侧骶棘肌紧张、痉挛,腰骶部塌陷成舟状或阶梯状。

3.腰部运动受限,尤以前屈为甚。

4.若为第5腰椎滑脱,则腰脊柱生理前凸增大,臀部后凸。第4腰椎滑脱,可见腰部缩短。

5.腹部深触诊,可触及向前移位的椎体,且有压痛,或坐骨神经放射痛。

6.腰骶部正、侧、斜位X线平片,可提示椎弓狭部不连和脊椎滑脱的程度。

鉴别诊断 对不典型病例,应增拍腰部前屈、后伸功能位照片,以最后确诊。本病,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能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治则 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循环,整复脊椎滑脱、移位。

二、取穴志室、腰眼、居髎、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气冲、阳陵泉、阿是穴。

三、手法

1.腰骶部推揉法。

2.腰骶部揉压、弹拨法。

3.骶棘肌横行挤压法。

4.腰部牵抖法。

5.臀部揉压、弹拨法。

6.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7.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8.仰卧位腰部旋转运动法。

9.仰卧位腰部前屈运动法。

10.腰椎定点旋转整复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二度以上滑脱,且症状严重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髋膝关节过屈运动法,脊柱滚动法;减腰部牵抖法。

2.臀部及下肢痛甚者,加臀部踩压、蹂拨法,腘绳肌踩压、蹂拨法,股四头肌揉拿、提弹法;减臀部揉压、弹拨法,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3.年老体弱者,减腰椎定点旋转整复法。

注意事项

1.症状较重者,术后,应平卧硬板床休息1~2周。

2.腰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

3.滑脱整复后,或二度以上的脊椎滑脱,应戴腰围保护。但配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4周为宜。

4.应排除凡能诱发,或加重脊椎滑脱的,一切外来因素和过劳。

5.恢复期病例,应及早进行腰背肌、腹肌和下肢肌的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