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03

第3章 按摩的分类

按摩医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几经盛衰,多以师承口授的方式,相传下来,形成了各种流派,今就按摩之主体,略述其门类如下:

一、保健按摩又称健身按摩。古时属于自我导引范畴。是一种以防病强身为目的的按摩法。它的发展与养生学和老年医学密切相关,其操作方法简便,以穴位按摩为主,并重视头部、腰部和肢体的自我按摩。多取推、揉、搓、敲等手法,常与吐纳、导引相结合,尤其强调在按摩中排除杂念,思想集中,放松,安静。《摄生要言》为其总纲,“老子按摩法”和“华佗按摩神术”为其代表。《诸病源候论》中讲述最详,“尊生导养篇”中,介绍了成套的按摩操作手法。

二、气功按摩此即远古“神仙服气,导引按跷,祝由鸿术”之遗法。它是以按摩为手段,导引为内容,发放“外气”为特征,通过人体感应现象影响患体,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特殊疗法。其功目:约有内照透视术、气封移疮术、气至点穴术、镇静催眠术、止痛麻醉术、救治偏差术等。

三、经穴按摩是完全以经穴学说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古按摩法。其操作多以指代针。对经穴,施以点、压、掐、揉;或循经脉的起止方向施以按摩、推拿手法。后者,常采用对损弱者,顺而补之;郁闭者,逆而泻之的治法。现在所流行的“点穴疗法”“指压疗法”以及“经穴诊断法”为其正宗。

四、子午按摩“子午”是指时间而言。“子午按摩”是以十二经脉,在肘膝以下的66个穴位为基础。根据气血流注,盛衰开阖,天人相应理论,以时间为治疗的主要条件,采取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按摩术。通常分为“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这种按摩术,对于某些慢性病,如能用之得当,每可获奇效。武术界流行的“子午点穴法”,乃其分支。

五、脏腑按摩“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中医生理学,以脏腑为本,中医按摩也自然基于脏腑学说。古时,各类按摩专著,无不重视脏腑治疗。近世之《按摩实用指南》《推按精义》《脏腑图点穴法》以及《脏腑按摩治疗法》等,均记载有脏腑按摩的基本内容。总其内容有:安神定志,强心活血,清肺宽胸,舒肝理气,清胃健脾,摩腹运气等法以及附属于此法的一整套胸腹诊断法。

六、小儿推拿推拿,本来属于古按摩的重要内容。明代,小儿推拿自成体系,发展迅速,盛行一时。清代,小儿推拿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张振鋆所著《厘正按摩要术》一书,不仅总结了清代以前小儿推拿的丰富经验,反应出当时的学术水平,而且至今仍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由于推拿对治疗小儿诸病有特殊的适应性,经历代医家的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特有的小儿推拿专科。该术,注重穴位,尤其是手部的许多穴位。具有操作方便,手法细腻等特点。其治法多端,如老虎吞食,猿猴摘果,打马过河,水中捞月,飞经走气,黄蜂出入洞,运内外八卦,运水入土,运土入水等。

七、伤科按摩将按摩用于伤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伐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军医大臣俞跗发明了很多治疗外伤的中医按摩术。《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按摩博士常教按跷、导引之法以除八疾,若损伤折跌者,以法正之。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总结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为中医骨伤科的基本手法,今世之中医骨伤科医生,均熟悉并应用此术。

八、运动按摩按摩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称为运动按摩。具体运用中,一般有三个方面:即赛前和训练前按摩、恢复期按摩和运动伤病按摩。传统的运动按摩,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具有民族特色。它伴随于传统的武术运动而产生,并将其作为武术基本训练的一种手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身体素质按摩。如拍打功、摩腹功、贯气功和击技技术按摩的点穴、卸骨、拿脉术等。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在各家拳谱中多有记载,“少林七十二艺”中详备科目,《易筋经》中更有科学论述。

九、放睡按摩又称“拿晕放睡”“放松按摩”或“催眠按摩”。它是以按摩为手段,先使受术者,全身肌肉放松,精神安逸;而后,拿以特定穴位(古传有晕穴72个),致使立即昏晕欲睡为目的的一种按摩术。该术,最初流行于宫廷内和武术界,后来以理发、浴池业相传沿用较多。近代,扬州、武汉、沈阳、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有较多施此术者。据说,罗祖最善此术,《净发须知》为其专著。

十、踩摩古名“摩”,亦名“踩”。这是一种以脚代手的按摩术。该术,采用脚法;虽不及手法灵巧,然其踩力比手按要强得多,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颇为适用,诸如肥胖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四肢麻痹症以及风湿性关节运动障碍等,确有较佳的疗效。我国现行的踩摩术,分为三悬式、蛙跳式、攀索式、架拐式、双杠式和简易式等数种。其脚技有:蹂、踩、蹈、、踹、踱、蹴、踏、跷、趾、轻蹑站、重蹑站、乍前乍后等。