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38

第38章 肩胛部周围软组织损伤

肩胛部周围软组织损伤,乃临床中引起肩背痛和上肢活动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

病因与病理本病,多为急性外伤、积累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所致。

如挥臂、投掷、提拉、举重、搬抬,或颈肩部转侧时,姿势不当,用力过猛,肌肉强烈收缩或过度牵拉,使肩胛骨上的肌肉附着处,或肌纤维产生牵拉伤,或撕裂伤,甚至肌肉附着处撕脱性骨折。伤后,局部出血、渗出、肿胀、粘连。

积累性劳损,多因长期反复的肌肉疲劳,或重复性损伤所致。也可因局部感受风寒,或急性损伤后迁延而来。

症状

1.伤后,即感一侧肩、背部疼痛,局部肿胀,有时可出现血肿。

2.患侧肩、臂酸软无力,上肢运动受限。颈部活动、弯腰、转侧、翻身、起坐困难。患者多不能取仰卧位或患侧卧位休息。

3.慢性病例,如肩胛骨固定,一般多无症状,或仅有 轻微疼痛和酸困不适感。但阴雨、受凉,活动时或过劳后, 多诱发或加剧疼痛,甚至出现肌痉挛。

体征

1.压痛点,为本病的主要体征。如压痛点在颈根部和肩胛冈上缘,为斜方肌损伤;肩胛骨内上角、斜方肌深部和2~4颈椎横突部压痛,为提肩胛肌损伤;压痛点在肩胛内上角、肩胛内缘中点和胸椎与肩胛内缘中点之间,为菱形肌损伤;冈下窝及肩胛冈外下缘有压痛,为冈下肌损伤;压痛点在肩胛中部,为大圆肌损伤;肩胛骨外缘上部有压痛,为小圆肌损伤;压痛点在肩胛内下角,为背阔肌损伤。

2.在压痛点局部及其周围,多可触到变性、增粗的肌纤维,或痉挛的索条状物。

3.局部压痛,有时可向枕部、颈肩部和前臂尺侧或桡侧扩散。

4.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发现。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颈椎病、落枕、肩胛骨撕脱性骨折、冈上肌肌腱炎、肩关节周围炎、冠心病、慢性胆囊炎、慢性胸膜炎和肺结核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产物的吸收。

二、取穴天柱、大杼、肩井、肩外俞、天宗、膏肓、身柱、阿是穴。

三、手法

1.肩胛部推揉法。

2.肩胛部揉压法。

3.肩胛部痛点揉拨法。

4.肩关节牵动法。

5.肩胛部揉搓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斜方肌损伤者,加斜方肌推揉法,斜方肌揉压、弹拨法,项韧带揉拿、提弹法,颈椎旋转矫正法。

2.菱形肌损伤者,加菱形肌弹拨法,上部胸椎整复法。

3.提肩胛肌损伤者,加提肩胛肌揉压、弹拨法,椎旁肌揉拨法,颈椎旋转矫正法。

4.背阔肌损伤者,加背阔肌揉拿、提弹法。

注意事项

1.急性期病例,术后,应适当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和作能诱发或加重症状的活动。

2.应纠正不良的劳动习惯和坐卧姿势。

3.局部应保暖,并配合毛巾湿热敷。如痛点固定者,可行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局部封闭。

4.屡发或慢性病例,症状缓解后,应主动进行项背肌和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损伤和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