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44

第44章 骶髂关节 损伤或半脱位

第五节 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

腰段脊柱的棘上或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罹患后,若治疗、休养失调,日久可转为慢性韧带劳损,每当负重或弯腰时,即感腰部酸痛不适,甚至不能胜任一般工作。

病因与病理急性外伤,或积累性劳损,为本病的主要成因。

椎体的棘突借棘上和棘间韧带连接,此二者,在正常情况下,受骶棘肌的保护。人体在站立时,骶棘肌没有收缩,当脊柱开始前屈时,骶棘肌开始收缩,至完全前屈,骶棘肌反而完全放松。此时,整个脊柱的稳定,完全由韧带承担。当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臀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支点常位于腰骶部,重力完全落在韧带之上。如用力过猛,力不从心,或不协调的突然屈伸,扭转腰部,则易造成棘上或棘间韧带的损伤。致使韧带自个别棘突上撕裂、撕脱或剥离,而产生症状。

此外,急性损伤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休养不当。或因韧带在中年后纤维变性、弹性降低,故腰部的日常屈伸和扭转活动,可使介于棘突间的韧带,经常受到牵伸、挤压。这种积累性磨损,足以造成韧带劳损、变性和附丽点的骨化,而出现症状。

症状

1.伤后,即感下腰部疼痛,其性质多为断裂、刀割样、针刺样,或隐痛不等。疼痛部位明显,常固定于下腰部的1~3个棘突尖端,或棘间隙及其两侧。

2.患者,不能弯腰、伸腰,起卧、转侧困难,腰部呈轻度前屈强迫位。活动或弯腰后疼痛加重,休息则暂获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3.有的病例,伴有下肢和腰背部的深在样酸痛。少数可有骶棘肌痉挛。

体征

1.检查时,在棘突顶点,或棘间隙及其两侧,有程度不等的局限性压痛。压痛点与患者主诉的疼痛部位一致。

2.患部韧带轻度肿胀,活动时,有紧束感,局部顿厚,弹性降低。慢性病例,可触及韧带成条索状剥离。

3.腰部屈伸运动受限,尤以前屈为甚。

4.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腰骶部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纠正椎间应力的不平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

二、取穴腰眼、阳关、大肠俞、膀胱俞、环跳、委中、承山、阿是穴。

三、手法

1.腰骶部揉压、弹拨法。

2.腰椎揉拨法。

3.腰椎颤压法。

4.俯卧位腰部运动法。

5.髋关节旋转运动法。

6.髋膝关节过屈运动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骶棘肌痉挛者,加腰部机械牵抖法。

2.腰痛甚者,加腰椎踩压、弹跳法;减腰椎颤压法。

3.腰部运动受限者,加腰椎定点旋转整复法。

注意事项

1.急性损伤,且症状严重者,术后,应平卧硬板床休息3~5日。并避免作腰部屈伸和扭转活动。

2.屡发或慢性病例,局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或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痛点封闭。

3.症状缓解后,应主动进行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和其他适当的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