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48

第48章 腰椎管狭窄症

第九节 强直性脊椎炎

强直性脊椎炎,是一种侵犯脊柱为主,成慢性、进行性发展,最后,以整个脊椎受累变为强直畸形的炎性病变。曾有“类风湿性脊柱炎”“脊柱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枢型”之称,一时造成了认识上的混淆。本病,好发于20~30岁的男性青壮年。男性是女性的3~10倍。

病因与病理 本病的确切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或遗传因素有关。

据报道,有83%男性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合并前列腺炎。亦有溃疡性结肠炎和局限性结肠炎患者合并有本病。有人认为,本病与泌尿生殖系统和盆腔慢性感染有关,是通过淋巴途径和脊椎静脉系统,播散到骶髂关节和脊柱。感染还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有人发现,在强直性脊椎炎患者的亲属中,本病的发生率,比当地居民高100倍。有许多病例,是同卵双胎,同时罹患本病。在不同民族中,本病的发生率差别很大,如北美洲印第安人中,发病率为27‰~63‰。;而非洲发病率仅2‰;在美国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之比为9.4∶1.故有人认为本病与遗传有关。

病理改变,首先累及骶髂关节,致关节间隙破坏、模糊、变窄和软骨下骨硬化以后上行侵犯腰骶关节,腰椎、胸椎乃至整个脊椎,但累及颈椎者相对少见。由于整个脊椎的韧带、软骨发生骨化,因而,脊椎变得强直。晚期,椎间隙被一层骨皮遮盖,骨化的韧带与椎间盘纤维环交织在一起。X线平片检查时,脊椎可成“竹节样”改变。但椎间隙可长期保持,椎体边缘可成浅凹状。

1.脊椎、骶髂等关节的活动范围较小,受韧带牵引、挤压的作用甚强。当韧带、关节囊附着部的炎症,使该部骨质破坏、缺损,被含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结缔组织取代,网状骨填充修补被侵蚀的骨表面,形成韧带赘。然后,网状骨再塑形成板层骨,椎间盘纤维外层纤维与前纵韧带所形成的韧带赘,不断地沿纵轴伸张,最终变为连接相邻的两椎体的骨桥。

2.由于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使骨膜、软骨和骨小梁,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邻近骨质硬化,经过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

3.椎骨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和驼背畸形,轻微外伤后,可致骨折。

症状

1.早期为反复发作性下腰部疼痛、僵硬,受累的关节周围和韧带附着部疼痛。下蹲和腰部运动不灵,有僵硬感(尤其是晨僵感)。也可有间歇性,或两侧交替性坐骨神经痛。

2.绝大多数患者,先有骶髂关节受累,以后成上行方向发展。仅个别,首先是颈椎受累,而后下行相继发展到胸椎、腰椎。也有少数病例,颈、胸、腰骶段同时受累。患者,可有消瘦、乏力和原因不明的发热等全身症状。

3.晚期,因炎性疼痛消失,脊椎大部或全部强直,固定于“圆背”畸形姿势。颈椎屈曲畸形严重时,颏部抵于胸骨,头、颈转侧不灵,张口受限。胸椎显著后凸,胸廓扁平,因各肋椎关节僵硬,胸廓的扩张运动大受限制,可出现束带状胸痛,肺活量显著减少。腰椎生理前凸不仅消失,反而后凸,形成“圆背“畸形。致胸腹腔容量缩小,心肺、消化功能明显障碍,稍活动后,即感心慌、气短、疲乏、汗出等症状。

4.双髋关节,若已受累而强直,整个脊柱下肢变为僵硬的弓形。出现行走不便、上下台阶困难和不能下蹲等现象。

体征

1.检查时,可见病变处的脊椎段僵硬、疼痛,且有明显压痛或叩击痛。胸廓扁平,胸部扩张度限制在2.5cm之下。

2.颈椎前倾,胸腰段脊柱呈“圆背”畸形,多方向运动受限,双髋关节轻度屈曲畸形。

3.“4”字试验、骨盆旋转、分离、挤压试验均为阳性。并可出现“脊以代头、尻以代踵”的典型体征。

4.实验室检查,红血球沉降率增高。30%的病人,可有轻度贫血。血浆蛋白减少,纤维蛋白、α2和γ球蛋白增加。HLA—B27阳性。

5.X线平片检查

(1)病变一般从骶髂关节下2/3处开始,早期显示骶髂关节下被侵蚀,不伴有关节间隙的破坏和狭窄。中期,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边缘呈锯齿状。晚期,受累关节间隙消失,发生骨性强直。骶髂关节断层摄片,更有助于诊断。

(2)韧带赘,是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以腰段较显著,胸椎较少见,颈椎则无。相邻的两个椎体间的韧带,互相融合为骨桥,连续数个椎体间,由这样的骨桥连接起来,脊椎呈典型的“竹节样强直”。棘上韧带骨化,在前后位片上,显示为棘突间的“单条正中致密带”。关节突间关节之关节囊骨化,在前后位上呈现“两条平行的纵行致密带”。椎体间隙一般仍保持正常,在正位片,有时出现椎体的双凹形改变。严重病例,椎间盘可骨化。由于脊椎强直固定,腰肌有废用性萎缩,腰大肌阴影变窄,其密度也降低。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慢性腰肌劳损、增生性脊椎炎、致密性髂骨炎、结核性骶髂关节炎、结核性脊椎炎和椎体骨骺炎等病变相鉴别。

一、结核性脊椎炎本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或腰背部疼痛、僵硬,并常有臂丛神经或坐骨神经放射痛。以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为主。在颈椎X线平片上,可见咽后壁脓肿;在胸椎,可见椎旁脓肿;在腰椎,可见腰大肌脓肿。椎骨,有融骨性破坏、脊柱曲度改变等征象。同时,可伴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二、椎体骨骺炎本病,又称“青年性驼背”。好发于13~17岁的男性青少年。发病与腰前屈活动损伤骺板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慢性腰痛,站立活动或行走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背肌紧张,压痛明显且广泛。早期,畸形较轻;后期,可出现固定性“圆背”畸形。X线平片检查,提示多个椎体的上下缘,出现斯摩尔氏结节。并可在椎体上下角,看到与椎体分离的三角形小骨块,椎体前薄后厚的楔形变和脊柱后凸等。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病变产物的吸收,滑利关节,防止畸形。

二、取穴身柱、阳关、命门、肩井、大杼、风门、膈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气冲、阳陵泉、绝骨、阿是穴。

三、手法

1.背腰骶部揉压法。

2.脊柱揉拨法。

3.腰骶部揉压、弹拨法。

4.腰部牵抖法。

5.脊柱颤压法。

6.臀部揉压、弹拨法。

7.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8.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9.股四头肌揉拿、提弹法。

10.仰卧位腰部前屈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下腰痛甚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腰骶部踩压、蹂拨法;减腰部牵抖法,腰骶部揉压、弹拨法。

2.坐骨神经痛重者,加臀部踩压、蹂拨法,腘绳肌踩压、蹂拨法;减臀部揉压、弹拨法,腘绳肌揉拿、提弹法。

3.腰髋运动受限者,加髋关节牵动法、“4”字按压法、髋膝关节过屈运动法。

4.脊椎大部,或全部强直者,加背腰骶部踩压法、脊柱踩压法、背腰骶部揉搓法、脊柱滚动法;减背腰骶部揉压法、脊柱颤压法。

5.胸廓运动受限者,加上部胸椎整复法、扩胸运动法。

注意事项

1.按摩对早期病例,不仅能缓解疼痛,帮助脊椎及髋关节恢复功能,而且,还能防治和延缓“圆背”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如骨性强直形成,手法治疗无效。

2.应坚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宜长期卧床休息。休息或睡眠时,应低枕平卧硬板床。并应加强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和糖分。

3.注意保暖,避免外伤。如兼有泌尿生殖系感染者,应积极抗炎治疗。

4.应坚持扩胸运动和深呼吸训练以及后背双手的下蹲起立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