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49

第49章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十节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系腰椎椎管骨纤维性管道较正常狭小,以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累,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好发于40岁左右的男性体力劳动者。

病因与病理本病,多为继发因素所致,也有原发因素致病者,但较少见。

一、原发(发育)性椎管狭窄此型,系早期发育异常的结果,腰椎椎管的前后径和左右径,均匀一致的较正常狭小。可见于侏儒症、腰椎椎弓根短缩、腰椎椎弓崩裂、腰椎椎板增厚和隐性脊椎裂等。先天性椎管狭小,也是在发育过程中,逐渐变窄,而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的。

二、继发(后天)性椎管狭窄

1.退行性变所致的椎管狭窄随着年龄的增长,椎管壁、椎间盘、关节突间关节和横韧带等发生蜕变,突入椎管或神经根管,使原有的骨纤维性管道狭窄。从临床及病理解剖所见,主要有横韧带肥厚(腰部横韧带的正常厚度为41mm,在间接外伤或反复劳损的基础上,可引起横韧带蜕变、增生、肥厚)。当脊柱过伸时,肥厚的横韧带发生皱褶,挤压脊髓或马尾神经根,并可引起微循环障碍。椎间隙狭窄,或关节突间关节肥大:由于椎间盘蜕变,引起蜕变的椎间盘膨出,椎间隙狭窄,椎间韧带松弛,椎体的相对位置改变,甚至,可发生假性滑脱,关节突间关节由于增加了额外负担,而继发退行性变、增生、肥大等,致使椎管中部狭窄;关节突间关节的增生,可使神经根的通路和椎间孔变窄。或二者同时受累,致神经根显示受压症状。

此外,椎板的增生、肥厚,也可造成椎管腔狭小。

2.医源性所致的椎管狭窄由于手术不当,如椎弓 狭部裂伴脊椎滑脱的病例,行植骨术后,骨块压迫,或因 创伤组织疤痕形成,或增生过度等,也可引致椎管狭窄。

3.其他因素所致的椎管狭窄如慢性氟中毒、软骨发育不全等。

三、混合型椎管狭窄本型,多数原有原发性椎管狭窄的因素。如再加上轻微的脊椎蜕变,或椎间盘突出等,即可引起较明显的症状。此型,临床中最常见。

症状

1.逐渐出现一侧或两侧腰腿痛,并伴有肢体远端麻木、乏力或胀痛。成持续或间歇性发作,其神经障碍多为根型。有时,为高位神经受累,疼痛沿大腿前侧、膝内侧或小腿后侧放射。

2.患者步行数百米,乃至数十米,或百米左右,甚至仅仅站立或挺腰时,即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麻木、疼痛、发胀、无力,或感觉异常。如继续行走,可出现下肢发软,迈步不稳,蹲下或坐下向前弯腰,或卧床休息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如继续再行走,其症状又可出现。这种马尾性间歇性跛行,以休息为特征的步行障碍,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3.脊柱运动受限不明显,但后伸脊柱时,则疼痛加重,或并发双下肢放射痛。

4.随病程症状,可由开始的间歇性发展到持续性加重。个别严重病例,可影响大小便功能,甚至双下肢出现肌肉萎缩或马尾性瘫痪。

体征

1.体检时,在狭窄部所在部位,有时可有压痛。如腰1~4神经根均受累,有时皆有压痛。病程长者,在腰骶节段皮节内,可出现轻微感觉障碍,或下肢轻度肌力减弱和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以踝反射减弱多见)。

2.站立腰后伸试验,患者取中立位。在检查者的扶持下,让其后伸腰部,以加大腰椎后伸弧度,并停留10数秒钟,如出现小腿麻、痛、胀等感觉,则为阳性。

3.X线平片检查,对继发性椎管腔狭窄无明显改变。原发性椎管狭小,可提示椎弓根短缩,椎弓根间距(椎管左右径)小于20mm,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间的距离(椎管的前后径)小于15mm。对诊断不明的病例,可行椎管碘油造影,可见碘柱呈节段性狭窄,或完全阻塞。后者,可在弯腰或卧床休息后解除。侧位像,可见压迫是来自前方的椎间盘,还是后方的横韧带。如碘柱的前后径小于8mm,即可诊断为本病。

对下腰椎有侧隐窝狭窄的病例,由于下腰椎的椎孔成三叶草形,故造影所测得的数值,亦属正常。此类病例,应选用神经根造影术,或CT检查,方能明确。

此外,蜕变型病例,在X线平片上,可见椎体前或后缘骨赘增生、椎间隙变窄、椎体轻度滑脱或关节突间关节增生、肥大等。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炎、腰椎结核症、马尾神经瘤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等病变相鉴别。

一、马尾神经瘤本病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缓发性、持续性、进行性腰痛。早期,可有多个神经根受压,出现下肢放射痛,夜间休息时加重,常影响睡眠。继之,臀及肛门感觉异常,大小便失禁。后期,则出现腰部运动受限,马鞍区麻痹,下肢迟缓性瘫痪,相应肌肉松弛、无力或萎缩。在肿瘤平面的棘突,常有压痛或叩击痛,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增高。直腿抬高试验,可为弱阳性或阴性。X线椎管碘油造影,可见充盈缺损。若肿瘤较大,可出现椎管扩大改变。

二、血管性间歇性跛行患者,多有动脉硬化病史,可出现下肢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休息或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后,可使下肢无力现象缓解,病理反射亦可消失。若为下肢周围动脉疾病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还可见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应力的不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变产物的吸收,疏通椎管狭窄。

二、取穴志室、腰眼、大肠俞、膀胱俞、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气冲、阳陵泉、太溪、阿是穴。

三、手法

1.腰骶部推揉法。

2.骶棘肌横行挤压法。

3.腰部牵抖法。

4.腰骶部揉搓法。

5.臀部揉压、弹拨法。

6.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7.股内收肌揉拿、提弹法。

8.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病程长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减腰部牵抖法。

2.下肢症状甚者,加臀部踩压、蹂拨法,腘绳肌踩压、蹂拨法,髋关节牵动法;减臀部揉压、弹拨法,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3.腰部后伸受限者,加脊柱滚动法,髋膝关节过屈运动法。

4.下肢肌无力或萎缩者,加小腿三头肌揉拿、提弹法,股四头肌揉拿、提弹法。

注意事项

1.按摩对早、中期马尾性间歇性跛行、疼痛,无神经根功能传导障碍者,有减轻或解除症状之功效。但禁用腰部过度后伸、按压和扭转等不适当的手法。如症状持续加重,且伴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手法治序无效。

2.症状较重者,术后,应取两下肢屈曲、半坐位,休息1~2周。睡觉时,也应取弯腰屈髋、屈膝侧卧位,或仰卧屈髋、屈膝位休息。

3.改善不适当的体力活动和劳动姿势,避免过劳和腰部再次外伤。

4,腰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

5.症状缓解后,应加强腰背肌、腹肌和下肢肌的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