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31

第31章 环枢关节 半脱位

环枢关节半脱位,系指环齿关节不完全性旋转脱位。乃临床中不太被人们所重视,以特发性斜颈、头颈僵直和旋转受限为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易与落枕相混淆,好发于青壮年和儿童。

病因与病理本病,除先天性结构异常所致外,外伤及感染因素,也为其成因。

环枢关节形态特殊,结构复杂,在发育上潜在性畸形较为多见,造成环枢间缺乏稳定的解剖结构。因此,轻微外力,甚至邻近椎体的过度代偿性活动,即可发生环枢关 节半脱位。

此外,头颈部的较大撞伤,或用力不当的头颈部手法,亦可造成齿状突骨折或环枢关节突间关节损伤、环枢关节囊及滑膜炎性渗出、肿胀以及肌肉痉挛所致旋转脱位。但较常见的是头颈部轻微损伤。这种损伤,虽不足以引起骨折,但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颈夹肌极力收缩;或头部经常处于一侧过度旋转位;或突然旋转头部,可使横韧带、翼状韧带,两者或两者之一发生损伤,引起两侧韧带张力不平衡,一侧韧带过度牵拉齿状突,致环枢关节半脱位。

颈部和上呼吸道感染,常引起环枢关节滑膜炎性反应,滑液分泌量增加,使关节囊及滑囊内压力增大,造成环枢间韧带充血、脱钙,从附丽部松脱,导致环枢关节失稳。同时,因患侧发生炎性反应,一侧颈部肌肉紧张、痉挛,使两侧肌肉应力不平衡,亦可形成病理性半脱位。

由于小儿的颈椎关节突间关节比较水平,韧带较为松弛,其颈椎正常活动的支点,在颈2~3(成人在颈5~6),离环枢椎很近,而且,小儿的头相对较大,稳定颈部的肌肉却很薄弱。因此,小儿环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生率较成人为高。

症状

1.主要表现为特发性斜颈。典型病例,头向健侧倾斜20°,并稍前屈、下颌转向中线的对侧,呈强迫体位。颈部僵直、疼痛,疼痛可扩散至头枕部,被动活动时疼痛加重。 继发性病例,常伴有咽喉部肿痛和全身发热等症状。

2.严重者,以双手托头,甚至需他人搀扶方能行走。病程长者,可发生两侧面部不对称。

3.不少患者,伴有枕神经痛,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个别病例,可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但意识清楚。

体征

1.可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和颈夹肌紧张、痉挛,且有压痛。触之,第2颈椎棘突的顶线,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或后凸,其上的韧带顿厚。在环枢关节隙和偏歪棘突的患侧缘有明显压痛。

2.颈部屈伸或旋转运动受限,特别是反畸形方向的旋转活动受限最为明显。

3.颈椎X线检查,张口位的环枢正位片显示,齿状突与环椎侧块关系异常(左右不对称);环枢侧位片可见,环齿间距增宽(正常成人不超过3mm,儿童不超过4mm)。

由于本病的体征,很多患者不太明显,因而,X线平片检查,就显得更为重要。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落枕、颈椎病、颈椎结核症等相鉴别。

治疗本病,力求早期发现,妥善治疗,以免延误造成难以矫正的畸形。对继发性病例,在按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有效的抗菌素,控制感染。

一、治则缓解肌肉痉挛,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整复关节错位。

二、取穴哑门、天柱、风池、完骨、肩外俞、肩井、大杼、扶突、天鼎、缺盆、极泉、阿是穴。

三、手法

1.胸锁乳突肌推揉法。

2.胸锁乳突肌揉拿、提弹法。

3.项韧带揉拿、提弹法。

4.卧位颈椎牵动法。

5.环枢关节旋转整复法。

6.枕骨边缘揉压法。

上述手法,可每日1次。

四、加减

1.颈肩部疼痛甚者,加椎旁肌揉拨法,提肩胛肌揉压、弹拨法。

2.眩晕重者,加顶颞部分推法、额部分推法、颞部揉压法、额和头部中线揉压法、眶上缘揉压法、眉弓捏拿法、头部敲法。

3.慢性病例,加枕颌带颈椎牵引法;减卧位颈椎牵动法。

4.年老体弱者,减环枢关节旋转整复法。

复位后检查斜颈畸形消失,枢椎棘突顶线与脊柱中心轴线吻合,头颈恢复正常的旋转功能。环枢张口正位片显示:环椎侧块与枢椎齿状突关系正常。

注意事项

1.本病,力求早期发现,妥善治疗,以免延误,造成难以矫正的畸形。对继发性病例,在按摩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有效的抗菌素控制感染。

2.术后,应仰卧位休息,用凹形枕头或沙袋,垫于颈部,限制头部左右转动。1周后,除去枕头,改用带头石膏围领,或颈椎固定器,固定2~4周。

3.解除固定后,可逐渐进行头颈后伸和旋转运动锻炼,但不宜前屈活动。并应戴颈椎支架或颈托保护,5周后,方可进行弧度由小到大的头颈前屈活动。

4.调整枕头的高低,改善不良的坐卧姿势和工作条件,纠正头颈不适当的活动。

5.防止颈部及上呼吸道感染和头颈部外伤。

6.恢复期病例,应及早进行项背肌功能锻炼(参阅“落枕”一节),有解除残余症状、防止复发和继发颈椎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